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学习浙江经验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来源:江西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2年7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各兄弟省市经验的同时,要重点研究浙江经验、学习浙江经验,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借鉴推广浙江经验,并制定了关于学习浙江经验,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五年来,全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为主题的加快崛起、富民兴赣的新路子。这是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特别是浙江经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省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奋斗目标,既需要全省上下不断探索,加倍努力;也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继续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新鲜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在保持以往发展特色的同时,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浙江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提升发展水平,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学性。因此,必须在广泛学习各兄弟省市好经验的同时,深入学习浙江经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学习浙江经验,要着眼于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深入学习浙江发展“民本经济”的经验,进一步形成全民创业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民本经济”是以民为本、立足全民创业、着眼民众富裕的经济。这是浙江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浙江经济长盛不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深入学习浙江经验,要紧紧把握学习浙江精神、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这个根本,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全民创业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1.大力培育既适合我省省情又具有时代特点的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是浙江精神的核心,是激励人人创业的精神原动力。要在大力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深入学习浙江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发愤图强、勇于创新,踏实苦干、讲求实效,诚信和谐、大气宽容的精神,认真吸取浙江创业文化的精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艰苦创业高尚、合法致富光荣的价值观念,大力弘扬卧薪尝胆、敢为人先、不尚空谈、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大力培育正义、正气、正直的思想品德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优秀品行,大力营造尊重创业、尊重创造和成就创业有功、败坏创业是过的创业氛围,激励全省人民群众,在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要结合在全省集中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把大力培育创业文化与大力弘扬“与人为善,见贤思齐,包容宽容,尚荣知耻”的和谐精神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和表彰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看待创业,理性看待致富,努力形成万众奋发、和谐创业的生动局面。

  2.全面激活创业主体。实施本土“就业创业工程”。有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覆盖群体;加大力度实施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就业;支持国有、民营等企业拓展业务,进行二次创业、扩大就业。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支持他们带富乡亲、建设家乡;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办厂的,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享受本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施中小企业和个私企业“成长工程”。进一步完善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技术信息和行业协会等服务体系建设;选择一批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实现中小企业上档升级;进一步消除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保障其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3.加大对全民创业的扶持力度。依托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或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厂房等,因地制宜建设各类创业基地,所办企业可以享受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同等待遇。加大创业项目推介力度,健全以信息、技术、市场、政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服务体系,并将创业服务工作和服务平台建设延伸到最基层,为全民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生产力促进机构,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完善投资权益保障制度,有效保护各类合法投资形成的资产和知识产权;灵活妥善解决全民创业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扩大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把对全民创业的扶持纳入其使用范围;支持各类创业项目通过公平竞争,享受国家和省的其他各项扶持性资金和优惠政策;各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适当资金或以其他方式为全民创业提供支持;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税收政策,特别是依法减轻初创企业税负;建立全民创业负担监测和通报制度,坚决禁止任何加重全民创业负担、侵害创业权益的行为。

  4.积极营造有利于创业的金融环境。推动信贷制度改革和信贷产品创新,增加和延伸中小企业信贷渠道,特别是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体制机制,设立专营服务机构;整合现有机构网点资源,从为全民创业提供便捷服务的角度出发,优化机构网点布局;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银企对接活动,建立长效政银企联系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来江西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省内金融机构;完善地方金融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省内跨区域发展;按照市场原则对省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实施联合重组,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化和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全力做好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早取得试点省份的资格,组建适合农村金融服务要求的新型金融组织;对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对贡献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拓宽民间资本投入渠道;积极培育优质上市后备资源,支持它们创造条件上市发行股票;支持实力较强的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各类资本设立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建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制度和信用档案库,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透明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扶持发展商业性、互助性担保,鼓励各类资本多元投资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各地应当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政府出资或参股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进行创业资助和风险补助。

  二、深入学习浙江发展“块状经济”的经验,大力推动产业集聚

  从全民创业到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条鲜明轨迹。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发展“块状经济”的经验,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加快产业集聚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是促进我省全民创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1.加强区域产业规划与引导,做大做强一批优势支柱产业。深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科学把握产业定位和区域布局,以六大支柱产业和各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重点,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促进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培育和建设一批以核心区块、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优势支柱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全国性制造中心和重要的产业基地。运用产业政策手段,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特色优势产业与关联产业生产要素实现产业集群集聚;选准并组织实施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以项目为支撑促进产业升级;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对整个行业的带动力。

