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平远县人民政府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按照县委《关于制定平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县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编制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坚持以招商引资增加资本投入,以工业发展壮大经济支柱,以民营经济提升经济活力,以特色经济推动产业开发,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组织“十五”计划的实施,全县经济和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完成“十五”计划的主要预期宏观目标。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构效益质量同步改善。
    “十五”时期,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7.8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1%,超出“十五”计划预期目标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4.87亿元,年均递增5.6%;第二产业6.27亿元,年均递增13%;第三产业6.65亿元,年均递增14.1%。人均生产总值达8083元,年均递增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5亿元,年均递增23%,超出预期目标1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433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达1671万美元,年均递增13.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6亿元,年均递增11%。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完成预期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35:32:33调整到2005年的27.4:35.3:37.3。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优化,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6亿元,年均递增5.3%。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形成以脐橙、油茶、南药为代表的三大特色品牌,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6亿元,年均递增18.2%;增加值5.3亿元,年均递增19.6%,全县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9%。支柱工业的比重继续增大,新兴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6亿元,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67.2%。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业等行业发展较快,以住房、汽车、通讯产品为代表的高档消费品持续升温。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县税收收入14228万元,年均递增15.9%。其中国税收入9174万元,地税收入5054万元。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23万元,年均递增12.8%,超出预期目标6.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4亿元,年均递增18.9%。
    (二)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十五”时期,我县各项改革取得新成效。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政府宏观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所有制经济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全县实行免征农业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十五”时期,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因素得到有效缓解。200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957公里,比2000年增加95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69公里;境内206国道已达超二级标准,完成了大柘至八尺206国道改造、畲脑至仁居硬底化改造、新建梅州大外环平远段、县城环北路,县到镇公路基本实现水泥硬底化,行政村已全部通公路。2005年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0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0.3万千瓦;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电价如期降到每千瓦0.79元以下。固定电话用户基本普及,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成倍增长,全县固定电话达5万户,移动电话达6.6万部,互联网用户达2900户。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富石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县城防洪堤围及县城截洪排涝工程进展顺利。县城供水能力达日产2万立方米,满足了县城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县城规划区面积达3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6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0.96平方公里。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促进了我县招商引资工作,2003年来共招商项目达330个,项目合同投资26.2亿元,实际投资13.2亿元,为我县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我县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切实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35%增至2005年40%。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全县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369875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16574万平方米。2005年全县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年巩固率为99.98%;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年巩固率为98.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63.6%,比2000年提高19.3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生达4159人,每万人口在校高中生151.9人。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至2005年在校学生已达535人,比2000年增加320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制定了“文化平远”建设长期规划纲要。旅游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14.5万人次;公共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改革初见成效。全县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达到了“十五”预期目标。
    2005年全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11231,年均递增5.8%;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3991元,年均递增2%;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相对稳定,“一控双达标”任务基本完成,2005年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分数为70分,完成“十五”预期目标;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25.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78‰。
    二、“十一五”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展望“十一五”,我们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们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特别是泛珠三角(CEPO)架构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在区域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县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省委、省政府实施“东西北振兴计划”,加大对山区、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同时由广州市天河区挂钩帮扶,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帮助和条件;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梯度转移进程加快,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三是我县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长期稳定,这些都为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打下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项目特别是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制约因素
