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处于起步阶段
来源:证券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8月29日,"现代社会之电子政务建设与数字鸿沟现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畅谈电子政务在中国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目前,北京市公民对电子政务的认识阶段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公民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报纸、电话以及亲自去政府相关部门等传统途径来获取公共服务或者信息,网络要成为公民获取公共服务或信息的主要途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北京是中国大陆最早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地区,北京市电子政务一直处于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领军位置。从公务员与公民的角度来研究其电子政务的应用状况及其效果具有代表性意义。为了了解北京市公务员与公民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对电子政务政务的应用现状以及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北京市电子政务发展决策提供第一手实证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健教授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谭安杰教授联合申请了福特基金项目《Making E-government work in China: A Citizen's Perspective of the Performance of Beijing Municipal's E-government Activities》。

该项目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1.北京市公民对电子政务的相关认识

在调查的764名北京市公民中,分别有429人和21人对电子政务完全不了解和非常了解,各占764人的56.2%和2.7%,公民对电子政务的认识阶段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对于电子政务建设是不利的。这说明政府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时,需要采取措施让公民更好的了解电子政务和参与到电子政务建设中来,这对公民参与和监督电子政务建设有积极意义。

在被调查的764名公民中,有335人回答了该题,其中分别有92、88人认为目前的北京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最大获益者分别是公民、参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企业,有77人对该问题选择了不清楚选项。这说明公民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持有比较模糊的态度的。

尽管公民对目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最大获益者持有模糊的态度,但在回答该题的334人中,有260人认为应当发展电子政务,占334人的77.8%,这说明公民对发展电子政务还是持有认可的态度。

2.北京市公民访问互联网现状

不上网的人数比例还是很高的,占整个被调查764人的48.6%,只有27.6%的人经常上网。而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把公共服务通过网络的途径来传递给公民,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目前从上网人数的比例来看距离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还很遥远,电子政务建设要贴合我国网络发展现状,应该采用多种途径来传递公共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来传递公共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和效果。

被调查的764个北京市公民中,有370人不上网,其中,有205人不懂电脑或网络,占回答该题所有选项人数之和的38.1%;有94人对上网不感兴趣或没有需要,占17.5%;有74人没有上网设备、无法连接互联网等,占13.8%。要提高公民上网率,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是很必要的,这就需要加强对电脑和网络知识的培训;还需要引发公民对网络的兴趣或需求;同时采取有效切实措施来保证那些没有上网设备、无法连接互联网的用户也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访问网络。

在不上网的371人中,有313人无法预计上网时间和根本不打算上网,占不上网的371人的84.4%。这说明在段时间内提高北京市公民上网率是不切实的,并且需要北京市政府花费很大力气和采取有效措施才可能提高公民上网率,这对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效果提出了很大挑战。

3.北京市公民对电子政务应用现状与效果

在调查的764人中,有756名北京市公民回答了该题,其中有585人通过电视、报纸来获取公共服务或信息,占回答该题所有选项人数之和的50.8%;有177人通过亲自去政府相关部门来获取公共服务或信息,占15.4%;有318人通过电话、网络来获取公共服务或信息,占27.6%。从图21可以看出,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北京市公民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报纸、电话以及亲自去政府相关部门等传统途径来获取公共服务或者信息,网络要成为公民获取公共服务或信息的主要途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电子政务建设在公民中起到的影响和效果还是非常小。

有764名北京公民回答了该题,其中有184人和210人认为通过电视、报纸和亲自去政府相关部门获取公共服务或信息的效果最好,各占回答该题人数的24.1%和27.5%;有251人认为通过电话、网络来获取公共服务或信息的效果最好,占回答该题人数的32.9%。从图22中可以看出,获取公共服务或信息的传统途径仍然收到公民的青睐和信任,而网络成为获取公共服务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被公民普遍接受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被调查的764名北京市公民中,使用过数字北京信息亭的有148人,占整个被调查人数的19.4%。其中,78人对数字北京信息亭的使用效果非常和比较满意,占148人的49.6%。有79人认为数字北京信息亭的使用效果一般或对其使用效果不满意,占148人的49.6%。信息亭免费使用就能红火起来的想法实在过于单纯,没有过硬的内容支持,一心要"便民"的信息亭很难让人亲近:拿起话筒却打不通,插进银行卡却取不出钱,不少公交查询和电子地图信息不准确,而对市民颇有吸引力的公共事业缴费、电子支付服务,又因为"处在建设中"而迟迟不能兑现。据称,目前信息亭开通的功能只是全部设计功能的10%左右。要提高数字北京信息亭的使用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其使用效果的满意度。

