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性进展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行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利税等经济指标,分别比“九五”末平均年增长35.2%、23.6%、43.4%和26.2%,12种电子产品进入全国同类产品产量前10位,形成了大型企业为主导,国有、三资、民营竞相发展的格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1/3,成为青岛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05亿元,出口交货值290亿元。今年一季度,我市信息产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0亿元,同比增长5.9%;实现利税29.3亿元,同比增长15.3%;共完成出口交货值90.5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大企业集团成为出口主力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完成出口交货值占全行业的58.1%。在产销衔接方面,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通信类、计算机类、电子元器件类产品产销走势良好;彩电类产品产销两旺,各种产品的产销率达到或超过100%,其中平板电视机的产能逐步增大,并呈现出向高端产品转移的明显趋势。

2004年9月,我市被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为首批9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在此基础上,2005年5月,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又分别被信息产业部确定为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和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

从企业的结构来看,青岛电子行业优势骨干企业阵营不断增大,2005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2个。海尔、海信、澳柯玛、朗讯销售收入占行业总量比重为86.9%。有10种产品名列全国行业前十名。

在全国主要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中,青岛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在深圳、上海之后列第三位,我市大企业在全国的行业排序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在第20届(2005度)年全国电子百强企业排行榜中,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继续保持了行业领先位置,分列第二、第七和第三十位。

软件产业逐步壮大。2006年全市软件销售收入达96.5亿元,涉软企业从业人员近万人,全市已通过“双软认定”的企业累计195家,登记软件产品650个。创立了青岛市南软件园、青岛崂山软件园等产业园区。

二、信息化建设情况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至2006年底,全市光缆总里程已达420万芯公里,长途光缆总里程达9万芯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近350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5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90万户。网络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已处于国内同类城市的前列;有线电视基础网络日趋完善,我市有线网络光缆里程达6万芯公里,2005年9月中旬,青岛市区的有线电视全面实现了整体转换。在全国第二个建成较先进的城市互联网信息交换平台——青岛市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实现了同城信息本地交换,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交换速度;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配套工程——东亚环球光缆(EAC)已于去年在我市登陆;为保证2008年奥帆赛顺利举行以及青岛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我市正在抓紧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和800M无线数字集群系统。

2、电子商务应用逐步推广。

自1999年我市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以来,全市已有4000多家企业建立网站,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20多家大型超市、商场的网上交易,近几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达300多亿元。在口岸信息化方面,青岛海关先后开发了自动化通关系统,建设了山东口岸大通关公共信息平台,率先在全国海关系统实现关区全部报单应用计算机处理,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我市金融系统普遍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电子联行等业务,启动了支付密码系统的建设与推广,建立起方便、安全、高效、快捷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全面实现了各银行之间的联网通用与跨行交易。

3、电子政务建设国内领先。

我市通过建设高性能的政务专网和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核心系统,以集约化模式推进电子政务应用,走出了一条“低投入建设、大规模应用,低成本运行、高水平服务”的电子政务发展之路,较好地改善了机关的办公条件,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实现了广泛的互联互通和多个领域的“一站式”服务。2005年12月16日,全国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总验收会上,国务院办公厅将电子政务“青岛模式”作为重要成果之一进行了总结介绍。

4、信息服务业方兴未艾。

一是加强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建立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为总体目标,立足于跨部门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开展了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工程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完成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重点地区的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金卡工程”建设。在公安、工商、税务、金融、商贸、交通、石化、电信、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以及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非金融IC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城市便民信息服务系统日益完善。作为“数字奥运”配套工程的“城市综合数字化服务亭(e城通)”,实现了查询信息和新闻,水、电、气、手机等费用的代收代缴业务等功能;12319热线呼叫中心等社区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旨在方便百姓购房的我市房地产信息系统于2005年11月投入使用。

5、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效果显著。

几年来,我市累计从争取国家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改造;市政府在企业信息化工程中投入资金达1500多万元,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达2.5亿元。主要工业行业及大型工业企业都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和自动控制系统在各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有关部门在网络安全监控方面制订了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了有效的公共信息监控体系,对于青岛地区的网站,论坛等进行7×24监控;实施了“E网平安”工程;围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积极推动了电子签名在我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领域中的应用,对于规范信息服务业市场秩序,保障网上交易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7、农业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

我局与山东网通青岛市分公司携手,积极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站”活动,努力实现“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校校通网络”目标,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