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7年8月29日中共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共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认真研究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问题,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历史遗留下来的企业债务沉重、冗员过多、办社会负担和技术改造欠账较多等难题都得到了较好解决,众多危困企业已经解困,重现生机,一批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支柱产业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5%以上。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出口总值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对俄经贸科技合作跃上新台阶,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引进了一大批战略投资者。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实现了高起点起步。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逐步提高。农业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服务业持续增长。近三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一直保持在15%以上,进入全国工业利润超千亿元省份。所有这些,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省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对外开放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化程度比较低,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规范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活力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具有较大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较差、产业链条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少。节能减排压力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相当繁重。上述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新型工业化进程。我省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在工业,加快发展的潜力也主要在工业。

  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省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时期。面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道路,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为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经过几年技术改造、重点建设所形成的一批骨干企业、工业园区已进入加快成长期,随着潜能释放,将成为支撑我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我省特有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关键技术、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将成为全省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变资源、科技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重要保证。较为齐全的重化工业体系、特色突出的区域布局和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将成为我省招商引资、对外合作,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充分认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提高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要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发挥特有优势,认真落实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各项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强自主创新,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黑龙江全面振兴。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一番。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突破7000亿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非农经济占GDP的比重提高到9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25%以上,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00万个。再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到2015年,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性调整和改造,建立起符合新型工业化特征的产业体系与布局结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达到新水平,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

  (三)基本原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整优化结构。依托我省资源、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完善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集中力量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高起点起步,高科技支撑。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信息化带动作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市场化推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统筹布局,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三、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构架

  (一)产业体系构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大项目带动战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加强国防科工产业。推进龙头企业联合重组,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做大产业集群,把我省建成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发展壮大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个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抓住关键领域,瞄准高端前沿,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和国防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培育壮大石油装备、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装备,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高技术化和国产化水平,建成国家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哈电集团、哈空调等为龙头发展发电设备产业链,以一重集团等为龙头发展重型机械产业链,以哈飞汽车等为龙头发展汽车产业链,以齐重数控、齐二机床等为龙头发展重型机床产业链,以大庆石油管理局等为龙头发展石油石化装备产业链,以鸡煤机、佳煤机等为龙头发展煤矿综采设备产业链,以约翰迪尔佳联等为龙头发展农业机械产业链,以齐车辆等为龙头发展重载铁路货车产业链,以哈轴、哈量等为龙头发展轴承、工量具等功能部件产业链,以哈电集团、七○三所等为龙头发展燃气动力装置产业链,形成一批系统集成与成套能力较强的大型工程公司。石化工业,重点发展壮大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大幅度提高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的加工比重和加工深度,努力把大庆建成世界著名的石化产业基地。同时,积极发展煤化工、生物化工,建成国家的煤化工基地。以大庆石化、大庆炼化等为龙头发展石化产业链,以大庆化工集团等为龙头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链,以中煤龙化、龙煤集团等为龙头发展煤化工产业链,以中粮生化能源肇东公司等为龙头发展生物化工产业链,形成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的产业群。能源工业,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油页岩开采业和电力工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的能源工业基地。石油开采业要加大外围油田勘探力度,提高采收率,把大庆建设成百年油田。天然气开采业要加快深层气田开发,加强天然气在工业燃料、汽车燃料、化工产品等方面的开发利用。煤炭开采业要提高煤炭资源勘探精度,推动龙煤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安全高效矿井,提高原煤洗选率,加大煤层气开发利用,实现煤炭转化增值。进一步搞好油页岩勘探开发。电力工业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电源与调峰电站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热电联产项目,支持牡丹江、佳木斯、伊春等地大力发展风电产业,积极引进境外电力资源,大力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优化电源结构。食品工业,支持骨干企业进行高起点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拓展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建立产品标识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做大“北大荒”、“寒地黑土”、“北奇神”等品牌,建设国家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重要的出口基地。以完达山、双城雀巢、飞鹤等为龙头发展乳制品加工产业链,以九三油脂、哈高科、阳霖等为龙头发展大豆加工产业链,以中粮生化能源肇东公司、青冈龙凤玉米等为龙头发展玉米加工产业链,以北大荒米业、益海米业、鸡西国家优质水稻种植加工基地项目等为龙头发展大米加工产业链,以北大荒肉业、大众肉联、大庆金锣等为龙头发展肉类加工产业链,以哈啤、富裕老窖、哈药五大连池矿泉水等为龙头发展饮品产业链,以森工集团等为龙头发展森林食品产业链,以黑龙江正大、禾丰牧业哈尔滨分公司等为龙头发展饲料产业链。积极推进小麦、马铃薯、甜菜、烟草等优势特色资源的精深加工,推动农业大省加快向食品工业大省转变。

