移动电子政务 让各地政务“动”起来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政府管理和服务是不是只能在办公室进行,是不是就该守着一张报纸、一杯茶?

  当然不是。当政务可以移动进行的时候,政府管理者就可以及时了解民情,充分收集信息,快速决策反馈,最大程度地为百姓服务。

  与几年前政府办公系统可以自动发短信相比,今天的移动政务概念宽泛了,形式也多样了。手机、PDA、笔记本都是接入网络的设备,短信、远程登录、现场办公都是移动政务的表现形式。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说以前的移动政务还局限于政府办公便利的话,现在的移动政务则更强调为民服务——无论是紧急事故的短信通知,还是政务网站的无线访问,这些都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方法和手段,而且也在被欧洲等发达国家普遍使用。

  虽然移动的是政务,但移动的背后少不了运营商的支撑。在移动政务蓬勃发展的今天,运营商又该有着怎么样的转型?同时,为移动政务提供产品和服务的IT厂商,着眼点应该在哪里呢?

  “用短信通知大家最新出现的交通问题效果非常好!各地政府每年投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搞政府网站,老百姓并不太‘领情’。短短一条短信,花销不大,却让社会各界普遍叫好。”一位多年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学者不久前在北京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上如是说。“各地政府现在非常重视服务创新,北京的成功对于移动政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3月份国家林业局利用短信向全国手机用户宣传植树节,不能不考虑到两个事件的关联性。”

  遭遇现实瓶颈   

  很多人都比较了解电子政务了,不过大多数人并不太了解移动政务。北京市市政管委科技处宋刚副处长是我国最早参与国际对话的移动政务的研究者之一。他认为:“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技术(Ubiquitous Computing)正在推动社会形态及组织形态的进一步变革,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带来深刻的影响。所谓移动政务,就是应对移动性诉求及移动交互提供的机遇,响应公共服务一线及公众本身的信息及服务需求,利用手机、PDA及其他移动和无线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基础设施为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单位和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

  移动政务是一个新概念,不过这几年我国各地信息化中已经出现了自发的、萌动的、初期的应用。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周振林认为:“现在需要向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各地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发现当前的电子政务服务由于传统网络的局限性而在普遍性、主动性、及时性等方面遭遇瓶颈。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手机用户已经接近4个亿,而网民刚超过1个亿。除了这4:1的简单比例关系,我们还要看到,如果想要将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下去,电子政务系统就要传输大量涉及敏感的经济、政治信息的数据。在我国当前电子签名体系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这对于很多在网吧上网的网民而言,是不现实的。”

  各地政务“动”起来   

  将手机作为传统电子政务的补充,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的努力。欧盟一些国家不仅把移动政务服务作为其“多渠道传递公共服务”战略的一个环节,而且将移动电子签名、移动支付以及短信平台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础架构来建设。

  在我国,移动政务的前景更为乐观。关注移动政务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不大关心单纯的短信群发了。之前,他们还很欣喜地关注各地利用短信群发为民服务的案例。他们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更规范、更有效地应用短信。

  基于短信平台的移动政务是门槛最低的,不过也不是说没有任何问题。现在各地政府发送短信的案例是越来越多了,不过我们发现有的政府部门只给某运营商的用户发送,这不符合政府服务要强调普遍性的要求。而且,短信群发也要“深入”下去,尽可能针对传统电子政务的瓶颈进行优化,而不仅仅是发送公告、宣传。短信可以有很多的应用,例如针对特定区域的停电通知、驾驶员违章信息的通知、政府办事流程的进度查询。这个方面,广东地区的一些经验可供参考,汕头市最近在政府采购中使用手机短信协助办公人员沟通,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其他地方学习。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政务,应用之一是为现场办公的政府服务人员(如警察、城管、工商执法人员)提供随时随地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这方面的经典案例是北京市的城管通系统——城管人员利用智能手

  机及时将信息上传,使得问题的处理更迅速。除了辅助现场办公人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政务还可以用于远程数据采集,例如环境保护、电力管线、热力管线、安全监控等方面。远程数据采集,不仅免除了工作人员劳顿奔波的麻烦,而且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及时性,最重要的是减少车辆油耗、符合建设“环保型社会”的方针。

  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政务,包括广东省对于船舶、油罐车的监控,广西省对于大货车的跟踪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对于危险货物的监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厂商有了新“奶酪”   

  近来,业界几条重磅新闻与移动信息化有关——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北京宣布正式投资设立“微软亚洲工程院移动技术中心”,高通公司与德信无线共同出资设立专注于3G手机软件的合资公司,中国移动将于2006年5月份携手用友等公司推出“企业梦网”平台……

