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左日本在右求索企业文化中国坐标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成为世界级企业需要何种企业文化?

  两种企业文化被公认为对当代商业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美国企业文化,以Google为代表,构筑了一个人类工作组织的乌托邦;日本企业文化,以丰田为代表的一批日本战后企业,以完美的制度和高效的系统为终极目标,为世界贡献了一个名词——精益生产。

  虽然企业诞生的历史不算长,但是这两种文化的渊源却很古老,早在古希腊,就有雅典文明和斯巴达文明的争论。到了近代,哲学家尼采将人类精神划分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一种二元论的习惯,使我们很容易在文化的两端形成两种极致的企业文化。

  历史短暂的中国企业,既幸运,也不幸。幸运的是借助这些日美企业文化的引领者,它们可以将探索过程缩到最短,以最快速度找到契合自己基因的文化组织方式。但不幸的是,在文化建设这方面,中国企业始终还是跟随者,这意味着要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深层次的较量,还相当漫长。

  中间路线

  PPG中国公司副总裁延彩明38岁作为人事经理加入这家美国500强公司时,以沟通为主要职责的她,根本不会英语。她的上司和美国同事们用最自然和热情的方式,帮她完成了英语学习。她说如果她还在中国企业,这样的事情很难想象,而且,她可能会感到羞愧和焦虑。

  当然,如果她在一家日本公司,这样的事情,可能一开始就不会发生。

  美国企业善于激发个人的潜能,尊重每个个体。相比之下,日本企业更相信组织的力量。如今,这两种企业文化,正在逐渐融合。通用电气前任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吸取了日本文化中的严谨和精细,将六西格玛推向新的高度。同样,丰田公司也开始招聘越来越多的美国高层,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发现,很难抗拒美国人的开放、热情和创造力。

  学习的氛围,在当前的中国企业界,更是空前的浓厚。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自我摸索,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企业文化当中突然增加了一股来自民间的草根活力,包括王均瑶式胆大包天的想象力和任正非式的创造力。不过一段时间内,所谓的中国企业文化,还是粗放的、水泊梁山式的,甚至将中国官僚体系横向移植的一种文化。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跨国企业蜂拥而至,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财富陡然增长、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中高层开始了集体“朝圣”,去欧、美、日本考察,参加昂贵的MBA、EMBA学习班……新的词汇不断在中国商业精英们的口中出现,部分优秀的中国企业也开始成为MBA新教材的案例。

  海尔、华为、中兴、TCL……包括更多的中国优秀制造企业,从他们那里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日本企业文化的模仿。万科老总王石,上世纪90年代跟随全国的考察热潮参观了海尔后,感叹道:“到海尔,我感觉自己也变成了流水线传送带上的一个零件。”

  最新冒出来的一批中国互联网企业,从它们身上也总能看到美国企业的影子。在阿里巴巴,你可以看到吹喇叭、倒立、戴着南瓜面具过万圣节的员工。在腾讯和百度,他们的创始人马化腾和李彦宏,坚持员工直呼他们的英文名字PONY和ROBIN。当然,对这些需要依靠员工知识创造价值的企业来说,平等、自由、开放、分享企业成长价值这些来自美国的名词无疑更加关键。

  美国在左,日本在右,现阶段,中国企业都还满足于这种左右逢源的学习方式,加点“本土化”的佐料,它们并不急于创新。

  中庸之道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博采众长、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崛起中的中国企业,是能够体现这种气魄和灵敏的。

  但走中间路线的中国企业也发现,如果自身底蕴还不够深厚、信念不够坚定、头脑不够清醒,就很容易出现“南橘北枳”、甚至“邯郸学步”的现象。

  孙宏斌主阵下的顺驰,就是中国企业学美国文化失败的典型。

  因此国内有专家说,如果在中国挪移Google的做法,可能造就一大批吃大锅饭的员工。不一定激励精英,却容易宽容平庸,这也是中国特色。因此,如果不能保证自己的公司绝对是精英的集群,还是不学Google为妙。

  而更多的中国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在学习日本公司建立严密制度的同时,由于中国文化中那种服从而不是质疑、崇尚容忍而不是反抗的消极因素,很容易让这种制度演变成为君主集权服务的法律,贬低了大多数,而神化某些个人。

  这样的企业文化同样危险。类似郑俊怀、赵新先、顾雏军的故事层出不穷。就在日前引起轩然大波的达能和娃哈哈争端事件中,业内也同样质疑:娃哈哈一旦离开集所有大权为一身的宗庆后,将会怎样?

  大胜靠德

  在华为大学门口,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但是华为还是出现了员工加班过度猝死的事件。

  上文所提及的中国企业,都是中国企业的精英。但是我们还必须将目光放得更广,在珠三角,像富士康那些公司厂房机器背后的面孔;在长三角,众多为生计而离开家园的纺织工人们,他们关系到一种更广泛意义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遗憾的是,这其中的大部分是失语的,沉默的。

  有趣的是,某著名跨国公司终于说服美国总部在中国建工会的理由是:在这里,代表大多数产业工人权益的组织,不太一样。这真的是一种讽刺。

  在一个经济体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些东西,但这并不代表将来也是。随着越来越多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职业经理人在半夜接到中国老板的电话,企业文化必将在全球范围内趋同。

  IBM涉足电子商务最初是缘于一位程序员的想法。这位程序员将这一想法告诉给了一位懂行并且不只是围着预算打转的经理。这位经理组织了一个团队来推动这一变革。郭士纳先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听到这一做法后,给予鼓励。如此而已。他没有去设定方向,而是支持了别人设定的方向。他提供了很少的领导力,但却是恰当的领导力。

  从这个例子来看,理解“中庸”思想的,不一定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