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晋城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晋城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五日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晋城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根据《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西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我市科技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晋城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是我市科技进步事业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五年来,全市科技工作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了全市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明显提升,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5%。五年中,我市连续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城区、泽州、高平、阳城先后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泽州县被列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

  (一)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级星火计划和农业科技项目282项,引进推广并应用高效集约种植技术、新特稀精蔬菜新品种、大棚养蚕技术、农业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农业先进实用和高新技术1170项,培育开发农业新品种240个,形成了阳城10万亩蚕桑、沁水30万只羊、陵川20万亩中药材、高平60万头生猪、城区5万亩无公害蔬菜等一批规模化农业产业基地、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业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6%。

  (二)工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十五”期间,以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为思路,围绕全市“四大基地”、“八大产业”建设,加大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力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取得明显成效。五年中,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工业科技计划项目239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2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6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31项,共引进新技术、新工艺640项,开发新产品510多个,认定省级区外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46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及省级农村技术承包奖29项。开发区、各县(市、区)食品、建材、医药等企业集团初具规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5%。580座煤矿全部实现了瓦斯自动联网监控和安全自动监控。化工、丝麻、建材、饮品等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三)科技创新能力和全社会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政策优惠,增加科技投入为手段,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有市级研究机构14家;全市32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建有科技开发机构的80家,其中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4家,市级技术中心5家;全市专利申请数300余件,授权专利数达177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50多个,较“九五”期间增加151%;全市科技投入保持多渠道快速增长,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PD的比重达0.90%。全市通过采取人才培训、培养、引进等多种形式,各类专业人才达到13.5万人,为晋城经济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通过持久开展科普宣传和群众性科技活动、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四)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五”期间,全市初步建立起了以市科技信息网为龙头,以县(市、区)科技网为主体,以科技信息、技术发布、交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为主体,覆盖全市的技术创新研发服务平台。全市农技服务机构2881个,科技星火学校13个,其中国家示范星火学校2个,省级科技星火学校4个,市级科技星火学校7个。各类中介组织、技术协会、学会321个,农民技术夜校1197所,专业农技从业人员3860余人,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全市推行各类技术标准50余项,企业技术标准采用率达63%。其中阳城县制定的蚕桑生产标准,被认定为国家标准,并在全国推广施行。

  总之,“十五”以来,全市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一些特色领域具备了比较优势,为全市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市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仍不明显,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全社会科技投入仍显不足;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全社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偏少;低水平重复、依赖资源消耗,实现规模扩张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面临加快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双重压力,对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必将引发新一轮的科技发展热潮,我市科技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方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强化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建立完备的、有区域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薄弱产业,加强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二)总体思路

  全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发展理念上,实现科技创新与绿色晋城、理性晋城、和谐晋城的有效对接,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绿色生态、节能环保、低耗高效、资源节约的特色,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途径上,以县域经济建设为载体,倡导自主创新,以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线,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在创新方式上,以开发重大产品和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加强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在创新体制上,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在发展部署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并重,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开发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有效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目标

  1、综合科技实力有较大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综合科技实力“十一五”末力争达到全省一流水平,科技进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较大提升,重点科技项目实施取得新突破。以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抓住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在我市落地建设的机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集中发展新材料、精密铸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和辐射源。“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高新技术项目30项,期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0%以上,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50%以上。

  3、农业新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大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取得新突破。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7%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科研机构运行机制取得新突破。建设较高水平的市级科技研究开发基地和工程中心,扩大科研中试基地的规模,逐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行业协会、技术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重点在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突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科研机构技术、人才优势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到“十一五”末全市列入山西省“三大方阵”的6家企业都要建立高标准的国家研发中心,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科技活动场所,并建成10个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5、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有较大提升,专利数量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每10万人年专利申请量达8.5件以上,全市年申请总量达到207件以上。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以上。

  6、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有较大提升,农村技术人才总量取得新突破。培养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大批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十一五”末,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15万人,培训、培养农村科技当家人、明白人等农村乡土科技人才8万人,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2300名,基本实现一村一员。