  2.全面提升市场建设水平。大力发挥市场的聚集辐射效应和先导作用,促进市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制定现代流通业发展规划,加强信息、物流等服务平台和重点物流中心建设,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化流通企业;继续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现代会展等的发展,服务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积极推进流通业对外开放,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来赣投资,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搞好专业市场的布局和规划,按照企业群落和商品集散、要素配置的要求,配套建设专业市场;完善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地区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多种批发形式在内的农产品现货批发市场体系。统一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完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全面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非经营性用地的出让也应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加快发展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整合、重组,提升社会中介组织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有效机制,推进行业协会、同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发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

  3.加强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统筹规划支柱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研究制定产业配套目录,以支柱产业和现有大企业为配套基础,加强企业协作,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完善产业配套的区域布局,注重区域内的产业整合,特别是加强城市之间产业的组织协调,围绕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链的完整性,防止产业同质同构。要把握重点产业的现有优势和潜在优势,明确产业配套和产业链的发展重点,支持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技术和品牌优势,打破区域和行业、企业界限,将生产经营领域向上下游延伸;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分工协作,推动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促进中小企业产业进入大企业产业链或采购系统;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特色推动产业链招商。

  4.高度重视特色园区建设。创新园区发展理念,按照区域产业规划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提高园区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已经具备一定产业特色的园区,要进一步创特色、上规模、成集群,尽快做大经济增长板块;特色不明显的园区,要根据产业布局、发展空间、区位等因素,确定发展方向,有选择地招商引资,逐步由综合性园区转向专业性园区。要围绕促进园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实行项目审批与土地供给联动,盘活园区存量土地,避免土地闲置和低效率使用土地;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减少单位进资和产出土地占用,对投资额偏小的项目不单独供地;建立园区与金融机构交流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园区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和入园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优化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增强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功能。

  三、深入学习浙江顺应时势、苦练内功的经验,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时应势、苦练内功,积极应对“成长中的烦恼”,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性因素。认真学习借鉴浙江经验,必须立足新的起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着力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培植和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国内外新一轮制造业产业分工和转移的机遇,抓紧制定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依托,力求整体承接国际国内某些产业的转移;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重点加快汽车、航空、船舶、机械、机电成套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航空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政策体系,加强对骨干企业、创新型中小制造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加快大型制造企业技术的升级改造。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服务业开放领域;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和生产性产业的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新闻出版、文博演艺、体育健身等文化产业;支持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传媒广告、动漫电玩、公关策划等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互动。

  2.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面向市场培育品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为重点,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等的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高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开展“科技入园”活动,帮助园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引导工业园区向科技型园区方向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尽快启动和实施南昌瑶湖科技创新城的建设。把推进自主创新与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支持、鼓励企业创立名牌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由无牌、贴牌向有牌和有名牌转变,支持企业形成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展示区域形象的知名品牌;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加快标准化步伐,积极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

  3.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加快省属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抓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完善的出资人制度,健全授权经营制度,维护企业自主经营权;加快以财务监管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国有产权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理顺国家与企业和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一批有眼光、有素质、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加快企业治理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方向转变。

  4.着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层次提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紧紧抓住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中央大型企业向地方拓展发展空间的机遇,围绕重点地区、重点客商、重点领域,着力承接产业整体转移,注重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既扩大经济总量,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发挥区位优势,密切与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等领域的对接。支持省内企业与省外境外企业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扶持省内企业跨省出国投资、开拓市场、开发资源、使我省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沿海产业链和全球经济体系。突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口岸等建设,加快建成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完善大通关配套服务体系,提升海铁联运效能,促进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搞好出口加工区建设和运行,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扩大辐射面;改善外汇管理和服务,支持企业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便利企业使用外汇账户,进一步优化涉外经济环境。