    机遇面前,我们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特别是工业较为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工业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还不够突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全省县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仍在加大。二是面临国内外环境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国内市场制约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提高我县产品竞争优势和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技术瓶颈”制约,已经严重影响我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劳动力素质偏低等“人才瓶颈”的存在,更使我县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术、高层次管理要素的需要,也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十五”时期,煤矿的关闭,给我县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后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把平远建设成为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山区县。
    (二)奋斗目标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全县经济发展登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场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跃上新水平,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全县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43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5%、14.3%、10%;三次产业比例为20:41:39。
    ----县级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均增长3%。
    ----全县城镇化水平达50%左右。
    ----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0%以上。
    ----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8%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环境综合整治指标达到80分以上。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
    四、“十一五”发展的重点和措施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突破难点,注重后劲,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坚持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大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努力培育和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切实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电力、矿冶、木材深加工等传统行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进工业现代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稀土深加工等新材料产业,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建材、电力、稀土、矿产、机械、木材深加工等六个年产值达1—5亿元的支柱产业。预期至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9亿元,年均递增15%。
    1、合理发展资源型工业
    建材行业突出以技改促发展。建材工业要继续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小水泥的调整政策,通过资产整合和转制等手段使我县水泥生产能力稳定在200万吨左右,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并积极开展散装水泥业务,发挥水泥工业的支柱作用。以宁江建材、广发水泥、万年水泥、梅盛电威水泥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和发展新型建材产品等措施,培育形成以旋窑水泥为主,新型建材为辅的建材集团,促进建材产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新建总投资3.3亿元,年产180万吨宁江建材旋窑水泥生产线。同时推广新型环保机砖在建筑业方面的应用。
    木材深加工行业突出以品牌促发展。重点是以元宝家私、朝阳家私、友邦木业、宜华汇胜木业、鼎盛木业、达成木业为骨干企业,发挥名牌效应,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充分利用大柘镇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广东省木业专业镇”的契机,加大木材企业整合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利用其集群效应,做强、做大、做精木材深加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能力,使其成为我县的重要经济支柱。力争至2010年年产家私达600万件,人造板达10万m3,创汇能力达到6000万美元,成为粤东地区最大的木材深加工基地。
    大力发展以稀土深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工业。我县的高科技、新材料工业主要是稀土深加工和稀土应用系列的开发。这些新材料,技术含量高,应用广泛,附加值高,对我县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以广东富远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为重点,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参与我县的高新技术产业。稀土分离冶炼业要发挥“南方稀土”的中轻稀土元素的优势,朝高纯度、超细度的方向开发,提高稀土分离产品的附加值。期内将稀土分离能力扩大至6000吨,高纯稀土金属400吨;力争新上1000吨钕铁硼磁体生产线和150吨荧光材料生产线,以此带动其它系列产品开发,促进我县经济增长出现新的亮点,形成较大规模的稀土生产基地。同时对稀土资源的开采实行依法管理、股份经营,建立统一开采、统一销售、统一治理的稀土资源管理模式,防止资源、水土和税费流失。
    矿冶行业重点抓好产业链延伸。以金雁集团开发的差干金雁钼业和深圳大福来公司为龙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大力发展铁矿及多金属矿的采选冶炼、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突出抓好投资1亿元的差干金雁钼矿项目的投产和达产;加大铁矿的挖潜改造力度,提高资源回收率,使铁矿成品稳定在年产60万吨左右。大力发展石材产业,加大花岗石,钾长石、沸石、铜矿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还要重视勘查开发新的矿产资源,以求矿产资源开发的延续和更替。
    电力行业坚持以水电为主促发展。充分挖掘我县水力资源,鼓励发展我县的小水电,使我县水电资源可利用率达98%以上。期间重点是新建装机800千瓦的热柘七里滩水电站。
    2、积极发展壮大非资源型工业
    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机械、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我县传统产业如水泵、轴承、汽车底盘及挂车后桥、铸造、酒类等已有一定基础,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拓宽国内外市场。稳步扩大水泵、轴承、南台酒系列产品、汽车配件的生产规模,力促传统产业有较大发展。食品工业要积极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服务,努力开发果品、果汁饮料加工,发展绿色、保健食品饮料。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发展非资源型工业。我县在近十年来,由于地缘劣势,长期只有靠发展资源型工业为主,非资源型工业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为此,应加大对非资源型工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提升非资源型行业占工业中的比重。充分利用广州市天河区对口帮扶的有利条件,引进和发展一些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运输系数小的轻工产业。期间重点是抓好梅州市皓鸿日用品有限公司的日用品生产线和香港荣成服装制造业,实现我县在发展非资源性工业方面有新的突破。
    3、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相关政策,实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相结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开发项目和传统产业的关键技术改造,采取政府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鼓励和支持企业申请国债、引导民间资本参股等政策予以倾斜,切实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探索建立技术进步发展基金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估体系,积极争取省、市重点技改项目资金的扶持,提高骨干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使企业在生产、销售产品的同时,注重研发和储备新一代产品,以适应市场和产业竞争的需求。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推进企业财务、采购、物流等经营管理信息化,同时广泛运用现代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技术,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产业竞争力。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势升级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带来的机遇,发挥地处泛珠三角东部交通要道,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有关山区与珠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共建工业基地政策,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把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而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迅速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规模,努力把平远打造成为重要原料、农产品供应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提高农田的防灾、抗灾能力,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能力,继续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重点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2007年底前实现镇通行政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加大自然村道路建设和县镇公路改造。完美农村饮用水工程和卫生基础设施,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大力推进信息化进村,广播电视入户,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2、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建设