  7、科技创新环境有较大改善,科技投入水平和规模取得新突破。到“十一五”末,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力争提高到1.3%以上;企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4%;市本级财政科技研发资金数达到当年财政预决算支出的1.5%以上。

  8、科技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有较大提升,社会发展领域的整体科技水平取得新突破。到“十一五”末,科技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应用取得新进展。单位GDP综合能耗五年降低25%以上,单位GDP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40%以上,单位GDP水耗降低3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非煤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重点

  (一)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围绕晋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布局,根据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技术需要,以现有基础农业产业技术提升、效益提升为重点,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星火科技示范企业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引进、试验、示范基础上,推广应用多项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围绕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覆盖广、辐射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农业。农业科研的重点是育种、制种并重,培育“种子型”龙头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增强我市制种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巩固晋城在全国的杂粮优势地位,创建晋城杂粮“科技中心”,推动优质杂粮产业化开发;应用工厂化育苗技术,有机生态型栽培技术,实现我市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加强蚕桑基地建设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逐步提高我市蚕桑生产水平。

  ——畜牧业。培育、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良的畜禽品种,加快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园区化、标准化养殖技术,建设无规定疫病外向型畜产品出口基地。为农户和园区提供优良品种、养殖技术、防疫检验、销售中介等配套的科技服务。

  ——林业。要加强林草科技应用技术的深层研究,以提高覆盖率;保持我市苗木无性快繁技术、嫩枝插扦、组培技术的领先优势,加快全市生态环境建设;推广应用黄土高原干旱区可持续营林技术、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等,确保我市生态安全;培育适地、适种林草新品种,提高干旱山区营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在经济林建设上,重点解决果品储藏、保鲜、加工等环节的技术难题,大力发展山茱萸、黄梨、山楂、苹果、核桃等经济林产业。

  ——水利。重点进行集雨、节水等持续利用技术的突破性研究,农田精量灌溉与高效用水技术研究,继续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荒山绿化技术的研究,及早实现山区生态效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采用新型输配水设备与技术,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农机。重点进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研究,对桑树出扦机、桑叶采收机等桑园管理机具进行创新性研究。继续加强对机械化精量播种、化肥深施、地膜覆盖等节种、节肥、节水、节能等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试验示范引导推广,全面提升我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通过科技注入,加大对玉米、薯类、小杂粮等农副产品及黄梨、山茱萸、桑椹、山楂等土特产品的加工转化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市的中药材生产和开发优势,以道地中药材品种为重点,以推广应用规范化栽培(GAP)技术为突破口,将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2、加快工业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按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思路,围绕全市的八大工业传统产业,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关联度大,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突出抓好重点节能工程和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快工业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步伐。

  ——能源工业。煤炭行业加强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入井人员考勤定位系统、航空摄影监测系统等“四个网络”的开展建设力度,重点进行煤炭采掘和提高回采率技术研究开发,煤炭脱硫燃烧技术研究开发,经济型节能筛分与洗煤技术开发,现代煤炭集约化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应用,无烟粉煤制造锅炉、气化型煤的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开发,燃煤电厂循环流化床推广和烟气污染物控制及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研制开发,加快煤炭焦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层气开发和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步伐。电力产业要坚持上大关小,加快技术改造,重点支持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环保型、节水型机组,实现全行业烟尘、废弃物排放达标、达量,支持煤电联营、热电联供。

  ——化学工业。要以煤化工产业为龙头,进一步引导完善煤化工技术路径和产业模式,着力培育与当地煤种相配套的国家级的煤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发展形成具有晋城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煤化工产业集群。要大力开发合成氨、尿素、复合肥的先进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甲醇、二甲醚及其衍生物等煤化工产品,进行纳米级化工产品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化工环保产业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研究开发、功能性化工新材料开发等,有选择地开发晋城有发展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化工新产品、新技术,并促进其产业化。

  ——冶金铸造工业。重点进行环保型冶炼高炉的研究开发,推广高炉专家操作系统、高炉喷煤技术、冷压球团设备、高炉煤气发电、冶炼铸造双联工艺、炉渣综合利用等冶炼配套新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化铁炉,重点推广奥贝球铁生产技术、液态金属过滤技术、合金包芯线球化处理技术,大力研制生产铝基复合材料及镁合金,进一步拓宽我市精密铸件、特种铸件生产领域。

