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来源:千龙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中委〔2007〕2号

--------------------------------------------------------------------------------
来源于:中山市人民政府政报 2007年2月1日 第 84 期 1版  
 
  为全面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经济社会信息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一、充分认识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显著成就。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78%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信息基础设施迈入全省先进行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和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并带来了深刻变革。与此同时,我市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规划和统筹,行政分割使资源分散形成“信息孤岛”;重投入、轻应用,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仍未有得到很好解决。现阶段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工作,既是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将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现阶段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工作,既是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夏升权 摄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
  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产业优势,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信息化,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信息环境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充分显现。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一)加快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大市。坚持总量发展与素质提高相结合,发挥区域集群优势,以提升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信息产业根植性为重点,注重引进和发展重点信息龙头企业和信息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增强信息产业辐射能力和产品配套能力;加快电子信息类产业向东部组团聚集,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业、装备类电子产业、软件产业、信息资源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建设信息产业大市的目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切实提升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灯饰、包装印刷、金属制品、化学制品等传统产业中,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三)电子政务建设跃上新的台阶。建立起覆盖市直部门,延伸至社区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比较完善的区域电子政务平台。按照抓标准促整合,抓落实促应用,抓评估重绩效的总体要求,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办公”。政府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四)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十三金”工程基本建成并发挥使用效益。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主要审批业务实现网上办理,力争用两年时间,使“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基本覆盖政府面向公众的各项业务。以劳动保障(市民)卡为重点的信息化应用工程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科技教育、文体卫生、交通旅游、劳动社保、社区生活等领域的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
  (五)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明显。基本建成以政府信息中心为市级数据交换平台,形成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各个应用系统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共享的数据交换和管理体系,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的体制障碍基本清除。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切实加强领导,建立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机制
  ㈠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统筹规划。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产业局,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切实减少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建立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开放合作、协同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责任制,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把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指标等列入各级领导的责任考核内容。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统筹和协调全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核、评估、应用等工作。各镇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必须符合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求,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㈡加强对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含国家“十三金”工程),凡需政府直接投资的项目必须由应用单位先提出总体需求,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初步审核和协调,项目经核准后,实行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重大信息化项目要建立和完善预审核、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等工作机制。市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和信息产业局共同合作,负责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指南和概算标准。市财政安排的基建工程必须配套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在设计总体基建方案、确定总需求时,应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派专家参与设计方案的评审。涉及跨镇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各相关单位能共享系统和资源。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项目建设的财政支出管理和审计等工作;项目建设部门要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科学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建设的应用成效。
  镇区财政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参照市的相关规定进行规范管理。
  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机制。对政府投资的项目或贴息项目,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视项目情况组织第三方或市内电子政务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预算投资、项目审批、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项目效果评估较差的,责成项目主管部门限期整改,在整改验收前各级财政不再追加投资,不再安排新项目。
  ㈣加强信息化建设政企合作、区域合作、条块共建。信息化建设要采取政府支持、市场推动、需求引导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力量,逐步形成政企合作、区域合作、条块共建的信息化建设格局。要积极吸引国内外先进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或生产基地。具备条件的社会信息化应用项目,要探索吸收社会资本投资、工程总体外包、项目代建以及运营维护社会化等多种建设模式。积极支持政府、企业、电信运营商合作共建政府性大型信息化应用系统,构建合理的互利互惠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向广度和纵深发展。
  四、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推动电子政务深入应用
  ㈠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加快完善省、市、镇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促进政府业务协同。用两年时间,完善党政内网平台服务功能,并将接入范围拓展到社区。优化市党政办公自动化(OA)系统,推进系统的纵深应用和功能完善。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订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通过统一交换平台,共同推进政府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互通共享与协同办公,实现信息资源在政府部门之间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
