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来源:莱芜市人民政府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2月26日上午,代市长马平昌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十五”时期政府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在中共莱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去年,面对年初钢铁价格波动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强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发展走势一季比一季好,全年比年初预料的好。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87.29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2%、18.1%和13.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52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0.4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4.5亿元,增长16.1%,出口达到9.74亿美元,增长47.5%。招商引资完成93.2亿元,增长39.9%,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纳税100万元以上的民营大户达到104家,比上年增加26家。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26亿元,增长32.2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318.6亿元和287.5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68.4亿元和7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分别增长7.43%和11.39%。
  工业经济实现规模效益同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6家,比年初增加59家;实现增加值171.2亿元,增长20.07%,实现利税65.5亿元、利润34.8亿元,分别增长32.95%和31.67%。全市钢产量达到1280万吨,板带材比重提高到65%,吨钢利税平均增加85元。泰丰纺织集团高支高密纯棉坯布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6个专项规划。不断加大“三农”投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7万吨,增长6%;生姜、大蒜、花椒产量分别达到31万吨、21.2万吨和4600吨,除生姜总产略有减少外,大蒜、花椒分别增产4.4%和78.4%。农副产品储藏加工能力达到92.4万吨,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60%以上。全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的村庄分别达到70.5%和80%。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9.9万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村村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84%。全市有13个乡镇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
  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32.9%,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个百分点。馨百大厦、银座城市广场等商贸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雪野旅游区概念性规划进展顺利。全市实现旅游收入7.5亿元,增长22.4%。物流业初具规模,金融、会展、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取得长足进步,支持经济发展、服务群众生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以建设“精品城市”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复审。城市规划更加完善,中心片区控规覆盖率达到100%。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四个出入口,“打通四条连接线、建设四个功能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长勺路、凤凰路、莱钢连接线等建设项目进展迅速,园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绿化、美化、净化步伐加快,红石公园改造、大型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和钢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突出抓好“脏、乱、差”综合整治,城市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学生救助、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工作都取得新的进展。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呈下降趋势。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整顿取得较好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1‰。平安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突出抓好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重点的学习教育活动,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工作稳步推进,争取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9个,推动了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城内中小学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率居全省前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医疗卫生工作不断加强,8处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全部完成,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基层文化建设顺利推进。体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我市在第二十一届省运会上获得32枚金牌,总成绩列全省第11位。双拥共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不断加强。新闻出版、档案、史志、老龄、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邮政、通讯、残疾人事业、住房公积金管理、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们体会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壮大全市经济实力。抓住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注重膨胀经济总量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加快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突出抓好非钢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全市非钢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9%,高出钢铁产业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10.02%,提高了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8∶67∶26.2,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更加趋于协调。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坚持把企业改革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完成了48家市属企业的改革任务。建立了以货币直补为核心的住房救助机制,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创出了新路。完善了用地性质变更、城建配套费征管等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市场秩序。积极探索“在地统计”、“属地征管”等办法,调动了各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始起步。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为重,努力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五保户”集中供养等各项政策,切实给予社会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全面落实“为民办的18件实事”,加快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坚持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开展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政府工作效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真抓实干,用心工作,用心落实,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加快发展的工作措施上,放到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提高了政府工作的实效。
  成就来之不易,奋斗饱含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图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驻莱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各级政府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够深透,落实还不够全面;全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整体实力仍然较弱;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地方骨干企业偏少,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还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各种“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力争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部分:200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条主线,突出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这个根本,更加重视调整结构和膨胀总量,更加重视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统筹发展和保障民生,更加重视建设载体和优化环境,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6%,利用外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8%。
