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创新促交通事业健康发展纪实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近几年,江苏省以重点工程为依托的应用技术研究在长、大桥梁设计和建造高等级公路软土处理和沥青路面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为江苏省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交通发展主线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的软科学研究,为交通建设和行业科学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以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的交通信息化,显著提高了行业管理、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营运管理水平;

  以计量检定和技术标准为抓手的技术基础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行业的科技进步;

  以重点实验室、公路桥梁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完善了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了全省交通科研力量,为交通科技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交通大发展为交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科技创新工作也有力地保障了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十一五”江苏省将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推动产学研之间的人员交流、技术交流和实验室互相开放,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船舶工程技术中心、水运工程技术中心等交通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并调动省内交通工程重点试验室、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创新基地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交通科技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技术普及和综合服务能力,为交通建设提供持续的、更好的服务。

  跨江大桥建设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

  江苏省建设的跨江大桥其技术难度是世界级的,与一般工程的技术问题有显著差别。围绕大跨径桥梁的设计、建设以及维护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我们精心组织润扬大桥、南京三桥、苏通大桥建设部门进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开展了特大跨径桥梁建设成套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大桥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为我国大跨径桥梁建设技术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桥梁建设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润扬大桥从基础工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特大跨径悬索桥上部结构安装、钢桥面铺装和桥梁安全健康监测等方面进行了16个专题的研究,其中《南锚碇深大基坑排桩冻结法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南京三桥是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其弧线形全钢结构索塔是施工中最大的亮点和难点。三桥建设者首创钢塔节段焊接变形控制等技术,高质量地完成了高215米的“人”字形结构钢塔的制作、吊装任务,弧线形钢塔线条流畅美观,居世界一流。

  苏通大桥全长8146米,主桥采用主跨1088米的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是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径斜拉桥。目前《苏通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已正式被列入“十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核心技术群的攻关将为大桥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同时将形成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设计建造千米级斜拉桥的国家。

  老山隧道是宁淮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全长3595米,工程要穿越国家级森林公园老山风景区,经过多条地质断层和地质构造破碎带,老山隧道建设者们创新性地提出了环保型隧道建设理念,通过《长大公路隧道环保型建设技术研究》《长大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型式研究》和《老山隧道智能联动控制应用研究》等系列科研攻关,成功地实现了隧道工程结构优良、施工环保和安全生产零事故,并首次在我国采用假拟洞门进洞工法和大规模的傍山棚洞结构形式,大大减少了洞口仰坡开挖和防护工程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老山原生态植被,在2006年7月份举行的“全国高速公路隧道环保型建设技术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国内隧道建设科研、设计、施工等方面专家的肯定与赞扬,体现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是在大交通量且不中断交通条件下进行施工的,面对无法封闭施工、需要分期拆建、存在双工期控制、需要解决大量技术难题等诸多困难,全体建设者紧紧依靠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联合国内外10多家有影响的科研院所、研究机构进行攻关研究,组织开展了《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破解了高速公路扩建中新老路堤的差异沉降、桥梁结构拼接、老路面补强与利用、老路铣刨料再生利用、营运状态下三大系统的升级改造、交通施工组织与安全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和技术难题。专家评价,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科技创新工作为今后高速公路改扩建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也为我国八车道高速公路的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狠抓了一批涉及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科研攻关项目

  江苏为冲积平原,水网密布,地质情况复杂,其气候特点冬寒夏热,雨量充沛,给高速公路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为此,集中力量在特殊路基处理技术、路基填筑技术、路况检测与评价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突破一系列关键性技术、工艺难题,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牵头,整合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技术服务机构共同开展了《江苏省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将江苏省在高速公路建设软土处理与路基施工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与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了地方性规范,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优化了设计方案,节约了工期和投资,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省、市高速公路建设部门针对京福国道主干线徐州东绕城高速公路煤矿采空区治理的实际情况,联合相关高等院校和施工单位共同攻关,进行了《高速公路下伏富水多层采空区危害性评价与处理技术》研究,提出了适应多层富水采空区处治的综合技术,且已初步形成了适合操作的相关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成果在徐州东绕城段得到成功应用,处治工程费用节约2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几年来,江苏省特别加大了对沥青路面研究的投入,联合交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开展了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SMA路面的推广应用、Superpave技术引进与开发、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研究、长久性沥青路面技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等课题,对沥青路面铺筑技术、养护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引进了国内外沥青路面先进的结构设计、施工控制和预防性养护等理念,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目前江苏省已基本解决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问题,沥青路面技术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科技创新构筑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

  交通服务热线和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等公众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满足了公众对交通信息服务的需求,极大地方便了公众出行,改善了交通行业的服务形象。“96196”南京交通服务热线开通不足一年,已为市民提供服务达29000次,政策咨询电话5170个,受理投诉358起;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已覆盖全省13个市60个客运站,目前已有7个市实现了本地联网售票,售票量达3400万,并将提供全省异地售票和网上订售票服务;苏州市客运出租车管理服务系统实施以来,全市3204辆客运出租车已全部入网,对全市出租车的智能调度、营运分析统计、收费结算、突发事件报/处警、案情辅助排查及分析发挥了积极作用;危险化学品快速查询系统已在南京市公路和运政部门所属的38台流动稽查车上安装使用,查处危险品运输车辆67辆,确保了运输市场的安全、有序。