  3G应用在即,手机信息化行业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IT大鳄们纷纷进军这一领域,而手机信息化行业应用是不能忽视政府行业这个大客户的。移动政务的发展,与上述厂商为代表的价值链推动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转型。

  近来,我国四大主要电信运营商公布了2005年业绩,从中可以看出电信运营商们下一步越来越重视非语音业务,尤其是数据业务。两大移动运营商中,联通去年GSM业务平均每月每用户收入(ARPU值)为48.5元,CDMA业务ARPU值为75.1元,同比都有所下滑。而中国移动的ARPU值为90元,比2004年减少2元。对此,信息产业部在总结2005年电信业发展特点时表示,2005年全国通信业务总量增长平稳,业务收入增速趋缓,最主要原因是电话用户增长放缓,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而在普及率较低的西部和农村潜在市场受实际消费能力限制,尚不能形成较大的需求。

  中国移动目前很重视行业应用,但是其开拓不够深入,尚有广阔天地可供施展—2005年,中国移动短信收入246.7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0.15%,占增值业务的49.2%),语音增值业务124.5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15%,占增值业务的26.0%),彩铃收入是34.2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1%);WAP收入是3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7%)。上述四种服务都可能应用于移动政务,但是深化移动政务为代表的行业应用更多的是应用移动互联网服务、基于位置服务,这在中国移动总体收入的比例微乎其微。

  行业信息化也是联通公司的业务重点,他们在2005年度报告中提到“充分利用CDMA 1X网络和综合业务优势,积极开展组合营销。‘政务新时空’、‘交通新时空’的推出使‘新时空’行业应用不断扩展。”联通的增值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65.2%,占移动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这其中移动政务相关应用占了很大比例。

移动、联通当前如此重视行业增值服务,一方面是因为语音业务增长乏力,一方面也是为了迎接3G带来的挑战。对于3G而言,移动、联通在享受宽带化推动业务繁荣的同时,也要面临电信、网通两家新型手机运营商的竞争。后两者是固定网络、手机网络全包括的综合业务运营商。如果我国很快实施国外一些电信监管部门促进移动通信发展的杀手锏——号码可携带,则电信、网通必然大幅度分流移动、联通的个人用户,移动、联通最好提前培养牢固的行业用户;而如果我国暂时不施行这一策略,电信、网通在争取个人用户阻力较大的情况下,必然会去争取利润丰厚的行业用户、企业用户—这些用户的很多应用对于号码是不敏感的,例如城管通这种应用,随便用什么号段都是差别不大的。

  从中国电信去年的收入增长来看,互联网接入和增值业务分别贡献了37.53亿元和38.56亿元,两者共占新增收入的78%。中国电信在互联网接入和增值业务方面是有多年经验的,已经联合思科、微软、惠普、联想等IT企业建立了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同电信相比,中国移动在开拓行业用户时在价值链整合、产品设计方面都略显稚嫩—国际某知名软件公司曾经搞出很多品牌的产品,结果其销售人员自己都糊涂了,最后他们不得不缩减产品线,聚焦于少数几个产品。而中国移动在2005年报中声称“开发推广近300项产品与功能”,不说行业用户,就连中国移动市场人员自己能否记住这么多产品与功能的名字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行业用户市场与个人用户市场有很大的差别,尤其在推动政府部门更系统、更科学地应用移动政务方面,需要价值链各个环节共同努力,运营商的实力还略显不足。为此,首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学术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手机制造厂商等多个环节的代表来讨论这一问题。与会代表一致建议发起“移动中国”项目,专门研究以移动技术(移动通讯和移动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消失在3G时代?   

  对于移动政务而言,3G是一个催化剂,也是一个“丧钟”。

  催化剂是说3G的到来会提高手机数据传输的速度,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由于带宽的提高,原有的很多移动政务应用可能就会被“融合”了。例如国外一些政府原来为手机用户建立了WAP网站,而3G普及之后,大家都可以用手机访问普通的Web网站了,没有必要再搞WAP网站了。而3G终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笔记本电脑厂商在其产品中内置3G网卡,使得越来越多的移动办公人员可以直接用笔记本电脑如同在办公室里面一样处理公务了。通信与计算正在融合,以前强调移动通信概念的移动政务,最终也将与传统电子政务相融合。基于短信的移动政务,将会同政府网站结合在一起,成为政府多渠道提供公共服务整体的一部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政务,将同普通互联网的电子政务越来越接近;而基于位置的移动政务,则会继续发展一段时间,但可能会因为传感器网络的普及而慢慢淡化。

  移动政务是否会在3G时代消失?移动政务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表示:“希望有一天移动政务概念会消失,这正好说明它的成功—我们不会将现在的生活称为电力生活、自来水生活,因为这些服务已经很自然了。届时移动政务也会自然地融入到传统电子政务之中,为民造福。”