  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成效,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在工作指导上,注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膨胀经济总量,加快节能降耗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和谐发展,更加关注民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坚持创新发展,注重以新思路、新举措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大兴“创业、创新、创优”之风,靠创业构筑发展优势,靠创新激发内生动力,靠创优提升工作水平,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四是坚持优化环境,努力营造经营宽松、政策优惠、诚信公正、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发展活力。五是坚持市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积极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努力形成同心同德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强化“工业立市”观念,坚持膨胀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并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
  调整工业结构,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鼓励企业上项目求发展,特别是抓好一批投资数额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来扩大总量,提高效益。突出抓好30家重点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努力为莱钢等省属以上企业快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全力支持泰钢、九羊、泰丰等地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年内争取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4家,利税过亿元的3家。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钢铁深加工,推动钢铁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纺织、建材、食品加工等非钢产业,加快产业多元化步伐。全面落实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力争培育更多的省级、国家级知名品牌。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努力为企业家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完善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强化扶持措施,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馨百大厦、银座城市广场、加州城、盛世嘉园、南方商城等商贸设施的建设进度,抓好沃尔玛、十八乐物流中心等新上项目的开工建设,提高全市商贸业的档次和水平。抓好市区的步行街、夜市、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开发建设,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增强商贸业的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旅游业,抓好雪野旅游区、齐鲁大峡谷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的规划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区域性的钢铁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积极发展会展、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
  弘扬创业精神,发展民营经济。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创业引导,促进全民创业,最大限度地扩张民营经济总量。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向加工制造领域延伸,顺利实现先商后工的转型。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担保、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好民营大户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力争年内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40家,纳税超过百万元的企业达到130家。
  (二)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和政策扶持,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力争走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部分规模比较大、产品销路好、发展后劲足的骨干企业,引导他们规范企业管理,发展精深加工,抓好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大宗农产品进入产业化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坚持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物质条件改造装备农业。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力争全市绿色无公害基地达到40万亩,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基地达到8万亩。积极培育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通过企业带动、园区带动、飞地经济等多条路子,培植支柱产业,发展镇域经济。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步伐。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今年市级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计划增长16%。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争取年内完成村庄规划编制70%以上。抓好大冶水库除险加固、雪野灌区改造等重点工程,新建农村公路216公里,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7万人,发展沼气示范村15个,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严格落实村民自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民议事、村务公开制度。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摒弃落后观念,发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风尚。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区乡财政体制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力争全面完成市属工贸企业改革的目标。以科学分类和转换机制为重点,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以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产业招商,依托优势产业,坚持“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支专业队伍”,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强化招商队伍建设,重点发挥好两区、四个功能区和综合经济部门的作用,选派精兵强将抓招商。注重依托现有企业,发挥企业优势,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搞好四个功能区建设,完善园区建设规划,尽快在功能开发、项目引进、产业聚集、环境提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围绕接轨济南和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主动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与协作,重点做好产业、市场、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对接工作,发挥优势,加快发展。
  继续抓好外经外贸工作。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力求在引进大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在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上有新的突破。着力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持纺织、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强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企业扩大进口,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开拓发展空间。逐步健全境外劳务输出网络,扩大境外劳务市场,力争年内输出劳务1200人以上。
  (四)坚持“三高”原则,打造精品城市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推动“双创一巩固”活动深入开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把莱芜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有利创业的“精品城市”。
  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坚持规划先行,逐步健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协调统一的城市规划体系。强化精品意识,突出抓好雪野旅游区、牟汶河孝义河两河四岸、长勺路、莱城大道等重点片区和路段的规划,为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抓好长勺路、凤凰路、莱钢连接线、体育公园等重点设施的改造建设,加快红石公园、西海公园、莲河公园改造和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配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积极服务济青高速公路南线建设,确保今年竣工通车。着眼于便民利民,突出抓好小街小巷和小游园、小绿地、小广场、小市场、小停车场、小公厕等“六小工程”建设,加快旧村改造步伐,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继续抓好小城镇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力争年内新增公共绿地1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确保年内国家园林城市通过验收。
  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脏、乱、差”的治理力度,继续在文化路、鲁中大街、汶河大道等主要街道开展“示范街”创建活动,力争市容市貌有较大的改善。坚持疏堵结合,教育和处罚并重,努力提高综合整治的成效。继续抓好城市资产经营,努力筹集更多的城市建设资金。
  (五)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税金融工作水平
