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平主任在2006年天津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来源:天津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路平主任在2006年天津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市委八届八次、八届九次全会精神,总结“十五”以来全市信息化工作,部署2006年任务,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我市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栋梁同志出席会议并要做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十五”时期我市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过去的五年,是天津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的五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十五”计划所确定的“1221”发展任务圆满完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2006年,我市连续两年入选世界七大智能城市。据国家有关部门测评,我市信息化综合指标居全国第三位,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提升了城市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提前两年建成以光纤为主、无线为辅、立体交叉的城市宽带网。光纤达68.2万芯公里,城区实现了光纤到路边、楼边,农村到乡镇和主要村,通信能力城乡覆盖率达到100%。与2000年相比,宽带城域网核心交换能力从20G增长到2000G,城市出口带宽从不足1 G 的955M增长到121G,互联网用户从56.9万户增长到34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从无到有发展到90万户。全市固定电话用户从247万户增长到437.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122.8万户增长到502.6万户。建成覆盖全市的有线电视传输网,用户190万户,比“九五”增长40%。启动数字电视试点工作,建设了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已具备150套数字电视播出能力。

一批重大信息基础功能平台相继投入使用,提升了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建成了汇聚北方九省市的天津电信通信枢纽工程,成为中国电信北方信息交换和管理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在天津通信公司和开发区相继建成运营,已成为北方重要的数据备份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的数字密钥中心通过国家国密办的技术鉴定,正式投入使用,已在全市地税系统发放CA证书5万张,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地税行业内大规模应用的数字证书系统。2004年建成每秒运算速度达5万亿次的“南开之星”超级计算机,近两年在生物医药、化工、气象、海洋等7个系统进行了应用,提高了科研和生产水平。国家防病毒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计算机与网络防病毒产品测试、研发中心和病毒预报、发布中心。全市信息增值服务企业发展到421家,广泛开展了宽带网络内容服务。

“十五”期间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19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63亿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改善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已成为与空港、海港并驾齐驱的城市重要基础设施。

(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提升了各级政府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五年来,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电子政务专网(一期)工程已于2004年底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机关的高速互连和各部委办区县的宽带接入,具备构建各个政务业务系统虚拟业务专网的能力。区县电子政务网络已延伸至区属委办局和乡镇街。市区两级政府全部建立了门户网站,初步实现了政务公开、网上办公、招商引资、便民服务等功能。

市党政专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建成运行,一年来成功召开各级别会议几十次,效果良好,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好评。立昌书记、相龙市长都做了批示,给予肯定。

从2002年开始,经过连续四年政府网上办公“百项工程”的实施,市级政府79个委办局和服务机构累计实现网上办公项目1194项。市工商局会同有关部门率先实现网上并联审批,各级行政审批中心,通过网络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的统一接件,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实时监察等功能。完成电子口岸一期建设,建成了航运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海关、港口、商务、检验检疫、税务、银行等14个部门实现了数据交换,使进出口通关办理时间平均缩短了三分之一。金税、金盾、金审等一批重点信息系统工程相继启动。市地税系统实现了网上纳税,占全市地税60%的税款通过网上直接划入国库。“金盾工程”(一期)中的“公安二级网络提速工程”和“天津公安无线同频同播指挥网”项目已经完成,在我市召开的“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中发挥了重要通信保障作用。

(三)初步建成覆盖各个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信息化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主题和新动力

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日益显著,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随着“三、五、八、十”战略的实施,我市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先后实施了“万、千、百、十企业上网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ERP应用面已超过30%;二维CAD出图率达90%,三维CAD应用面达45%;全市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商场都实现了商业信息化,90%的大型企业、50%中小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涌现出一批用电子商务占领市场,做大做强的典型。我们在全国率先组织了千家企业信息化调查,出台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在全国企业信息化评比中,天津铁厂、钢管公司、中环集团、天士力、北海粮油、纺织天一公司等7家企业进入500强。

12个涉农区县的140个乡镇、3836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信息“村村通”,其中三分之一应用了农村村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农业经济管理、村务公开、防病防疫、科技普及、农特产品销售等网络化、信息化服务功能。在2003年预防“非典”和2005年预防“禽流感”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社会信息化稳步推进。劳动和社保信息系统已实现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集中征缴和分险种支付,实现了劳动就业业务和社会保险业务之间的协同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一、二期工程相继完成,210家医保医院联网,基本覆盖了全市住院医保结算业务单位。从2004年开始,实行商品房全部网上销售制度,规范了合同,有效地防止了虚假售房,一房多售等违法行为。银行卡在商业、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广泛应用,受理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公交卡”发卡近100万张,在150条线路、5000部公交车使用。机动车船税IC 卡税控管理系统效果明显,市税务局与市交管局合作有效地控制了车辆方面的税收,当年税额由原来的3000多万元增加到8000多万元;通过工商、税务等部门联网进行实施信息交换,使税务部门及时掌握注册企业情况,为扩大税源提供了保证。全市1500所大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其中800所实现了光纤接入。