  ——机械工业。重点进行精密制造与数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先进制造基础技术应用开发、装备制造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光机电一体化仪器仪表计量器具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煤炭、化工、冶铸、电力、新材料等工业过程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重点发展适应市场的煤矿机械、汽车配件、建材铸造机械、小型农业机械、基础部件、计量器具等精密加工技术和配套装备。

  ——建材工业。大力发展陶瓷建材、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特种耐火材料,利用我市陶土和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建筑陶瓷系列产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挤拉技术,多角焊接等技术与设备,开发塑钢、稀烃类等化学建材,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工业废弃物研究开发各种轻质板材、空心砌块、加气砼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引进研制开发装饰装修材料、防水保暖材料、复合材料等技术与产品,加强新型建材产品的检测和环保设计,研究不同新型建材在施工中的应用,提高我市新型建材使用的比重。

  ——纺织、轻工业。麻纺织业要加大新型纺织技术、大麻纺织短流程工艺技术、纤维色纺技术、大麻变性技术等高新适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大麻纤维脱胶、纺纱等核心技术升级和突破。丝绸纺织业要在制丝、纺织、印染、服装等加工方面,积极研究和引进纺织信息技术在工艺设计、生产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使纺织信息化技术应用力争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绢纺业在引进吸收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膨化技术的研究和攻关。轻工业要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工艺技术,提高玻璃制品、包装材料等轻工产品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食品业。重点要在原料优选、配方优化、工艺改造、包装精美、突出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推广应用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挤压、超微粉碎、真空速冻干燥、超高温瞬时灭菌、生物工程以及先进的制造信息化新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做大黄梨、山茱萸、山楂等饮品产业,做强啤酒、肉蛋奶等食品业,提升食醋、小麦粉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开发桑椹、柿子、蜂蜜、小杂粮系列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食品企业向多元化发展。

  ——交通运输业。重点进行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抗疲劳破坏的措施与方法研究,高掺量粉煤灰砼在公路路面中的应用,改性沥清砼复合式路面技术性能研究与应用,公路智能运输系统应用与推广。

  3、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

  重点在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与节能、电子与信息、生物和医药、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重要环节,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高科技企业,使之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大力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形成一批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市场适应性强、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新材料产业。以优异性能、特定功能、复合化为方向,立足于晋城现有资源和基础条件,发展碳化硅、氧化镁等高性能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环保材料,开发纳米级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高性能材料,特种合金、铝镁合金等金属材料,工程塑料、改性材料、甲醇催化剂、精细化工等化工材料,发展丝麻高档纺织新材料,促进我市材料行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先进制造产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市丝麻纺织业、煤炭化工业、铸造机械业、轻工建材业、食品加工业等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提升,提高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大力推广CAD、CAPP、CAM、ERP(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艺、辅助制造及企业资源优化技术)技术集成应用,推广激光加工技术、精密加工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和变频调速技术,采用综合自动化技术,提升生产过程柔性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扩大我市制造业产品占国内外市场的份额。

  ——能源与节能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提高我市煤炭、煤层气等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加快煤炭焦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层气开发产业化步伐。应用高效节能设备与技术,推广新型节能灯具、节能风机、炉气发电、余热回收利用、煤化电联产、节能工业窑炉、电力电网节能降耗、节水节煤等循环经济节能技术。以高新技术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促进晋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电子与信息产业。重点发展IT产业,支持我市开发利用光纤、宽带光缆、高频电缆等传输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控系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通讯网络系统。提高我市广电网络、政务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教育多媒体、煤矿安全信息、商务信息等信息网络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晋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服务,促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以晋城开发区富士康科技工业园精密光电产品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市的光通讯、光电子等高、精、尖光机电产品,加大信息技术对晋城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型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度,提高这些产业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水平。