  ㈡加快重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一是做好我市应急联动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以110平台改造升级为基础,全面实现公安、消防、交警三个接处警平台的整合,并连接三防、交通、地震、气象、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督、民政、供电、电信等部门,构建全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今年年底前正式调试启动。二是继续完善“行政服务在线”系统。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借助中介电信运营商的参与,提高市民对系统的应用和认同程度,尽快完成对系统的测试及全面验收移交,归口信息产业局管理。大力推进“行政服务在线”电子监察和效能评估。三是将部门已建成并运行的业务系统与“行政服务在线”进行整合,逐步实现“统一入口”,并联审批。四是以发放劳动保障(市民)卡为契机,逐步扩展到与市民密切相关的其它社会事务领域,实现相关社会服务及行政服务功能“一卡通”。五是推进金盾工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尽快投入运行。六是推进“数字环保”,加快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七是推进“数字交通”、“数字化城市管理”、电子口岸、电子监察以及其他“十三金”工程建设。八是进一步加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统筹协调、研究论证力度。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规划、国土资源、建设、公安、三防等部门提出具体规划,按照统一、共建、共享的原则,提出建设及管理模式,充分论证后予以实施,避免分散投资和重复建设。
  ㈢开展“电子政务应用年”活动。2007年在全市加大力度整合电子政务资源,把各类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摆在首位。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积极推进政府网站群的建设,全面提高政府门户网站的整体水平。在市政府办公室设立政府门户网站编辑审核小组,规范政府部门网络设置和信息发布,建立网上办事的联动协调机制,增加与市民互动的功能,参照省对各类政务网站的评估,每年发布一次评估结果。对互动性差、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网站予以关闭,财政不再安排此类网站的运营维护费用,坚决杜绝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五、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㈠加大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扶持力度。每年从信息化专项经费中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扶持企业以应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支持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应用,对列入市“关键领域、重点突破”的项目,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攻关。
  ㈡加强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重点建成Linux公共技术服务支持中心、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服务支持中心、信息安全保障公共技术服务支持中心和数字认证技术服务中心等四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以专业镇、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全市所有的产业园区(基地)和专业镇都要建立起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
  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政策法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持1—2家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选择和扶持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重点行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㈣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按照《广东省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行动纲要》,积极推动我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加强行业及镇区企业信息化示范,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选择若干专业镇和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对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项目,由市、镇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六、实施信息兴农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管理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用两年时间,形成覆盖全市村一级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各类农村信息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㈠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工作服务体系。市、镇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信息化的管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制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和协调农村信息化工作。加大农村基层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力度,加快实现村务管理信息化。建成比较完善、综合、系统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市场信息村村通”、“科技信息村村通”,使农民及时获取所需农业生产信息、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
  ㈡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推动农业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管理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山农业信息网,加快“金农工程”和各类专业化、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建设,为广大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
  ㈢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由农业部门牵头,积极推进信息资源“进村入户”,通过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产业信息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面实施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大力推广和普及各种实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收入,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广泛深入开展“农户信息化”活动,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全面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信息支农”活动,充分利用通信运营商等社会资源,建立起政府扶持、企业参与的政企互动机制,鼓励信息产品制造商研制适合农村使用的廉价信息终端,支持信息服务商制定农村信息化服务优惠资费标准,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普及服务。通过就业培训计划,切实帮助农民掌握信息技术。
  七、实施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
  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一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库和公用信息应用系统,形成跨领域共享信息资源的管理格局,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信息技术的成果。
  ㈠推进基础公共信息共享。以人口资源数据库、法人单位资源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以及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库”建设为重点,实施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关部门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全力支持和配合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围绕政府、企业、科技、教育、农村、社区服务等领域的重点需求,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发建设一批公共信息库,以有偿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廉价、优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㈡推进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接入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提高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争取用两年时间,通过政府扶持,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化、多业务广播电视综合网。继续加强对全市信息网络地下管线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加强政策支持和行政协调,推进基础网络共建共用,减少重复建设。结合实施“广东省数字家庭推进计划”,在接入网层面逐步推动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网”融合,提升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
  ㈢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充分发挥和利用市党政信息统一平台的公共资源,逐步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使用补偿机制,形成支持互联共享的政策环境。各镇区、各部门要按照标准,整合和开发为社会公众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政府部门应用服务的各类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
