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 开启服务型政府之门的钥匙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电子政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年。一方面,电子政务已经跨越了单纯的自动化办公和政府上网的两个节点,开始向政府信息化服务的方向转型;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一度被标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标签,并没有因为信息化的发展而停止人们对电子政务的质疑与思考。

  虽然,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服务型政府的路还很长,其中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在投入与产出上,几乎不成比例。那么,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点部分,国家投入这么多钱,电子政务到底带来了什么,电子政务又将走向何方?E-government的路有多远?对此,记者日前走访了清华大学电子政务实验室主任孟庆国博士。

  差距究竟在哪里

  记者:自电子政务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我国电子政务已经开始从强调管理到强调服务上转型,当然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这种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自然不能排除西方电子政务理论。尽管如此,我国的电子政务依然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这是目前大多数人的共同观点。那么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怎样正视当前的不足?不妨将眼光放的更远些,或者依靠他山之石来为己所用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孟庆国: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还是显著的:一是各级政府网站的逐步完善,信息化窗口的价值得到体现,尤其是2006年元旦中央政府网站的开通,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二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不断强化,电子政务的在线服务功能开始加强,
企业
和公众网上办事的渠道和范围不断拓展和深入;三是一些重点信息化工程的效能开始凸显。比如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金关工程和金税工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发展是一方面,差距也是明显的。比较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至今还缺乏强势的顶层设计,在电子政务推广实施中还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其次,我国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还很初步,而且建设模式还有待拓展和创新。比如,在国外的电子政务建设中,特别强调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实施和运营的“外包”模式,这种模式更易于实现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客户化,最终达到最佳的客户满意度目标。再者,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目前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安排,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从当前国际经验来看,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推行CIO制度,CIO制度适不适合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虽尚需进一步研究,但是一个适合国情的、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是绝对不能或缺的。还有,就是立法与政策问题也已经显著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建设实践。

  瓶颈是什么

  记者:电子政务的进步,是肯定的。但是也有人感叹:机构条块分割,部门职能交叉。仅是理顺其中错宗复杂的关系,寻求一个好的突破点,就已经是一道不低的门槛。这些都给电子政务的应用埋下了诸多的伏笔。您认为目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障碍在哪里?

  孟庆国:制约的因素有很多,但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模式条块分割的问题。电子政务强调前台的一站式和后台的高度协同和整合。但目前我国政府机构条块分割,部门职能交叉,这种分割与交叉的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产生严重冲突,直接的后果必然导致各级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相互封闭和孤立,难于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克服这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需要推进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通过优化政府工作流程的协同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政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提升电子政务的实施和应用水平。 

  二是最终需求含糊不清的问题。目前的政府网站与其说是一个服务窗口,还不如说是一个典型的新闻网站。

  三是“数字鸿沟”普遍存在的问题。“数字鸿沟”现象已经渗透到当今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我国“数字鸿沟”问题尤为突出,显著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三大“数字鸿沟”。这三大鸿沟将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电子政务未来发展的重大瓶颈之一。“数字鸿沟”的出现和加深严重阻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

难题如何破解

  记者:问题往往都是在应用中暴露出来的。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制约因素也越来越突出,有些地方电子政务已经开始触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能单靠技术和政府信息化推进机构本身就能解决得。这些制约因素有传统体制的惯性、法律制度的缺失、部门协调的困难和信息环境的不良等方面,它们实际上是反映了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及体制与电子政务固有特性的不适应。同时,也有人为因素和观念上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上存在的好大喜功的现象更多体现了人的问题,而领导人的信息意识弱则是观念上的问题,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在所有制约电子政务的因素中,如环境、人为、观念等方面,从您的角度来看,有什么解决办法?

  孟庆国:问题的存在无法避免,但也并非束手无策。首先,要加强引导、宣传和培训,使有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尽快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政府机构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其次,要通过不断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为电子政府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比如,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实质就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最后,要有切实有效的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机制,至少应保证电子政务不应该成为面子工程或者政绩工程的一个筹码。

  绩效怎么评估

  记者:在主管单位将电子政务纳入绩效评估体系中时,电子政务才逐渐地被重视起来。我国的电子政务评估体系比较混乱,以网站评估代替电子政务评估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个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初衷相去甚远。电子政务到底应该评估什么,这个在业界还有一定的争论,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遵循。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需要考量哪些因素?您认为目前的评估体系存在哪些不足?您的建议是什么?

  孟庆国: 目前再电子政务的评估主体上,存在政府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以及公众评价等几种类型。按照政府信息化的推进层次,电子政务的评估一般可划分为国家层次、政府层次、应用系统层次和项目层次的评价体系。国家层次级评估主要以考察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指数及数字鸿沟等内容为主;政府层次的评估主要考察政府网站、成熟度等为主;应用系统层次的评估主要考察效率的改进、客户满意度等指标为主;电子政务项目主要考察投入产出情况。所以,以政府门户网站打分来评价电子政务的优劣,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它只反映了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方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评估后的结果的使用问题。目前很多评估结果并不反馈在建设和实施的改进上,更多停留在部门奖惩或领导选拔上。

  所以,要积极引入第三方及公众评价,要区分好评价的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并利用好评价结果,这些应是当前电子政务评价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另外,还要系统开展针对我国国情特征的电子政务评价理论、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为开展有效的评价工作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