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电子政务以服务公众为核心
来源:echinagov 更新时间:2012-04-13

  深圳交出满意答卷

  2005年,深圳特区25岁。当耸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这样的意象与理念成为全中国城市的常态时,深圳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无论如何,它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仍然有一种“光荣与梦想”的意义,它本身的发展亦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引领时代。


  深圳的城市定位很明确:就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成为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美丽的海滨城市。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目标下提升整个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信息化在其中起着当仁不让的作用。


  深圳电子政务起步早,发展快,这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深圳自身经济实力雄厚,有足够资金进行信息化投资;二是作为新兴城市,深圳一直对信息化很重视,关于经济、城市规划、环保等各种数据记录保存较好;三是行政管理制度简约,体制、政策的容忍度强,管理的协调性好。1995年至2001年,深圳市对信息化的财政累计投资2.56亿元;2002年投资1.7亿元;    2002年,深圳市又被列为全国首批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城市。


2002年12月,深圳市印发了《深圳市党政机关政务信息化建设纲要》,这部堪称深圳电子政务建设“基本法”的重要文件提出,深圳市的电子政务要力争到2005年,构建和完善“三个网络”(机关计算机专用网络、机要信息传输网、公众服务网)、“两个支撑平台”(安全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三个核心节点”(市委大院、市民中心、市信息网络中心节点),重点建设四类应用系统(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系统、跨部门和跨地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政务决策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公众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全市电子政务实现“框架成型”、“全面覆盖”、“体现效益”的目标,届时全市政府公共服务的上网率将达到50%以上。


  这一年,深圳市还首次向社会发布了深圳市信息化白皮书,公布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水平、政策和20个重大项目(2003年又有85个项目确定为信息化重点工程)。


  进入2003年,非典给人们带来恐慌,但却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特殊时期的特殊形势,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信息网络的好处,也令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的紧迫性。“抗非”战役中,“深圳速度”能量再显,120个小时内建立起了一套应急指挥系统。“抗非”的同时,深圳市机关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与各市级机关、各区、各群团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在2月完全连接,彻底实现全市政府机关文件传输的无纸化。 而2003年开始的市民中心筹建,更是当年深圳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最大亮点。


2004年,行政许可法的正式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深圳电子政务深入开展。
经过了2002年规划发展,2004年的大建设,到了2005年,“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该交答卷的时候了。4月17日,“深圳市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通过了有关专家团的现场验收,深圳市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主要包括安全与应用支撑平台和联合审批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两个应用系统,系统涉及90家机关单位,开发了25类接口,整合了60多套应用系统,并取得了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及软件著作。


  另一份答卷,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信息系统也于2005年8月通过总体验收。自2004年5月运行以来,已串起30多个政府部门,累计受理42万件审批事项,几乎所有部门的按时办结率都实现100%,成为深圳电子政务建设的“明星窗口”。


  没有谁能准确地给出这份答卷的准确分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深圳在建市之初就是以改革的试验田著称,任何新的事物、新的方法都会在这块试验田上尝试,机遇、风险和代价同时并存。如今“信息化”、“数字城市”也照样在深圳蓬蓬勃勃地展开,成为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一个突出亮点,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深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深圳:电子政务以服务公众为核心
  前言
  深圳市的信息化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并得到了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据资料显示,不仅深圳市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深圳国土、国税、档案、联网审批、应急指挥等多个部门信息化水平或系统建设都领先全国,卫生、水务、文化等部门也加快了资源整合和为民服务的步伐。

  综述
  电子政务亮点频闪
  深圳市科技与信息局副局长贾兴东博士表示,深圳市按照“以服务公众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思想,在完善各类业务系统的同时,重点建设跨部门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督,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谈起深圳电子政务的一些应用典型,他如数家珍:


  行政服务大厅信息系统包括综合管理系统、排号系统、公文处理系统、大厅信息发布系统、信息服务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和外网信息门户等7个子系统,实现了进驻市行政服务大厅26个单位30多套审批系统(含351项行政审批和相关服务业务)与大厅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审批项目的全程监控、统一的银行收费和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25个进驻单位的122台服务器实现了集中管理,中心机房面积8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党政机关最大的网络系统之一。


  城市运行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以深圳市党政机关专网为支撑平台,通过连接消防、交管、城管、口岸等政府各部门原有的视频监控系统(500多个监控点),能够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对任何一个地方进行临近指挥。


  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工商、税务、质监等17个部门有关企业信用信息的网络互联,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并为社会公众提供窗口和网上查询服务。