在被调查的764名北京市公民中,只有上网的393人回答了该问题。在393人中,有176人知道可以通过北京市政府网站来获取相关服务或信息,占整个上网人数393人的44.7%,占整个被调查人数764人的23.0%。这说明在上网的北京市公民中,仅有接近一半的人知道可以通过北京市政府网站来获取相关服务或信息。北京市网民对北京市政府网站的了解程度跟北京市政府对政府网站的建设速度非常不符。北京市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公民宣传政府网站的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吸引和鼓励北京市公民访问北京市政府网站。

在被调查的764名北京市公民中,有393人上网,其中有176人知道可以通过北京市政府网站来获取相关服务或信息,在这176人中有89人使用过北京市政府网站,占知道可以通过北京市政府网站来获取相关服务或信息的176人的50.8%,占整个被调查的764名北京市公民的11.8%。这说明真正使用北京市政府网站的公民占整个被调查的北京市公民的比例微乎其微,只占11.8%;只有极少量北京市公民享受到了北京市政府信息化成果,这跟北京市政府投入大量财力建设政府网站的现状极其不符。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公民和服务社会,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社会、政府信息化的成果,享受信息社会的高效率&高效果以及充分的平等。结果只有极少量公民使用北京市政府网站,这说明在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

在被调查的764名北京市公民中,有393人上网,其中有218不知道可以通过北京市政府网站来获取相关服务或信息,在知道可以通过北京市政府网站来获取相关服务或信息的176人中,有87人没有使用过北京市政府网站。在回答该题的303人中,有262人回答将来会尝试使用北京市政府网站,占303人的86.5%。这说明上网而不使用北京市政府网站的公民对北京市政府网站保持比较接受的态度,将来还是会使用政府网站的,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消灭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中的数字鸿沟,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公民上网非常关键。

在上网而不访问政府网站的305人中,有38人打算将来也不使用北京市政府网站。在38人中,有28人打算将来也不访问政府网站的原因是没有需要的服务或信息,对其不感兴趣,占回答该题所有选项人数之和的73.7%。这说明政府部门在建设网站提供信息或服务时,要考虑个性化要求,引发上网公民的需求和兴趣。

在使用政府网站并回答该题的85人中,分别有54人和49人在家里和工作场所使用政府网站,分别占回答该题所有选项人数之和的45.0%和40.8%。这说明使用政府网站的人至少有购买电脑和网络设备的能力或者在工作单位能够接触到电脑和网络。因此,使用政府网站的人相对来说都有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较好的教育背景,主要是这些人在享受政府信息化的成果,这种状况不利于促进社会平等,跟电子政务公平服务的目标也背道而驰。因此,在建设电子政务时候,要特别考虑到那些收入低、教育程度低和工作差接触不到电脑和网络的人,让他们也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政府信息化成果。

在使用政府网站的85人中,分别有78人和17人是为了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建议的,分别占回答该题所有选项人数之和的63.4%和13.8%,这说明使用政府网站的人主要是寻求信息,而利用互动功能向政府表达意见或建议的人很少,说明政府网站主要处于发布信息阶段,互动功能被利用的很少。

在使用政府网站的84人中,分别有51人和18人访问北京市政府部门/服务机构与北京市区、县政府部门/服务机构,分别占回答该题84人的60.7%和21.4%。这说明北京市区、县政府部门/服务机构的政府网站被访问的频率远远低于北京市政府部门/服务机构政府网站被访问的频率。

83人对北京市政府网站进行了打分,按照均值大小排序,信息内容和信息更新的及时性被排在最前面,而对用户的反馈速度和内容被排在最后面,这种状况跟公民访问政府网站原因的排序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政府网站在信息内容和信息更新及时性方面作的很好,在对用户反馈方面还有待于提高,目前使用政府网站的公民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北京市政府网站建设主要处于发布信息的初级阶段,跟公民的互动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信息中心主任胡小明说,政府的公众服务是电子政务中最重要的一环。互联网为政府提供了业务创新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公众的直接服务与沟通,从而达到改进服务效果的目的。同时,在当今全球竞争的压力下,政府的威信、社会对于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政府开展公众服务的效率都将成为左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