  5.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抓紧制订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系列重点工程,严格执行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依法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建设环保和生态工业园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有序发展集约型高新矿业经济;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向节约型、环保型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和法律法规刚性约束作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坚持生态涵养与环境治理并重,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重点污染流域综合整治;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降耗技术、工艺和设备。

  四、深入学习浙江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经验,不断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着力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又一显著特色,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结合实际借鉴推广的一条宝贵经验。

  1.坚定不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显著提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充分利用、挖掘、整合城市优势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中高端产业,大力营造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发展“总部经济”和“中心经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抓紧构建以南昌为核心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积极促进城市群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区域市场统一、产业布局统筹、城际交通开放。加快县级市、县城以及重点中心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集聚,强化服务功能。

  2.围绕农民持续增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顺应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产业化规律,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抗风险能力为目标,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逐步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转变,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大力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配套型工业,发展农村商贸流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富有创意、具有效益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农业等。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转移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大幅度增加政府资金投入,鼓励农民和社会多元投入;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3.创新农业服务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加快建立农户家庭、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既解决农户进入市场问题,又保护农民的利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允许多种形式,允许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充分发挥村“两委”、农村党员、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重要作用;发挥农村其他服务组织及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活跃农村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的原则,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建设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新型的农科教结合机制。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帮助农民规避风险。

  4.以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村庄规划,杜绝乱拆乱建;分期分批开展村落新社区建设,着力改善水、电、路、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条件,治理村容村貌,做到让广大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住整洁房。逐步完善农村新社区功能,努力将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村落社区,让农民上学方便、看病便宜,老有所养、贫有所保、困有所帮,逐步做到村民活动有场所、娱乐有项目、学习有资料、健身有场地,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村民理事会、农村社区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发挥作用;健全乡规民约,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农村新风尚。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采取统一筹集、集中捆绑、配套使用等方式,加大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实行国家和省市县支农项目资金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有效对接;整合部门资源,衔接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与单位部门的示范点,加大部门帮扶力度;积极开展工商企业和个人帮扶农村新社区建设活动,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农村新社区公益事业;引导农民自我投入,建设美好家园。

  五、深入学习浙江各级干部勤政善治、科学有为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创造奇迹,一个重要原因是浙江各级干部善于把社会的自发力量与政府的自觉力量结合起来,把市场活力与政府调控统一起来,创造了一个低制度成本的发展环境。全省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浙江各级干部勤政善治、科学有为的经验,进一步提高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1.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认识群众在发展中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切实做到以群众利益为先、以群众事业为重、以服务群众为荣。十分珍惜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和支持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新、创业、创造的智慧和勇气,对群众探索性实践多鼓励、多引导,不争论;对源于群众来自实践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加以推广。

  2.正确处理好市场作用和政府管理的关系。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努力做到既不越位、错位,又不缺位,真正把市场活力和政府效能结合起来,把民间的自发力量和政府的自觉推动结合起来,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尊重和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领域,凡是按有关法律法规属于企业自主决定的事项,政府及其部门不应干预;积极培育和发展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有效发挥它们在反映诉求、维护权益、行业自律、公共服务、政策建议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依法行政,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和政府公共资源,着力打造一个商务成本低、管理效能高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扩大省管县财政体制和乡财县管体制试点,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理顺条块关系,赋予基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抓两头,带中间”,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使发展快的更好发展,发展慢的加快发展。

  3.强化服务意识,建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局利益重于一切,坚决杜绝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继续整顿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认真解决一些机关存在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不给好处不办事及严重铺张浪费等问题,坚决遏制吃、拿、卡、要现象回潮,确保中央和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切实执行。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优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多渠道加大公共事业、公用事业投资,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产品需求。落实社会管理职责,依法查处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

  4.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强化发展是大局,稳定也是大局,抓好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全面履行领导职责,切实把握好大局。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尽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坚持新增财力向解决民生问题倾斜,认真解决就业、社保、上学、医疗、住房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5.坚持求真务实,建立完善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事业成败,关键在干。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的理念引领科学发展,以和谐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以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充分掌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所在,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严格职责明确的目标考核机制和奖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行政问责制,努力形成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求实绩、负责任的浓厚氛围。

  江西正处于崛起的关键时期。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在更高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