    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五”期间,逐步加大县级农业专项资金的投入,促进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积极争取省、市重视支持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一是防洪安全,主要是争取把凤池水库建设和黄田水库(中型)达标加固作为省基建项目,结合省人大议案对9宗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争取省通过县城防洪标准由现有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把县城防洪工程和截洪排涝工程续建扩建完毕。二是保障水资源供给安全。结合我省关于在2010年前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我县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争取省以上投资解决县城供水的水源点改为由横水水库供水至净水厂,确保县城及附近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三是确保水资源供给对粮食生产的需求。争取省投资解决我县高峰滩灌区及富石灌区两宗万亩灌区的改造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利、林业、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疫病情以及社会治安、交通、人防等专业监测系统,加强通信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建设,实现应急部门间互连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建立完善灾情和突发事件的预警、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加强气候资源的普查和利用,完善城乡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系统,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以防洪、供水和水环境安全为目标,加强水资源宏观调控和水资源保护力度,以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城镇防洪堤围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防御性标准供水预案、生态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和预警预案制度。加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切实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环境。
    3、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做大做强做优平远脐橙,推进脐橙产业化。我县是广东省最大的脐橙种植基地,脐橙成为全县产值最高和效益最好的水果品种。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平远脐橙种植的扶持力度,要制定发展脐橙生产的激励政策,对新种连片30亩以上的继续给予资金扶持。二是要按照规划,千方百计扩大生产规模。“十一五”期间,规划每年新种植1万亩,至2010年全县脐橙面积达到10万亩。三是要加强脐橙种植标准化管理,大力推进无公害脐橙基地建设,鼓励种果专业户采用山上种果、养猪,山下养鱼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形成“畜—沼—果”的生态循环农业。四是积极引进优良品种,不断提高我县脐橙品质。五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平远金绿果业有限公司橙汁加工等项目的建设,切实增加脐橙果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争取省、市对脐橙产业的重视支持,积极申报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继续申报广东省农业类名牌产品,并争取将脐橙列为省政府的“一县一品”扶持项目。
    生产、科研、加工有机结合,推进油茶、南药产业化。规划以长田镇为中心,每年发展油茶1万亩,至2010年全县达到10万亩。积极开展油茶深加工及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生产高品质茶油;加强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的技术合作,进行油茶良种良法繁育、示范林基地建设、油茶深加工的研究与开发。以县鸿运南药资源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野生中草药转为大面积人工种植;加强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技术合作,共建中药产学研示范基地;完善加工体系建设,加快中药饮片和中草药提取物加工厂建设步伐,把我县建成广东乃至闽粤赣地区有名的中药原材料集散基地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至2010年规划种植鸡血藤1万亩、溪黄草0.5万亩、南板蓝根0.5万亩,并争取列为我省中药材GAP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幅射带动农户,使全县南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推进特色农作物产业化。要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种植专业镇。以河头、八尺镇为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把我县建成广东省较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同时以仁居、八尺、上举、中行等镇为中心扩大甜玉米、烤烟、无籽西瓜等高值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期间要重点抓好裕兴隆食品厂及金穗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的发展壮大。
    4、加快畜牧、水产品种改良。加快良种猪、牛品种的引进和改良步伐,抓好良种猪、牛基地建设,扩大瘦肉型猪养殖规模,至2010年全县推广饲养瘦肉型猪占生猪饲养量的100%;黄牛冷精配种率实现70%以上,逐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严防严控畜禽疫病,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水产养殖“一条鱼”工程,积极引进湘云鲫等名、优、特、新水产品种在全县推广养殖,至2010年优质鱼产值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同时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的建设步伐。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坚持实行开发式扶贫,围绕增加贫困村和贫困户收入,增强发展能力,以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落实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责任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努力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着力解决农村“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读书难、就业难、看病难”等问题。力争至2010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基本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3万元以上的目标;贫困人口减至农业人口的3%以下;基本解决贫困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贫困村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农户用上清洁自来水;300人以上自然村全面实现“五通”(通机耕路、通电、通电话、通邮、通广播电视);贫困户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贫困户有合作医疗保障。
    (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覆盖全县、连接周边和出省通道、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尽快实现县到镇“一小时生活圈”的构想。车站站场建设要较适合时代的要求,使平远成为连接闽粤赣三省的区域交通枢纽。
    1、构筑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建设。“十一五”时期全县公路建设规划总投资34.7亿元,建设总里程1189.25公里。重点是加快省道S331线八尺至差干、县道X038线东石至泗水、县道X041线G206线至河头、县道X042线G206线至中行、县道X039线长田至热柘等五条县至镇的二级公路改造、四条镇至镇的三级公路改造、六条出省通道的改造。同时做好554.8公里全县镇通村水泥硬底化改造,329.45公里300人以上自然村通机动车道路的建设。积极协助抓好内蒙古东营至广东汕尾高速公路(梅赣高速)平远段的立项建设,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动工兴建,同时力争平远三条接高速公路连接线和石正接梅州高速公路枢纽中心列入省建设规划。
    客货运站场建设。重点是抓好环北路新客运站及大柘、石正、长田、东石货运站建设,建筑面积共9600m2,总投资2300万元。
    内河航运。重点是抓好新建泗水长潭库区普滩客货运输码头及塘步客货运码头的扩建,增加客货舶船32个,建设规模3000平方米,总投资1450万元。