  ㈣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由市科技局牵头,建立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重组和优化现有科技信息资源。教育局牵头整合我市各高校、中小学的教育资源,以中山教育信息网作为全市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加大建设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完善光纤进校并接入中山教育城域网的“校校通”工程,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工程建设。文广新局进一步完善中山文化网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卫生局牵头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设,整合各大医院医疗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疫情信息网的作用。
  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网,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并及时向社会发布。以信息化为主要载体,初步建成政府信用体系,启动个人信用系统建设,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八、实施信息产业创新工程,提高信息产业竞争能力
  在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消费类电子和计算机、通讯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中,集中力量有重点地突破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切实提升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
  ㈠建立健全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积极利用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设施和技术支持服务渠道,支持组建消费类电子产品(数字家电)重点实验室,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数字家庭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的公共技术支持体系。大力推动“国际音响研发与制造中心”的建设,提高我市在数字音视频产品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由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向企业征集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带有共性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采取政府贴息扶持,企业主要出资,最终成果的产权归企业所有的形式,协调组织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联合攻关,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加大关键领域的重点攻关力度,重点推动嵌入式软件、数字音视频、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关键制造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突破。
  ㈡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扶持企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大对传统电子产品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电子产品向高端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空间,切实提高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积极争取和引进液晶显示屏及关键件(TFT-LCD)等生产配套企业,进一步提升我市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㈢加快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省市共建、长短结合、分步实施、一园多区的建园模式,通过租金补贴、政府采购等扶持措施,切实加快中山软件园建设,尽快形成集聚效应。大力扶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成效明显、产业化前景广阔的行业应用软件。以电子政务应用为切入点,大力推动Lin鄄ux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推动Linux产业化,使之成为我市软件产业的亮点。充分发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作用,大力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再利用,促进经营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推动信息服务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
  ㈣推动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做大做强。积极组织实施《广东省数字家庭推进计划》,以大企业和著名品牌为核心,组织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服务运营商结成数字家庭产业发展联盟,形成分工协调、利益共享的生产、运营、服务、消费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带动我市数字电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市成为省内重要的数字家庭产品生产和消费地区之一。
  九、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和超常规发展
  ㈠加大政府信息化投入。建立财政支持和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市财政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主要投放于大型政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公共信息资源库、软件制造业、社会信息化示范工程、信息产业原始创新、信息化资源整合以及规划制定等。今明两年市财政用于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每年不少于5500万元。有关资金的使用,在整合全市各项财政扶持资金的基础上,按政府投资项目及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运行。资金投入主要通过贴息、风险投资、项目直接投入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由市政务信息化协调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㈡加强国产信息产品的政府采购。按照全省信息化服务应用规范、标准及信息产品采购目录,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工程和应用系统,在同等性能价格比条件下,优先购买国产产品,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设备和软件,必须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降低准入门槛,支持本地IT企业参与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对我市获得“双软认定”的软件企业、系统集成企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以及信息服务业企业,可凭近两年的业绩证明资料,参与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招投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本地IT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㈢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市信息产业局要尽快对我市的数字认证应用提出总体实施方案,积极推动数字证书(CA)认证应用,形成统一认证体系。2007年底前完成我市容灾备份中心规划及立项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审查制度,加快建立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以及信息安全监管机制,引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党政平台内网)安全支撑平台,形成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市公安局要对全市政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作出全面评估和动态跟踪,向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保密、机要部门要切实加强计算机涉密管理,制定管理措施,排查各种隐患,确保信息应用安全。
  ㈣加快信息化标准建设。围绕电子政务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开、协同办公、信息安全等建设与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电子政务规范化管理,力争在2007年6月份前完成我市数据共享规范和接口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各部门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必须严格采用我市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并作为项目评审的主要指标,为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提供支撑。
  ㈤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的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形成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凡软件人才落户,参照我市人才引进的各项政策执行,落户软件园的企业经认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优惠。拓宽信息化人才培养思路,对信息化专门人才试行“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的方式,鼓励用人企业直接进入教育培训市场,直接培养、培训企业所需信息化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做好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培训、资格认证以及信息化行业标准的组织实施、咨询建议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