  ——生物和医药产业。结合晋城医药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新型化学合成药及新型制剂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与开发新型化学合成药和中药新制剂、新型功能食品与添加剂,发展生物化学新工艺、微生物发酵工程共性技术、新型食品关键技术、传统食品工艺现代化及食品安全工艺控制技术,应用生物和新医药技术发展我市具有知识产权和优势特色的医药和食品产业。

  ——环境保护技术。我市要重点发展环境保护设备与技术,推广大中型企业水处理设备、脱硫设备、废水废气处理设备、节能风机与消声器、智能环保监测仪器仪表、新型节能灯具、可降解环保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器,推广洁净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配套系统,推广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粉煤灰、煤矸石、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装备。

  ——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新技术要结合晋城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新技术应用水平为重点。采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抓好各类种苗组培、脱毒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林果桑新品种、畜禽水产新品系。推进以微喷、滴灌、渗灌、涌泉灌等为主的新型灌溉设备的应用。大力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节水、节肥、节药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扩大沼气、秸杆气化等生物能源在农村的应用范围。探索良好的生态农业模式。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研制开发新型农业机械设备以及农副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设备与综合利用技术。建立耕地土壤肥力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的现代化检验检测系统。建立面向生产、技术、市场的农业信息化平台以及农业专家快速服务系统。建立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村级专职农业信息员制度,推进我市实施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4、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资源科技领域。重点加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支持重要矿区矿产资源勘查与调查评价研究,重点突破矿产资源勘探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发展深部采矿与高效选矿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再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发展农业、工业、城市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突破劣质水多级利用和中水利用技术。加强人工增雨技术、多种水资源联合调度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开展农用地保护技术、城镇与产业园区土地 集约利用技术、土地开发整理技术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加强风景名胜区、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技术研究以及文物古迹的检测、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生态与环境科技领域。开展生态环境调查与生态再现监测,加强流域治理、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技术开发与示范。重点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矿区和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重建等研究与技术开发。开展工业清洁生产、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工艺技术研究,重点加强烟气脱硫、焦化、化工废水、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环保产业开发。开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研究,支持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河流水污染综合防治、焦化、冶炼、陶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园区复合污染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开发。

  ——城市化与城乡建设科技领域。加强城市化与城市人口增长、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开展城市规划技术与设计标准研究,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关键技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城市公用事业建设新技术、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以及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

  ——人口与健康科技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重大疾病,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病等传染病,碘缺乏症等地方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应用。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疾病有效疗法的研究。加强重大疫情、流行性突发疾病以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和监测、防治技术开发。完善和改进现有避孕、节育技术,开展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和优生优育研究。

  ——防灾减灾科技领域。开发预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技术,重点加强干旱、冰雹、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滑坡、山体崩塌、矿区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预报、监测、防御技术研究。重视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重点战略工程的防震减灾技术研究。

  ——公共安全科技领域。加强社会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及交通安全、爆炸安全、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重大事件、事故的监测、预警、应急反应、指挥决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体系。重点研究与开发刑事司法与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突发事件控制技术、重大矿山灾害事故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食品安全监控与保障技术、火灾爆炸监控防治技术等。

  ——服务业科技领域。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强交通运输、通信、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的科学研究与实用技术的开发,优先支持信息、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产业的技术开发,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

  (二)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是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大中专学校、中介服务机构相互联动的创新网络及运行机制,为科技和产业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健全我市企业自主研究开发体系,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到“十一五”未,规模以上企业应普遍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立起一批面向中小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的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骨干企业特别是“三大方阵”企业要建立拥有国家级技术人才的研发机构。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继续推进科研机构改革。不断深化科研机构内部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实行人事、分配、财务等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采用更为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把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来。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重点,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

  3、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国内技术协作。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支持和帮助企业主动出击,与国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单边、短期的产学研合作形式,积极探索建立双边、多边的技术协作机制,努力向共建研发实体和组建技术联盟方向发展,建立起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4、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建设由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投入、市场化机制运作、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的重点产业创新技术平台和市级科技研发基地,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提高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立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发挥具有国外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背景的科技组织与工商协会的独特作用,为跨国公司在我市投资、设立机构牵线搭桥,为国外科技商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服务,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供平台。