    2、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依法实施《平远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合理有序扩建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逐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县城及中心镇吸引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镇交通建设,加快城镇道路的改造和建设,尽快建成结构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的城镇道路交通系统,提高城镇通过能力;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以城镇主行道自然、人文景观及城镇花园、广场、小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改善城镇环境;以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镇垃圾综合利用项目为重点,加快县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推广环境保护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环保产业化进程。规划至2010年,县城区面积达6.54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水平达50%左右。
    3、加强城乡电网建设。
    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力争在2009年把200KV输变电工程列入广东电网建设计划,期间建设适应我县经济发展的相应电网工程共12宗,总投资约3.2亿元,以提高我县电网的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灵活性,提高电压质量。至2010年使我县供电能力达到10.5万千瓦,供电量达5.1亿KWh,供电可靠率达99.98%,供电电压合格率达97.5%。
    4、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抓住通信向IP化、宽带化、移动化和全光纤化方向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和综合性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县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以推进“三网一库”(部门办公业务网、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办公业务资源数据库)建设为目标,实行“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对上连接市政府,对下连接各镇政府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光纤网络建设,凡是城镇规划内网络建设必须以光纤为主,争取实现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计算机用户光纤到户,宽带上网。至2010年互联网用户达1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达6.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9万户。同时,利用山区信息化建设的契机,2007年底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的目标,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加快山区信息化进程。
    (四)进一步放开搞活,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发展山区经济,唯有抓好招商引资,这是山区实现崛起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做到既招商引资,又招才引智,加强经济、技术、人才、信息、项目等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
    1、大力抓好招商引资
    充分发挥山区自然生态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和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把改善投资环境从单纯“放权让利”转到建设高水平的综合投资环境上来,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引智的吸引力。整合资源抓招商,通过引进外商,抓好资源的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最佳的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强化责任抓招商,落实招商引资责任考核制。搞好服务抓招商,牢固树立“硬环境不足软环境补,路途遥远感情补”的思想,抓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解决企业在生产中招工、用水、用电、治安及支持企业自营出口等困难和问题,促使企业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创新方式抓招商,充分发挥三个专业招商小分队的作用,上门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效果,鼓励中介招商,支持社会人士或招商中介组织开展代理招商、项目包装、信息咨询服务等招商活动,不断拓宽社会招商的渠道。加快园区建设抓招商,抓住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这一机遇,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完善配套园区设施,力争把天河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与发达地区共建的产业转移园区。
    2、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重点引导外商投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信息业、“三高”农业及其深加工、旅游等服务业。要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创新外经贸体制,鼓励不同所有制外贸企业发展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扶持和发展民营外资企业,进一步发挥其推动全县贸易出口增长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扩大全县贸易出口规模;合理引导传统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优先支持出口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优化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加快关键设备升级换代,提升产业素质。
    3、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全面启动民资、民智、民力,促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提升县域经济活力。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继续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无序竞争等不法行为,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加强服务,尽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继续帮助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要在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重点倾斜。加强引导,全力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发展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造就一批民营企业家。
    (五)加快建设“文化平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团结、务实、创新、自强”的平远精神,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核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平远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农村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建设具有平远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力建设山区教育强县。高水平、高质量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十一五”期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十一五”期间,初中阶段学校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中心小学达80%以上。调整、优化教育阶段学校资源配置,到2007年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初中阶段学校撤销2所,扩建1所;小学阶段扩建18所中心小学,新建2所小学。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至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以上。全面建成平远中学新校区,力争进入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做好梅青中学规划控制发展区的扩建规划工作。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为本县经济建设服务。到2007年将县职业技术学校办成省级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1500人以上,力争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大体相当(4.2:5.8)。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中小学电子计算机和语言实验室建设步伐。认真抓好农民教育,办好乡镇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建立校务公开,政府依法管理、学校法人治理、社会参与监督的新型管理体制;加强新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到2010年,力争全县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8%以上。积极稳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按省制定的实施意见,2006年9月全县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发展战略。强化自主开发与研究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带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科技研究、攻关和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促进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园区、民营科技园区建设,重点在电力、建材、农产品加工、稀土新材料等行业实施和推广关键技术,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开发一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十一五”期间,力争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加快科普场所建设。至2010年,科技进步对我县全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畜产、水产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3%以上。