(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增长,成为天津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十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五个特色鲜明、生产相对集中的产业密集区,即以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制造、集成电路和正在兴起的汽车电子为主体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绿色能源、软件及系统集成为主体的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以片式元器件、显示器及数字家电生产为主体的西青开发区和微电子小区;以电真空器件为龙头产品的武清开发区;以加工配套为主的中心城区电子区。以五大产业密集区为依托,形成了移动通信、集成电路、绿色电源、片式元件、电子器件、显示器、数字家电、汽车电子、软件、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十大专业产业园。形成了产业政策优势明显、配套水平一流、集聚效应显著、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发展环境。“十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共完成投资额156亿元,完成投资项目192个,其中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有中芯国际扩能、三星通信手机扩能及海泰科技绿色产业等10个项目,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据信息产业部对电子信息60种重点产品的统计,我市有40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五位,其中17种产品位列第一。我国生产的基础元器件产品大类共有22种,天津排名前三位的产品有11种。五年来,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670亿元迅速增长至2005年的1959亿元,年均增长24% ,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26.7%,出口交货值1084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48.9%。2005年实现利税162.58亿元(2005年我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5.94%,利税占全国的10.16%,相当于信息产业全国百强企业前11个月利税的总和)。我市成为全国回报率最高的地区。

“十五”期间,以5个国家级和5个市级创新机构(基地)、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公开专利 8280项,占全市公开专利总量的43.25%,其中公开发明专利3622项,占全市公开发明专利的41.22%。

2004年我市被国家认定为首批信息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2005年又被认定四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是通信、化学与物理电源、片式元件和集成电路。

五年来,我市组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力度不断加大,共安排项目155个,贷款总额26.4亿元,吸引社会投资42.5亿元。5年共协助24家企业的27个项目申请到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5400万元,拉动企业投资4.7亿元。

(五)形成了有利于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的环境

2005年我市新调整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了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加强了对全市信息化工作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

政府规章《天津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天津市行政机关归集和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天津市无线电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地方性法规《天津市信息化条例》已列入市人大2006年立法计划,目前正按照立法程序报政府审议。组织编制了《天津市信息化发展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一五”规划》、《天津市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天津市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以及《天津市信息安全保障“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从2000年起,在市统计局的协助下,先后建立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统计制度”、“软件统计制度”和“信息服务业统计制度”,扩大了统计范围,规范了统计活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了《关于加强天津市数字证书认证应用和管理的意见》(津党厅[2004]1号)和《关于加强我市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津党办发[2004]15号)。我办颁发了《天津市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和《天津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管理办法》,建立了资质认证机构和“天津市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行业协会”,推动信息化工程建设市场和信息化工程施工企业、行业的规范化建设。

“十五”期间,我市成功举办了三届国家信息化论坛和每年一届的中国(天津)信息技术博览会。特别是2004年举办的“太平洋电信组织(PTC)2004年中会议和博览会暨第九届中国(天津)信息技术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在国际上宣传展示了天津。高等学历教育、职业证书教育、在职技能教育三位一体的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基本形成。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信息化专项资金1.3亿元,我们重点支持安排项目361项,直接拉动各方投资9.57亿元。

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视,并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和推动;重点在应用,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发展;核心在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对物质资源、能源资源的增值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基础在产业,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具有区域发展优势的信息产业链和技术创新体系,为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发展在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取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法规作保障的工作机制,才能推动信息化健康发展。

二、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紧紧抓住、切实用好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深入分析世界及全国信息化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趋利避害,掌握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发达国家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将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多机会。

从国内看,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已经出台,对规范和指导今后一段时间国家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我市看,“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实施所积累的能量将继续释放。滨海新区已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天津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必将对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加速国际国内资本、技术、产业的集聚,大大拓宽发展空间,增强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后劲,提升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从行业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孕育着新的突破,将成为经济加速发展新的推动力量。新一代互联网(NGN)技术,IPV6技术,无线宽带移动技术(WiMAX),数字电视技术,3G技术的发展,为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带来新机遇。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信息化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纠纷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以及国际汇率的波动,将使我市产品出口和企业“走出去”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信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还不多,应对国内外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竞争的压力加大。我市信息化建设与天津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城市的地位还不适应,与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信息化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应用领域发展不平衡,对传统产业提升和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很薄弱,共享程度较低、开发滞后。信息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软件产业比重较低、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较弱,信息服务业规模小,信息内容供给能力差。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仍显不足,市场运作和投融资机制有待形成。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信息化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还不适应工作形势的发展,市级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偏少,各区县信息化主管部门还不统一,信息产业管理职能尚有交叉。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市信息化持续、全面、健康发展。

