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中国“小伙伴” 微软谋建中国生态圈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更新时间:2008-03-11

 

  从1992年北京开设第一家办事处至今,微软在进入中国15年内进一步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制定了与中国软件产业共同发展,构筑“生态系统”的目标。

  近期,微软不断加大同中国软件产业的合作,其中发展了五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继神州数码、山东浪潮、中软软件、创智国际之后,微软于3月8日找到了第五家——浙大网新。微软通过与这五家中国公司战略合作,其中国布局效益愈加彰显。

  生态链增收

  据微软统计,微软每实现营收1美元,合作伙伴则实现营收6~18美元。以Vista为例,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报告称,Vista每赚1美元,微软的软件、硬件和服务合作伙伴将获得18美元的收入。

  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只有2~3美元。微软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CEO官陈永正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未来要将这一数字提高到7~8美元。

  微软与其合作伙伴将各取所需。这些中国公司希望从微软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更好的开发平台、更多的人才培养,以及订单和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微软则希望与这五家公司合作,营造自己在中国的生态系统,并且借助这些公司在地方政府、特定行业拿单的能力,拓展中国市场。

  2002年微软曾与国家发改委签订62亿元投资大单,其中包括硬件生产、软件外包、技术培训支持等方面。

  而微软的软件外包订单以及投资项目等,将优先给予包括浙大网新在内的战略合作伙伴。

  微软计划在五年内,在中国形成100名培训师资队伍,并通过多种形式培训10000名专业骨干软件人才和大量非专业人员。同时,微软公司承诺,未来五年将向中国提供累计1亿美元的软件开发和服务订单,并投入1亿美元与中国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利用微软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经验支持中国软件企业发展。

  在中国,微软不断加强与政府、合作伙伴和客户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撬动中国市场。

  在直接投资方面,从2002年到2005年,微软对包括浪潮国际、中软国际、大连华信等本地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投资金额超过了6300万美元。

  从统计数字中可见微软在中国生态系统的发展情况:目前,微软已经与国内活跃于软件、硬件、解决方案等领域的300多家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了500项合作项目、700余场的技术交流及技术演示。

  国内十大软件企业中,已有8家与该平台建立了经常性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微软中国技术中心还与国内主要的PC厂商均建立了合作关系。

  微软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思路是,在重点地区选择强势软件企业进行帮助。在信息产业部建议下,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微软先后选择了五家中国公司。

  五处布局

  微软大中华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部总经理洪德明表示,北京有中软、神州数码,山东有浪潮,华东有浙大网新,湖南有创智,加上这些公司的辐射能力,微软辐射全中国的网络基本形成。微软(中国)未来可能在华南发展一家全球合作伙伴。

  作为微软对中国长期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将与微软开展包括软件人员培训、软件开发、市场营销、软件公司经营管理等在内的全方位战略合作。

  微软在与这些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进行一段时期后,也会择机入股。但微软入股的目不是控制中国公司,微软入股比例并不多,作用则是用小额股份换取一个更“忠诚”的合作伙伴。

  此前,微软2004年11月与浪潮集团签订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备忘录,后于2005年8月由浪潮国际向微软发行优先股,认购总额为2500万美元。

  而微软2003年与中软集团签署了国内第一个全球战略合作伙伴,2005年9月,微软与中软国际签订协议,微软将对中软集团控股的中软国际进行战略投资,总投入金额计划达2000万美元。2006年,中软则入股创智国际,微软通过中软实现了间接入股。

  刚刚宣布合作的浙大网新和微软双方也都表示,未来不排除在资本层面进行合作的可能。

  事实上,微软在印度这些合作伙伴中还没有进行过战略投资,中国模式是比较独特的。 

  从微软对合作伙伴的推动中看,在微软的帮助下,合作伙伴能够提升各项“内功”,并能更快迈入国际市场。

  成为合作伙伴的投资者后,微软还会一起参与拟定发展战略。这些合作伙伴的高层还曾被盖茨邀请到家中做客。

  以中软为例,与微软合作后,其集成方案中销售更多的微软产品,帮助微软在中软有实力的行业中推广更多正版产品。

  微软除了会把更多的软件外包业务订单给予中软、浪潮这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业务外,也会把一切行业应用开发、本地化开发给中软、浪潮。微软借助了本土合作伙伴的管理资源,客户资源,以及渠道资源,逐渐渗入中国。

  中软一位高层表示,中国如果就技术管理与公司业务运营管理提出问题,微软会派专人来解答。中国合作伙伴能力提高了软件推广的能力,本地化开发的能力,这除了有利于中国公司营收的提高外,也有利于微软中国业绩的提升。

  以浪潮为例,为了加强微软总部团队合作,微软与浪潮之间架起了45M带宽的网络专线,通过远程视频与语音即时通讯系统,尽管微软员工在美国西雅图,浪潮员工在中国山东,但双方感觉办公犹如隔桌而坐。

  同时,微软会帮助中国提高软件外包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员工培训,派人进行质量监控,会把更多的业务发给合作伙伴。作为股东的微软,双方利益是一致的。另外,加强了微软与IBM、甲骨文、SAP这类对手竞争的实力。

  而在欧美的软件外包业务上,印度企业实力更强。中国企业希望通过和微软的合作迅速提升实力,抗衡印度在欧美软件外包上的霸主地位。

  企业市场的.net雄心

  在与所有合作伙伴的协议书中,都有共同推动微软.net平台、面向企业级市场的内容。

  .net是微软平台的实现载体,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连接各种信息、人员、系统与设备的软件架构,是微软以桌面系统为核心建立的庞杂的商业系统。

  选择重点地区的强势企业合作,对于微软在中国推行其.net战略有着特殊意义。微软通过与5家公司的合作,可以为.net找到有力支撑点和同盟军。

  此前,微软就利用创智涉入湖南省电子政务项目。2005年,湖南省与微软签署合作备忘录,承诺在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项目采用.net框架,由创智具体实施。创智也成为首个基于.net平台的中国省级电子政务项目具体实施者。

  中国电子政务十分庞大, “12金工程”即金税工程、金关工程、金财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审工程等具体项目,是众多软件企业的必争之地。 

  而利用合作伙伴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微软能较顺利地打开.net占领当地电子政务市场的通道。在.net的核心战略中,微软正牵动中国软件产业价值链上的要素,在中国建立起更加庞大的软件生态链,改变微软在企业市场的落后地位。

  在国内,微软连续签订的几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无一不是在国内行业市场举足轻重的软件企业:在政府、海关、电信、税务、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优势明显。

  以中软为例,中软号称中国软件“国家队”,在电子政务领域地位突出,中国政府的“12金工程”中,中软参与了一半。而中软以后取得大单的背后就“捆绑”着微软。中软集团总裁唐敏曾表示,中软将给微软进入金融、烟草、政府等领域提供帮助。 

  浪潮则为与微软.net平台对接对内部资源进行了大整合。在北京地税局的一笔订单中,信息系统架构于微软.net上,其行业应用软件、硬件全部都使用浪潮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