    3、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主题,以人才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培养与评价、选拔与使用、配置与调控、激励与保障、经费投入、人才引进、人才仲裁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真正建立一支数量多、素质优、层次高、门类齐、业绩好的人才队伍。“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是增加人才总量,人才资源需求总量的平均增长率保持6%的增长;调整人才结构,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稳定和发展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改善第二产业人才专业结构,增加新兴第三产业人才数量,着力改善人才层次结构,提高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期末,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达4%以上;改善人才布局,重点加强工业行业中木材、建材、石材、稀土、矿冶、旅游等支柱产业以及农业产业和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人才拥有量;培养拔尖人才,提高人才整体素质,期末,在全县专业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重提高至65%以上。
    4、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措施,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推动并加快文化管理从微观为主向宏观为主转变,从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加快市场融洽,打破条块分割和市场封锁,规范市场运作;加强文化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实现文化市场统一行政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营造公开竞争的文化市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引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动员社会和公众重视、支持和参与文化活动。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各种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实力。大力扶持和发展专、精、特、新等中小型文化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以传媒业、科技业、出版业、信息服务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演艺娱乐业、体育服务业、卫生保健业、艺术培训业等。充分发挥客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客家文化精髓,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精品,努力开发和培育独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家文化品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客家文化地位,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以政府投入为主,完善县、镇、村群众文化设施网络,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和设施设备档次。争取至2010年实现县有“七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体育馆、科学馆、历史名人纪念馆),镇有“二站一所”(文化站、广播电视网络维护管理站、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抓好重点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多方筹资以及市场运作,建设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重点文化设施。“十一五”期间,规划兴建文化体育科技活动中心、城中公园、文化休闲公园、北郊公园、程日文纪念馆、县档案馆、新富源文化村等一批文化公共设施。
    5、加快旅游业发展
    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围绕“旅游旺县”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面向市场,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加快国家AA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五指石的建设,带动南台山、热水温泉、紫林山等景区开发,逐步建立“平远二日游”框架;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实现县内景区优质交通连线,进一步完善旅游循环交通线路;联手打造闽、粤、赣边区旅游风景网络,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动。“十一五”期间,实现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业综合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
    6、发展体育事业
    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决定》,建设体育强县。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不断增强我县竞技体育实力;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建立完善各级体育组织和各类体育协会,鼓励和引导社会办体育,发展多元化的体育经济,积极发展体育服务体系,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县体育基础设施要有较大发展,加快县体育中心建设进程,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第一步建成有固定看台2000~3000人/位的体育馆和标准化游泳池一个。加大体育“三下乡”力度,改善农村体育落后状况。实现全县人均占有体育场地达0.5平方米,使我县国民体质达标率与全省、全市同步。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平远”
    突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要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积极扩大就业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把扩大与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通过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完善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扩大与促进就业机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做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技校毕业生等各类人员的就业工作,切实加强退役士兵(官)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着力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保持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十一五”期间,我县要达到每年新开发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60%以上,“4050”人员再就业率达50%以上。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不同参保对象保障水平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基本生活需要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新的形式的结合,构建包括政府强制保险、非强制但政府支持的企业年金计划及个人养老金储蓄在内的多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流动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险,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入省级统筹,养老参保人数达1.5万人以上,初步形成失业调控的政策措施体系和失业预警机制。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力争参保人数达1万人以上。着重做好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的涵盖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扩面工作,确保维护农民工和其他城镇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对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受灾群众进行救济,大力提倡和鼓励开展各种社会互助活动;加快城乡福利事业建设,建设托老养老机构,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做好我县一万多残疾人的就业、救助和康复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
    3、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把我县卫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努力提高我县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和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优化、整合卫生资源。至2010年,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中心卫生院的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能力;大部分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执业资格;镇级卫生院院长要具备中级及中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建成设施基本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妇幼保健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水平。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创建卫生镇村活动,改善城乡生活环境,引导和帮助广大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至2010年全县70%的镇、村获得卫生镇、卫生村称号。