  6、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提供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市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快建立科技信用体系,加强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行业指导,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7、支持实施专利转化项目。建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和专利实施促进资金。重点支持在我市注册的科技型企业或个人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市科技发展资金对有市场前景、进入产业阶段的发明专利的实施给予支持。市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培训、企业维权、争议纠纷仲裁等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8、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科技项目是实施科技创新的载体,科技计划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全市科技计划重点要支持高新技术应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计划管理要逐步实行课题制,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竞争、监督、约束机制。

  9、积极扶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在民营科技企业立项、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积极予以支持。“十一五”期末我市经省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要力争达到80家以上。

  四、组织实施20项重点科技项目

  1、煤炭焦化、气化、液化、煤层气、煤电化联产等能源综合利用与节能技术:应用高新技术和创新技术进行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对煤炭采掘新技术、提高煤炭回采率技术、煤炭脱硫、洁净燃料、煤炭焦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层气开发进行技术引进和研究创新。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发展煤电化联产的循环经济,提高我市煤炭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2、煤化工生产工艺与新产品研究开发:根据我市煤化工基地建设的技术需求,引进研究与创新合成氨、尿素、复合肥、甲醇、二甲醚及其衍生物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开发纳米级化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环保化工产品等,提高节能增效的产业化技术。

  3、精密铸件产品研究开发: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工艺、数控变频、激光精密加工等集成技术,研制开发出口汽车配件、机械配件、基础部件等系列产品,提升各种铸件的先进制造水平。加强离心球墨、耐酸耐压等各种功能铸管,汽车、空调、钻井、收割机等出口精密铸件,抗磨、电力金具等特种铸件的研究与开发。

  4、大麻混纺先进制造技术:应用ERP等电子信息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研制大麻与天然纤维、化纤等多种纤维混纺的不同工艺和配方,开发国内市场和出口创汇的纯麻、丝麻、棉麻、毛麻、化纤等混纺交织品,实现大麻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

  5、机械轻工产品的工艺技术研究:应用制造业信息化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提高我市机械产品的制造水平,重点进行煤矿机械、汽车配件、玻璃制品、建材机械、小型农业机械、计量器具、配套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6、食品生产工艺和产品配方研究与开发:对食品业重点进行原料优选、配方优化、包装精美的研究与开发。重点突出四大系列:即黄梨、山茱萸、山楂、桑椹等果品饮料系列;肉、蛋、奶、油脂、啤酒、蜂蜜等食品系列;小麦、小米、玉米、豆类等小杂粮加工系列;蔬菜贮存保鲜、速冻干燥等农副产品加工系列。

  7、建材环保材料研究开发和粉煤灰、煤矸石、高炉渣等工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利用我市陶土资源及大量粉煤灰、煤矸石、高炉渣等工业废弃物,开发陶瓷建材、空心砌块、加气砼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塑钢、稀烃类等化学建材,加强建材产品的检测和环保设计,研究不同建材在施工中的应用。

  8、创新药物开发和中药材产业化开发:医药厂家在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基础上,与国家医药科研院所联合,研制国家一、二类新药和医药中间体,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新型化学合成药及新型制剂技术和中药现代化技术。培育和改良中药材新品种,推广中药材种植规范化(GAP)技术,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

  9、经济、科技、商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利用光纤、宽带光缆等传输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控系统等信息技术,巩固和提高我市经济、科技、商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力度,为晋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10、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在30个工业企业推广CAD、CAPP、CAM、ERP(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艺、辅助制造、企业资源优化)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工业化的发展。

  11、省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中试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我市煤炭、丝麻、冶铸、化工、建材、机械、食品等行业建立30个省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企业产学研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试制、检测、检验搭建平台。

  12、晋城市科技研究开发基地建设:建设集新技术研究开发、科技成果展示、科技信息服务、科技文献查阅、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训、科技学术交流等科技功能于一体的研究开发基地10000平方米,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条件和服务平台。

  13、自主知识产权、专利集成、引进专利再创新开发:鼓励支持我市企业、单位、个人发明创造、工艺设计改进,获得30项具有开发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把我市自主专利技术与引进专利技术进行集成,在30个企业单位,形成组装配套的产业化应用技术,提高我市重点行业的技术集成应用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先进发达企业的专利技术和产品30项,并加以应用和进行再创新。

