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中国式的政务信息化之路
来源:信息化建设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3

  

2002年8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正式立项。作为一项示范应用工程,该项目的跨地区、跨部门幅度之大,涉及到的应用范围之广,是以往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少有的


    电子政务应用示范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是在示范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中隐含的巨大风险和问题。如何有效控制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风险,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政务信息化之路,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关键的问题。


    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很难一蹴而就,需要比较长的一个过程。电子政务建设的这一特点,决定其具有较大的体制风险。如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以及行政程序、运行机制的变化等,都会对已经建立起来的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像我国行政体制变动比较频繁、政府改革任务比较大的国家,如何避免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体制风险?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首先要确立一种战略思维,要把电子政务建设,放在政府改革战略的大格局中来思考,最大限度地规避体制风险。在此前提下,再确立电子政务的推进策略。


    就未来中国政府改革战略而言,走向大部制管理,无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实现大部制管理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未来政府管理的基本架构和发展趋势,不能只看到现在政府机构的设置,强调部门的信息化,而应该重视领域的信息化,如大农业、大交通等。否则将可能陷入信息化决策的结构性风险之中。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政府信息化的推进策略方面,就要突出政务管理推动,而不是技术推动。要看到决定电子政务系统成败的关键,首先是政务的整合和集成,进而是应用系统的整合和集成,而不简单的是用什么技术来实现,换句话说,只有在政务的有效整合和集成的基础上,先进的技术,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在地方党政机构,必须坚持电子政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方针,实现“一体化的基础建设,多元化的业务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因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有可能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比如地方党的机构、政府机构分别建设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分别进行维护运行等问题。


    从我国政务信息化的总体来考虑,至少在各级地方党政部门,应该实行一体化的建设方针,没有必要党政分开建设。分开建设带来的结果,决不仅仅是增加财政投资,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会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我国在电子政务的网络划分方面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政务内外网的边界、范围、名称等。比如,中央虽然规定政务内网只建在副省级以上,但实际上全国很多地市、乃至县一级也在建内网。而这些所谓的内网,大多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网。与此相联系,全国许多地方,包括国务院各部委,还实际上存在着所谓的政务专网的网络形态。


    要规范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网络结、名称、边界等,国家要重新对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政务专网的内涵,做出明确的解释,并严格规范这几种概念的使用。应该明确政务专网的地位,把国家的政务网络结构,划分为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政务专网。除了原来对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的功能定义外,应对政务专网的功能、使用范围、边界等也做出明确的规定。


    各级政府、特别是国务院要加快建设统一门户网站的步伐,尽快改变目前门户网站分散的局面。政府门户网站是直接为社会公众获取政务信息和实现网上办事的窗口,应予以高度重视。把目前分散的国务院各个部门的网站整合为统一门户,规范门户网站的风格和栏目设置,更好地发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
    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环境建设,特别是电子政务的法律制度环境的建设。从此次电子政务应用示范的实践来看,许多参与单位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法律法规环境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运行、管理的重要所在。比如在一些地方,虽然构建起来网上办事系统,可以利用网络直接为公众提供服务,但是由于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多数还只能采取“双轨制”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行。这不仅增加了政务管理过程的成本,也给公务人员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推进电子政务的战略中,要同时把电子政务的环境建设、特别是法律法规环境建设放在重要地位,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