  大力加强财源建设。进一步强化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稳定税源。以市区财政体制调整为契机,引导各级培植主导产业,加强财源建设,不断增强区乡财政实力。坚持依法治税,规范非税收入,确保应收尽收,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税收入上来。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勤俭办事,严格依法理财,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大对财政性资金使用、工程招投标的监察审计力度,规范政府机关公务接待,切实杜绝铺张浪费。完善预算管理,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努力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向农村和重点事业发展倾斜,向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倾斜,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工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服务业发展、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大力加强信用体系和法制环境建设,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努力提高区域融资吸引力。引导金融机构拓展服务领域,开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手段,实现地方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六)加强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要加快污染防治,推进节能降耗,维护良好生态,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切实解决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问题,继续抓好牟汶河综合治理。加快电厂脱硫等重点工程建设,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烟尘治理,不断改善空气质量。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和新上项目“一票否决”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彻底关停土小企业,确保年内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加强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机关节能工作,突出抓好对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监管,努力降低全社会的能耗水平。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加大国土资源管理力度,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节电、节煤、节水、节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植树造林,重点抓好荒山绿化、绿色通道、平原林网和沿河绿化,提高全市绿化水平。抓好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强化保水蓄水能力。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进一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
  (七)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强化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统筹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的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查处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城乡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住房、教育、疾病等专项救助,积极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困难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抓好科技工作,进一步强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积极推进“科普村村通”,努力提高我市科研水平和科普工作实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抓好城内中小学建设,加快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两区创建“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区”。抓好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争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强化农村卫生工作,继续抓好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改造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卫生保健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抓好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确保完成计划生育各项目标。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保护和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村镇、校园和企业文化娱乐活动,努力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年内新建农村健身场所80处、社区健身广场2个。认真做好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排球项目的筹备工作。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平安莱芜”建设。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复杂局势的能力。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制度。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重点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切实解决好影响农村稳定和农民生产生活安全的突出问题,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强揽工程、欺行霸市、制假售假、诈标串标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搞好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用上放心的食品药品。
  (八)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全面落实10件实事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认真解决群众在衣食住行、看病养老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千方百计造福于民。今年要突出抓好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10件实事。一是抓好小街小巷、小绿地、小广场、小停车场和小公厕等小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花园、西关两个片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二是采取货币补贴的办法,对235户经济适用房和1000户租赁房家庭进行补贴。三是建设10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实施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实现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全覆盖。五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一免一补”,对城市低保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六是全面完成乡镇敬老院建设,力争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七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保证农民参合率达到85%以上,改扩建5处乡镇卫生院、150处标准化农村卫生室,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八是改善农村群众饮水条件,“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成80%以上。九是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力争实现就业再就业1.8万人,帮助900名就业困难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十是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年内完成培训2.5万人次。

  第三部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承担着新的更大的责任。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自身建设,努力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上迈出新步伐。
  加强学习,提高发展能力。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全面领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坚持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努力使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做到会干大事,能办难事,善办新事,进一步增强做好政府工作的本领。
  坚持依法行政,积极履行职责。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四五”规划,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全面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做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各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建立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要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对市政府研究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要按照工作分工,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责任明确到人,任务落实到位,工作见到成效。要加强调度督查,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使政府的各项决策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要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各级政府的公信力。
  切实转变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各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抓好“八个方面”的作风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弘扬新风正气,促进政府作风进一步转变。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心系群众,关注百姓生活,体察社情民意,善待弱势群体,为百姓说话,为百姓办事,让百姓满意。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少说空话,多办实事,靠扎扎实实的工作赢得群众的拥护。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特别是多到条件差、问题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难度大、群众呼声高的地方去,掌握真实情况,加强具体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定不移地抓好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政府公务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