  移动政务的分类   

  1. 基于消息的服务

  典型代表是短信息,这类似于互联网上的电子邮件,是门槛最低、应用最多的移动政务应用。

  各地出现的大多数萌芽应用,例如短信预警(京广桥)、短信公告(哈尔滨水污染)、短信对内通知(广东一些政府开会通知用短信)、短信对外通知(海关发送申报业务反馈通知)都属于这一范畴。基于消息的各种服务,信息的流动方向可以是单向的(例如林业局短信宣传植树节),也可以是双向的。这种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电子邮件的普及,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不过手机短信有个巨大的好处是普及性好,政府不需要知道每个人的号码即可给一个地区的用户发短信息,但是电子邮件不行。

  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是指将GPRS、CDMA乃至未来的3G数据传输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领域。很多现场办公,例如北京的城管通、各地的警务通,是移动互联网的典型应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北京的城管通还有基于位置服务的成分在里面。

  除了政府服务人员移动办公的需要,移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用于远程数据自动采集,例如用于环保部门、安全保卫部门或者危险品监控部门。

  城管通、警务通、远程数据自动采集属于“小众”应用,还有WAP网站这种大众服务—包括香港政府在内的一些政府推出WAP门户网站,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利用GPRS、CDMA1X上网访问政府网站,属于这一范畴。

  3. 基于位置的服务

  基于位置服务,是指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获得特定物体的地理位置,从而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比较典型的就是追踪——车辆追踪、人员追踪等等。

  在这种应用中,被追踪物体与运营商之间有时候会以短消息或者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传递信息。这里说的基于位置服务是指主要利用运营商的基站来识别出终端的地理位置。这里要和那种GPS定位再利用短消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区别开。这里谈的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一个基于位置服务调度的车辆,调度人员可以在获得车辆地理信息之后用短消息或者移动互联网技术传递信息给司机。但是这不是系统的关键,调度人员也可以直接打手机给他传递消息。

·2003年前·

  2002年11月,奥地利内务部与西门子合作利用短消息(SMS)发送国会选举的结果给手机用户。

  2003年1月,爱尔兰卫生部门开始试验为上门服务的护士配备PDA、笔记本电脑,使得他们在为患者服务的时候能够利用无线数据服务进行远程查询、更新后台数据库信息。

  2003年4月7日,马耳他宣布进入“移动政务时代”,首批开展的服务包括:公民投诉事宜状态查询、各种证件的更新通知、考试成绩通知。计划开展的服务包括社会福利缴费通知、短信报警、出生证明申请、婚姻证明申请、死亡证明申请。

  2003年7月,英国劳动就业部门开始尝试用短信息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

  ·2004年·

  2004年2月,德国警方开始尝试在全国招募志愿者加入名为“短信搜索”项目。根据介绍,当警方需要追捕犯罪嫌疑人时,可以向特定区域的志愿者发送手机短信,例如“银行抢劫案,警方正在追捕两名30多岁男青年,牛仔裤,黑色夹克上衣,开着一辆棕色宝马5系汽车,多特蒙德地区。任何线索请拨打110。”

  2004年4月,奥地利移动电信运营商Mobilkom Austria宣布推出移动身份认证服务,公民利用手机可以提供数字签名以保证网上业务安全

  2004年8月,荷兰政府在全球率先投资建立基于GSM网络小区广播的预警系统。

  2004年10月,奥地利经过一年的试验,在6个城市进行的“移动停车”试验取得成功,已经有50000名驾驶员使用了这一服务,利用短信缴纳停车费。

  2004年10月,德国、捷克的交通运输部门联合举行的手机购票(汽车票、火车票)试验项目取得成功,参与试验的500人购买了25000张车票。德捷两国计划向两国边境地区28万人推广这一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高用户满意度的服务。

  2004年11月,鉴于手机普及率81%远远高于计算机30%的普及率,匈牙利政府决定加强移动政务的应用,其第一个成功项目是2003年推出的短信机动车辆查询系统,之后开发了手机缴纳停车费系统、学校信息通知以及公共审批手机申请业务。

  ·2005年·

  2005年,芬兰政府同移动运营商合作,将SIM卡与PKI体系结合为公民提供基于手机的电子签名认证服务,使得公民利用手机可以办理一些需要身份认证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服务。

  2005年6月,瑞典政府推动移动电子签名标准化进程,政府部门与电信运营商liaSonera、Tele2、Vodafone以及瑞典主要银行合作,为互联网用户进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活动时提供身份认证服务。

  从2005年年初开始,继在法国政府应用取得进展之后,著名手机软件系统厂商、黑莓的出品公司加拿大RIM公司同欧洲著名IT公司EADS宣布合作推动无线数据解决方案在全欧洲政府部门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