  外商投资企业联网审批系统通过对市贸工局、工商局、质监局等20多个政府部门有关外商投资企业新设、变更、注销、年检等业务系统的梳理、优化和整合,实现了前台一个窗口受理,后台多个部门联网审批的“一站式”服务,既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又大大方便了企业。


  党政机关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依据《深圳经济特区行政机关电子公文交换技术规范》,通过基于XML标准的政务信息交换服务平台,实现了深圳市党政机关各委、局、办及6个区之间公文的网上传输和交换。
  
  内部资源集中整合

  深圳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赵通理处长认为,深圳各局机关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并且从中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局机关把信息化作为推动工作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为民服务的手段,信息化建设积极性大大提高。深圳科技与信息局提供的数据说,据不完全统计,2004一年,有9个单位开展了部门或行业的信息化规划,23个单位开展了新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已经完成投资1.8亿元。


  深圳市科技与信息局信息化推进处李郑祥处长认为,资源整合首先是部门内部的整合,其次才是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据介绍,目前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正在由建设系统逐步转移到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应用水平和实际效果上来。2004年一年,全市党政机关各部门通过新建、整合内部资源、提高应用水平的项目达22项,新开发的为民、为企业服务的重大信息系统9项,纵向整合资源,联接市、区、街道的业务系统4项。市国资委建立了连接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设立集中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了市属一、二级企业及主要三级企业(共约450家)的财务快报联网。财政局建立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避免了过去多重账户分散管理带来的弊端,增加了财政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加强了对资金管理和监督,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了事前监管和事中控制。国土资源和房产局统一应用基础平台,开发了会议管理系统、安居房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城中村及违章建筑调查数据录入软件等。公安局开始建设新指挥中心系统,包括接处警子系统、无线调度子系统、指挥决策子系统、远程接入子系统等11个子项目,已完成需求分析和系统初步设计方案,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行业个案  

  案例1:市民中心系统开创电子政府新模式
  
  深圳市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信息化工程是全国首个城市级、涵盖全市范围的电子政务联合审批系统,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少有的大型电子政务工程。2005年8月,由深圳市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组经过严格评审,宣布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信息系统顺利通过总体验收。据悉,在市民中心的这套系统自去年5月运行以来,已串起30多个政府部门,累计受理42万件审批事项,几乎所有部门的按时办结率都实现100%,成为深圳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明星窗口”。
  
  系统整合的样板

  由1999年起,随着政府行政改革实践的逐步深入,出现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这一新型行政服务机构,许多地方都设立市府集中办事大厅,将全市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局委的审批办证窗口全部集中于大厅,这个看似简单的举措却成倍地提高了行政效率,成效显著,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但是从现状来看,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建成的行政服务中心主要集中在行政审批中心建设的初级阶段,这种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急需解决的政府服务流程不透明、效率低下、办事人员要跑部门的弊端,但是,由于其没有解决各个部门间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的关键问题,因此,它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深化的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改革的需要。


  为什么不能建设一个安全可靠、运行稳定的行政服务大厅联合审批系统,将全市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局委的审批办证窗口全部集中于大厅,并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系统,将这些孤岛连起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并联审批,从而为企业和市民带来一站式的审批服务?深圳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赵通理处长介绍说,国家政务公开的精神,行政服务中心规定职能以及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为建设联合审批系统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作为特区的深圳市政府,完全有这个实力和能力。目前深圳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179.57,居全国首位,2000以来一直是国内和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综合试点城市。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先后颁布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规划(2001-2005)》、《关于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决定》等宏观目标政策。从实施条件上说,深圳市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建设一个统一的全市行政审批系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赵通理处长表示,“统一办理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联合审批是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集中办理即是统一办理和集中办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基础。”深圳市市政府决心构建一个包括行政服务大厅综合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在内的行政服务大厅信息化工程,能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一门受理、联动审批、集中监管、全程服务”的政府公共审批服务,适应信息时代化的“电子政府”要求。


政府“便民、高效”的新起点
   记者了解到,通过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深圳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信息系统实现了一站式并联行政审批,各政府单位之间业务协同和联动,打破了条块分割的政府单位之间的界限,以统一的政府形象面对公众,行政审批不再以单一的部门审批窗口直接面向公众,而是以统一的政府行政审批窗口面向公众。