  14、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采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示范推广种苗组织培养和苗木脱毒技术;应用微喷、滴灌、旱地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保护地栽培技术,推广使用沼气、秸杆气化等能源,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采用储存、保鲜、加工新技术,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15、农、林、牧业新品种培育与引进品种栽培技术示范研究与推广:重点应用远缘杂交、三元杂交、生物组培、工厂化育苗等配套技术,研究培育农作物、畜牧、林业新品种,对引进农林牧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示范研究,为农业大面积丰产配套技术推广提供条件。

  16、水利集雨节水与小型农机产品研究与试制:重点进行适应我市的集雨、节水、精量灌溉等高效用水的示范研究,开展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机械地膜覆盖、机械化采收等节种、节肥、节水、节能等小型农机具的研制和综合配套技术开发。

  17、养殖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通过品种引进和改良,推广特色养殖、集约规模养殖、生物草粉饲料、疫病预防等综合配套养殖技术,为农民提供增收技术服务。

  18、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就业培训、短期培训、专业培训、派出去学习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科技人才培养、培训、管理体系,为农村、基层企业培养、培训各类科技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农村、企业分批培训、选派科技特派员;加强国内、国际科技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外地实用的高中级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等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全国性高新技术、专利、科技成果等多种技术交易博览会。

  19、人口和健康与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与服务:加强重大疾病和地方病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疾病有效疗法研究,加强重大疫情、流行性突发疾病以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和监测防治技术开发。加强社会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及交通安全、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与保障技术体系、农产品达标检测安全体系。

  20、开展全国科技先进市、县区建设:“十五”期间我市连续荣膺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城区、阳城、泽州、高平先后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十一五”期间,要巩固和提高创建成果,强化全国科技进步考核31项指标的实施力度,抓好泽州县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工作,力争使沁水、陵川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以科技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切实把科技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逐步形成市场机制为主、行政推动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为我市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速推动我市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健全科技法制体系,推进科技依法行政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和我省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重视科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全民的科技与法制意识,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推行科技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强化科技依法行政工作。

  (三)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入,注重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做到财政科技投入研究与开发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投入和开发的主体,企业要提取产品销售额的1%的资金,高新技术企业要提取产品销售额的4%的资金,用于科技研究开发工作。通过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火炬星火计划项目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扩大科技贷款规模,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探索和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与引进外资为补充,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四)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从培养、稳定、激励、引进、使用五个环节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创业,通过自己出资、合伙或技术参股等形式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以培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为重点,将科技项目的实施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条件。积极创造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人才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稳定和培养优秀人才,加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队伍建设。鼓励煤化工企业申请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给于配套经费支持。在晋城本地大中专院校中设立煤化工专业和技术工人培养体系等。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一支适应“三农”需要、“一村一员”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倡导自主创新,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增加专业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政府科技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要从过去主要抓科研项目,逐步向抓项目和建公共服务平台并重过渡,最终转向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十一五”期间,建立市级技术创新基金,在市级科技奖励中专设自主创新和专利转化奖。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起全市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

  (六)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营造规范的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服务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目标,整合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信息资源。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建立我市技术产权交易体系,并拓展技术论证、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培训等科技工程咨询业务。继续加强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情报所(站)的建设,更好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法律咨询等优质的服务,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七)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科技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决策与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年度计划与科技规划的紧密衔接,改进和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与评价制度、科技信用制度,加快建立科技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科技计划实施和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切实提高科技资源配置、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八)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立具有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信息发布、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咨询、知识产权和人才中介功能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广泛开展政府间和民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公司在我市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我市企业和科研机构与境内外合资或合作兴办研发机构,联合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的转化。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以多种方式大力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到我市转化,有效配置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同推动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九)加强科普工作力度,提高公众科技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文体宫、展览馆等基础设施,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培训。鼓励全社会兴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事业,搞好科普创作,建立科普基地,继续开展群众性的创建科普文明活动,营造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良好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