  目前江苏15条高速公路和2座跨江大桥,已开通电子支付系统,驾车人已可用刷卡付费取代多年来的现金缴费,提高了车辆通行效率。交通科研部门目前正在加紧着手更先进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研究和试点。这种系统工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收费系统,过往车辆通过道口时无须停车,即能够实现自动收费。届时,只需在挡风玻璃上贴张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只有一张扑克牌大小,里面有芯片,预先可充值。当汽车经过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道时,射频技术就会自动感应,自动记录车型、牌照、入口时间和地点,到出口处时,射频技术读到这些数据并生成付费金额,迅速在芯片中自动扣除。全程仅需一秒钟,通行能力将比现在提高近5倍。预计明年的下半年,处于长三角地区的江苏高速公路将首先实现不停车收费。

  采用自主研究、“官产学研”合作研究等方式,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

  为加强交通软科学研究,江苏省从2001年起正式将交通软科学研究纳入省交通科技计划体系,专门辟出一块研究经费,用于开展交通规划与实践、交通经济与发展、创新思维与管理、交通组织与物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江苏省交通软科学研究始终围绕交通发展主线和决策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采用自主研究、“官产学研”合作研究等方式,分析大趋势、研究大问题、提出大思路,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为江苏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开展以促进交通服务业发展为指向的软科学研究,重点加强对交通服务业统计方法、监测体系等方面研究的支持力度,组织开展了《加快江苏交通运输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江苏省公路运输量统计研究》等一批重点软科学研究。《加快江苏交通运输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立足江苏交通运输业“十一五”发展目标,着眼于提高运输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公共服务服务能力,在分析当前江苏省道路、水路运输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快速增长的运输服务需求、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现代运输服务业的功能特点,探索了江苏交通运输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重点分析了影响交通运输服务业发展的各项要素,提出了加快全省道路、水路运输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实施纲要,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货车计重收费,加强超限运输管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公路货车超限运输的现状、成因和危害,提出了利用计重收费的方式遏制超限运输的思路,在对货车车型、轴型和质量做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四种实施计重收费的备选方案和不同程度的超限补偿收费标准。课题研究成果最先在104国道宜兴大港收费站进行试点,超限车辆比例平均下降了71%,是全国首次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并举的形式综合治理超限运输。目前江苏已全面实施计重收费,有效地保护了路桥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营运,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时,促进了运输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该试点成功后,受到了交通部、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海、河南、四川等省份多次前来参观考察,并进行了大规模推广。

  以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交通为己任,不断提升交通建设品质

  以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工程造价为目标开展的《江苏省高速公路低路堤综合技术研究》解决了高速公路实行低路堤中的路基处理、路面结构和排水等技术问题,建立了低路堤方案的评价体系,并在盐通高速公路中试点应用,平均每公里减少建设用地12亩。课题研究提出了适合于江苏省高速公路低路堤的设计指南,对高速公路的设计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结合京杭运河两淮段整治工程的建设,航道建设管理部门组织了《生态型护坡在京杭运河两淮段整治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将芦苇等种植成本低、易成活的植物引入到面广线长的航道工程建设中,既节约了投资,又改善了景观和保护了环境。《煤矸石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对徐州地区多个矿区的生产废料-煤矸石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研究和路用能分析,形成了煤矸石作为填筑材料的设计、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技术体系,为煤矸石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将解决徐州地区高速公路建设路基填土匮乏的矛盾,同时又能改善矿区煤矸石的环境污染,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宁杭高速公路在引进英国伟信公司先进的环境景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江苏省情,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形式及环境景观效果、互通区景观设计、下挖段、风景点的景观小品设计以及坡抗冲刷综合防护设计技术、边坡植被种植技术、排水设计方法与技术等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与试验,把宁杭高速公路建设成集生态、环保、旅游、景观于一体的绿色走廊,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示范工程,提升了江苏省高速公路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水平。

  “十一五”期间是江苏省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由于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脆弱,交通发展面临着土地、环境等瓶颈制约。我们将更加重视环境破坏的预防和恢复技术研究、研制开发、推广应用降低消耗、节约能源、节省土地、防治污染和可再生利用的环保新材料、新技术,为江苏省交通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政策导向与资金投入导向相结合,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江苏省充分发挥公路工程实验室、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推动作用,鼓励其以技术成果创收,保证了平台的运转和后续发展。江苏省沥青路面建设技术较强,积极鼓励相关科研单位将Superpave技术、SMA技术等一些先进、实用的成果推广到其他兄弟省市,进行现场技术服务。开展引智活动,经国家外国专家局审查批准,成立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修筑技术”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

  江苏省是桥梁大省,桥梁不仅数目众多,而且桥型丰富、技术含量高、建管水平强。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公路桥梁55923座,219.9万延米,位居全国前列;已建成通车的江阴长江大桥、南京二桥、润扬大桥、南京三桥等跨江大桥,以及数目众多的高速公路特大公路桥梁建设已成为江苏桥梁建设技术水准、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公用技术平台,江苏省既有的桥梁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桥梁安全、桥梁养护、桥梁监测、桥梁新材料应用、桥梁结构研究等许多技术难题未能得到系统研究,公路桥梁建设、管理、养护新技术的引进、消化、研发、转化能力未能得到全面提升,迫切需要组建一个全省统一、科研力量强大、技术支撑雄厚的公路桥梁工程专业技术研究平台。

  为此,江苏省在整合省内外桥梁技术资源的基础上,于2004年年底组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桥梁工程技术区域研究中心,以满足该省公路桥梁建设养护现状和发展需求。该中心建成后,不仅将进一步推动全省桥梁建设、管理、养护技术科研力量的整合,全面提升该省公路桥梁技术的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而且将为全省乃至全国公路桥梁的健康检测、病害诊治提供强大的技术服务和平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