  同时,深圳市市民中心服务大厅信息系统也是一个为企业、市民、以及政府领导提供综合服务的系统,通过服务大厅综合管理系统、大厅信息发布系统、信息服务中心、外网信息门户提供方便快捷、多种方式的综合服务,包括的现场服务、互联网服务,还有电话、手机短信、邮件、传真等服务。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成为了深圳市政府“便民、高效”新起点。


   记者还了解到,市民中心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可以与信息网络中心的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相结合,在深圳市电子政务平台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原则指导下,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共同搭建电子政务的应用支撑平台和安全平台。
  
  案例2:电子监察:监督31个政府部门办事提速增效透明

  2004年6月起,深圳市监察局与市政府办公厅、市科技和信息局等部门一起开发建设了“深圳市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于2004年11月1日投入试运行,2005年1月1日正式运行。这个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电子眼”全程监督全市31个部门239项行政许可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和办结出证等各个环节,将行政许可项目置于阳光下,使行政许可项目的办理全过程“看得见,管得住”。
  
  行政许可业务网上“看得见”
 
  政务公开,是责任政府的一种体现。全市行政许可业务每月3万多笔,牵涉到企业、市民的方方面面,而电子监察系统让每笔业务都真正“看得见”。


  电子监察系统与每个业务部门的业务系统直接对接,全面监控、自动采集每项许可事项办理过程的详细信息。通过该系统,监察机关对每项业务从受理、承办,到审核、批准、办结各个环节的全方位信息了如指掌。深圳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一开始试运行,立即显示出强有力的监督作用,推动了行政许可工作的改进。


  这种办事过程的公开,使我们能够深入到具体事项内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电子监察系统负责人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以前人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得实际可行。”现在监察机关无须派出大批人员,调阅厚厚档案,只要通过电脑网络,就能轻易实现实时监控、材料查阅等“繁琐”工作。 与此同时,在全市9个办事业务大厅都安置了摄像头,现场工作人员受理业务的一举一动均纳入视频监控。一次,某局一位工作人员和前来办事的市民发生争吵,全过程被录制下来,受到严肃处理。


  审批过程和结果也公布在互联网上。每位办理许可业务的市民,通过登录各部门网站,不仅能很方便地查询到每项许可事项的办理方法,还能查到在办业务的办理状态和办理结果。对一些非敏感的许可事项,甚至每笔业务的具体内容都在网上实现了公开。任何市民只要能上网,都能看到这些业务的申请人、申请内容、办理状态、办理结果等等内容,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政务公开,方便社会对政府实施监督。


        行政许可绩效可考核


  在今年2月3日的《深圳商报》上,电子监察系统首次通过媒体对外公布全市31个行政许可部门的绩效排名。政府部门绩效在媒体上排出座次,这在深圳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首创。据了解,由市监察局每个月进行一次行政许可绩效量化测评并通过报纸、网站公布各部门的绩效排名,通过视频监控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监督,还对违规行为自动发出警告,监督威力很大。各部门特别是出现“黄牌”的部门纷纷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认真抓好整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质量。许多单位根据绩效测评细则,对窗口工作人员制定了详尽的服务规范,使窗口工作人员在遵守办事时间、着装仪表、文明用语等方面有章可循。比如,市工商局制定了《每月服务之星量化考核方法及标准》以及更严格的工作流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局行政许可业务总量在31个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中排名第一,但没有受到过“黄牌”警告,绩效测评连续排名第一。


  提前办结率大幅度加速

  电子监察系统建立起了“红黄牌”制度。对办理时限快要到期的,发送预警信号,提醒抓紧办理。对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结业务等12种情形发出“黄牌”警告,督促赶紧办理。“黄牌”直接发到工作人员及处室、单位负责人的手机上。如果警告后还不及时办理,就要被发“红牌”,追究责任。责任追究不仅对当值公务员,还包括部门负责人,甚至是局领导。


  “红黄牌”制度实行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介绍,系统运行后,“黄牌”警告和预警的数量不断减少,也就是说办理业务超期、临近超期的不断减少。据统计,2004年11月共发出黄牌65次,2005年1月发出2次,2月以后再也没有发出过黄牌,这意味着每月3万多笔业务的办理已经无一超期。从预警上看,2004年11月至12月共发出“预警”205次,2005年1月发出92次,2月至4月一共只发出22次。而红牌,至今也没有发出一张。 


  在制度与技术的推动下,许可事项的提前办结率逐月上升。据了解,系统运行前,全市许可业务提前办结率只有3%,今年1月份上升到47%,此后不断上升,5月份已上升到84.3%,更有11个部门的提前率达到了100%。从3%到84.3%,系统有力促进了政府办事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