    4、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依法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相衔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指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应急体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粮食安全,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建立健全粮食预测预警体系和应急体制,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加快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预警救援机制,确保安全生产。完善食品药品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大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设覆盖全县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5、完善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组织体系。
    加强国防动员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有效地组织人民防空体系建设,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10套防空警报系统和防空地下室5000平方米以上。
    (七)实施“绿色平远”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
    实施“绿色平远”的发展战略,重点加快林业生态县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增创环境新优势的重要举措,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资源、环境、人口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加强生态环境维护和建设
    建立积极的生态环境共建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保护山地常绿阔叶原生状态,保存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严格执行效益补偿制度,确保效益补助资金的落实,全面提高生态公益林功能等级。稳步推进柚树河、石窟河、石正河水源涵养林工程的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以环城林带、城区绿地建设为重点的城乡绿化,做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推进。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要抓好龙文自然保护区市级升省级保护区及黄田、河岭嶂、南台山、五指石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按照创建林业生态县的标准,认真抓好荒山绿化和迹地更新,抓好绿色通道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搞好城镇和村庄绿化,控制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依法保护林地和森林资源,争取在2007年实现省对我县创建林业生态县的验收。至2010年,建成高效生态公益林52万亩、商品林基地15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35%以上;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12m2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6%以上。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贯彻执行循环经济政策法规,探索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和评估机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革,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气候资源。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示范行业,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治理,形成规模效应。
    3、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要坚持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可持续发展的用地观,保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要。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先保障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按照“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土地供应政策和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挂牌、拍卖方式供地的原则,合理开发城镇用地。预期至2010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9.54万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18.78万亩以上;大柘镇城镇用地规模控制在8.35平方公里以内。
    4、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
    严格实施环保规划,加快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整治,切实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综合整治水环境,以综合整治江河为重点,实施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期末,规划兴建县城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1万吨/日,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30%以上。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水泥企业粉尘的防治和控制扬尘污染及木屑粉尘的污染;加强固体废物的综合治理,特别是铁矿的综合整治,规划兴建一座铁矿尾矿大型综合整治工程,年处理能力15万吨;兴建生活垃圾处理场,年处理能力4万吨;加强对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的处置,使年处理能力达200吨以上。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达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率达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30%以上;生活垃圾达标处理率60%以上。
    5、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加强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全面贯彻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行政手段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法治手段管理转变,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改进和完善考核机制,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建立较为完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务信息网络,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至2010年全县人口达26.14万人。
    (八)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构建文明法治社会
    完成我县“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县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不懈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头脑,增强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本领。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大批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领导干部,努力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大力推进以民主集中制为中心内容的制度建设,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1、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继续做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两个务必”教育,使各级党员干部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建平安和谐社区,共筑安居乐业美好家园。
    2、健全惩防腐败体系。贯彻落实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省委、市委的《实施意见》,以及《平远县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实施方案》,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县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4、继续推进依法治县。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行政管理、决策、执法和监督机制创新,建设法治政府。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县人民的法制观念,特别要提高各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大力营造文明法治环境。
    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为把平远建设成为比较发达的山区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