针对国内外形势和我市面临的发展机遇,我们确立的“十一五”发展思路是: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把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拓展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线,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打造“智能天津”。具体发展目标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要高水平、高起点地建设滨海新区信息化样板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水平。到2010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家庭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60%,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75%,移动电话达到80%,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到80%,企业上网率达到85%。信息产业保持持续增长,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信息产业基地,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95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3550亿元,软件业150亿元,信息服业250亿元),争取达到4200亿元。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在国内继续保持先进地位,部分优势行业保持领先水平。

三、2006年信息化重点工作

2006年是 “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之年。市委八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建设“智能天津”,构建与中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信息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天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为契机,以深入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电子信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开好局,为率先实现现代化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做好以下8方面工作。

(一)围绕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启动滨海新区信息化样板区建设

建立新区统一的信息化领导和协调机制,编制滨海新区“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完善电子口岸信息系统,建设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开发区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无线宽带移动实验网。做好滨海国际IT创新实训基地前期工作。启动3S数据园规划和建设。规划建设滨海新区智能交通体系。

(二)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电子政务重点系统建设

电子政务专网向区县政务延伸。建立信息公开目录,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网上评议活动。以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为起点,建设政务信息交换体系。对“天津政务网”进行改版,规范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门户网站。启动人口、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规范宏观经济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和使用;重点建设滨海新区空间地理信息库。围绕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等群众关心的事项,完善网上举报、意见反馈等交互功能,提高政务部门服务和监管的能力。加快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和金质系统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建成市信访与行政复议信息系统,实现主要功能。建设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系统;对应急专项指挥部和110、119、120和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初步构建全市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的框架。

(三)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

经济信息化

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冶金等六大支柱产业的信息化,继续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培育100家企业信息化典型。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牛奶、无公害蔬菜安全监管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本市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成熟的信息技术和服务资源,采用ASP方式,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服务。进一步开发“南开之星”应用平台服务的功能,为医药、化工、生物、集成电路、模具等行业应用提供服务。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积极培育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企业国际间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与国际电子商务网站联通;建设“北方网上商城”等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

进一步推进金卡工程,积极拓展银行卡应用领域,优化用卡环境,各类终端机具摆放量突破5万台,同城交易成功率稳定在99%以上,异地交易成功率稳定在96%以上;稳步推进“银税共享”、“二代身份证”、“医保卡”、“公交卡”等一卡多用工程。

(四)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

医保系统与医院门诊联网开通200家以上;启动医保与社区卫生站联网;建设医保决策支持系统;实施劳动保障部安排的网上医保服务试点工程。

建设一批数字化校园试点,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天津市高校统一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推进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增强教育网和电信网互联能力,扩大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

建设天津文化信息网站;围绕天津地方特色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100个信息文化服务站和10个卫星地面接收点。

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完成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平台建设。做好武警部队在天津的信息化试点工作。

全面推广农村管理信息系统,使7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应用。推进城市社区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展网络化管理试点,改进街道、居委会的信息管理。

(五)围绕提升城市管理功能,完善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70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36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达到120万户。争取成为第一个国家宽带无线城域网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完成试验网一期工程。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丰富节目内容,开展多种增值服务,力争达到30万用户。根据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制定该区域内各重要部门的频谱规划方案,为天津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无线电通信子系统规划频率资源。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2006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38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200亿,同比增长20%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180亿(不含嵌入式软件),工业增加值为400亿,出口交货值突破1300亿,利税总额达200亿。做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建设工作。出台《天津市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开展IT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能源消耗状况调研工作,为提升行业整体创新水平、确定重点创新领域及制定节能降耗措施提供依据;加快内资企业发展,促进企业间的合资、合作,通过技术和资本的融合,重点做好网屏编码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产业化工作,逐步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及生产总量在全行业的比重;继续组织召开“第三届中国(天津)国际绿色制造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暨配套技术展示会”,推进绿色电子制造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使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原材料与国际接轨和同步,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申报建设“国家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示范基地”;以开发区为主体,做好电子信息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以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体,加快软件及系统集成产业的发展;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为主体,做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发展壮大信息服务。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立足自主创新,加大我市软件企业进行软件产业化的开发应用工作,培育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信息服务业态,吸引国内外大型信息服务企业,构建信息服务产业链。

(七)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落实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精神,适时召开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会议。做好信息安全试点工作,编制我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规范。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建立全市信息安全责任制;启动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落实《电子签名法》,提升和完善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功能,扩大数字证书的应用。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监管,防止网上信息失泄密和不良信息传播。启动信息安全产业园建设,扶植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规范信息安全监管工作,开展信息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和防御体系框架建设工作,提高我市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水平。

(八)做好基础性工作,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加快信息化立法步伐。积极配合市政府法制办、市人大等有关部门,开展《天津信息化条例》的立法调研、论证和修改完善工作,争取通过政府常务会审议并报人大审议。认真做好《天津市无线电管理办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相关工作。开展《天津市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研究,力争在本年度上报政府审议。宣传贯彻《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组织开展信息化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启动国民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行动计划,增强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加强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机构建设,逐步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推进的信息化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招商引资工作。

同志们,2006年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促进信息化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全市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