  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实行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结合,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提升航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卫星研发制造水平,把我省建设成国家航空航天配套基地。以哈飞集团、东安集团等为龙头,进一步提高新型飞机、飞机发动机、航空减速传动系统、大型飞机复合材料以及配套部件、地面配套设备等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发展飞机产业链。支持哈工大、省石化院等开发航天特种材料、空间通信、小卫星、空间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产业,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按照产业先导的发展要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做大、局部做强,增强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能力。依托哈尔滨和大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哈工大、四十九所、海格集团、亿阳集团等为龙头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软件产业,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和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敏感元器件、数字音视频、多用途机器人、为制造业配套的数控设备、信息产业基础材料等产品。依托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以及生物环保等产业,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的又一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以哈药集团、哈兽研等为龙头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以农垦、农科院、农大、林大等为龙头发展农林业良种、绿色农林用生物产品。支持相关企业和科研部门发展能源植物、燃料乙醇、生物质柴油、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以及生物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新材料产业,围绕信息、生物、装备等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新材料领域技术攻关,把新材料产业建成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产业。以东轻公司、哈焊接所等为龙头发展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轻金属结构材料及特种焊接,以哈玻璃钢所等为龙头发展复合材料。积极发展多晶(单晶)硅、砷化镓单晶、半导体照明等新型半导体材料,支持相关研究部门和企业发展医用生物纳米材料、陶瓷纳米材料。新能源技术与装备产业,加强成套技术的开发,使之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产业。以一重集团、哈电集团等为龙头发展百万千瓦核电和大型风电装备,以光宇集团等为龙头发展新型电池,支持相关企业发展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装备。环保产业,充分利用我省制造业基础和科技资源,重点发展多功能组合式污水和垃圾处理、有毒有害废物封存及运输、环保型吸音性减震材料、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到2010年,力争使新型飞机、航空航天新材料及特种材料、百万千瓦核电、兆瓦级风电、新型电池、包装码垛机器人、精密量具、军民两用精密轴承、大尺寸蓝宝石、汽车CAN总线等产品的技术开发和设计制造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强关键技术开发,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培育知名品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冶金工业,以西钢、北钢、建龙等为龙头发展钢铁产业链,以多宝山铜业等为龙头发展有色金属勘查开发产业链。推进翠宏山铁多金属和大兴安岭有色金属等矿产开发。建材工业,以亚泰哈水、宾州水泥、鸿基水泥等为龙头发展壮大新型干法水泥产业链。依托石墨、硅线石、沸石等资源,实施保护性有序开发,发展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业链。搞好煤矸石、粉煤灰、废渣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广节能建筑材料,发展新型墙材、化学建材、石材、再生板材等新型建材产业链。森林工业,推进短周期林材基地建设,依托森林资源和进口木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木加工产业。以森工集团等为龙头发展人造板产业链,以双叶等为龙头发展家具产业链,以恒丰纸业等为龙头发展林浆纸产业链。加快牡丹江沿301国道木材加工产业带建设。轻纺工业,以哈麻集团、金鼎、兰西亚麻城等为龙头,以黑大、齐大为技术支撑,培育壮大亚麻育种、种植、纺纱、织布、服装、制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全国最大的亚麻产业群。大力培育发展棉毛、化纤、纺织、服装、皮革、家电等轻纺工业,提高轻工业比重。

  巩固加强国防科工产业。在大力推动武器装备、军用新型材料和基础件的关键技术开发与研制的同时,坚持“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方针,建立起寓军于民、双向互动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做强做大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支柱民品。民用航空产业,支持航空企业加强与欧洲直升机公司等国外企业的合作,开发民用直升机和新型支线飞机。开发大型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件,积极参与国家大飞机项目建设。民用船舶产业,重点发展内河钢质民用船舶。民用爆破器材产业,整合民爆器材研制生产能力,增加民爆器材科技含量,调整民爆器材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建设国家石油射孔弹器材出口基地。核电产业,依托哈工程大学、哈电集团等单位,建成核电产品联合研发体,开发百万千瓦核电设备。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以哈尔滨平房工业园为载体,以民用飞机、复合材料、汽车、发动机及汽车关键零部件为主导,聚集航天科工集团汽车电子仪表、建成集团改装车、齐齐哈尔特种工业公司盘式制动器、华安机械公司高压容器瓶等军工企业中的主要民品,建设机制灵活、技术高端、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推动科研和生产单位参与国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引导民营企业从事军品基础件、配套件的研制生产。

  (二)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构架。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引导交通、金融、信息、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辐射集聚效应较强的行业,依托哈尔滨等中心城市培育形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中心,努力构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以大庆油田物流园区、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和哈尔滨粮食物流园区等为依托,培育发展规模合理、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物流中心和物流企业群。支持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合作,开展原材料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积极引进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物流体系。支持哈尔滨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支持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对俄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松花江梯级航电枢纽工程,进一步发展江海联运。

  大力发展科技、信息、商务服务业。按照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领域、扩大规模、规范服务的要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服务,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促进人才、科研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的共享,建立企业与科研部门良性互动机制,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以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和省软件园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突出发展应用软件外包业务和呼叫中心等商务流程外包业务。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等商务服务业。做大做强哈洽会、哈科会、冰洽会、绿博会、制博会、汽博会等会展品牌,大力发展会展业。加强企业营销网络体系建设,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服务含量。围绕国有企业供电、供暖、房地产等生产和生活需求,整合资源,建立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企业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支持以哈尔滨市商业银行为龙头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逐步实施跨地区经营,创新金融产品,增强融资实力,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贷款担保公司,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初创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完善省投资总公司政策性投融资功能。积极支持和鼓励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创新经营理念,密切银企合作,转变信贷增长方式,有效增加贷款投入。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积极有效地利用开发性金融贷款平台,组织引导企业严格按要求申贷。积极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规模和服务领域。大力开发利用信托、保险、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短期融资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金融工具和产品,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

  (三)企业组织构架。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改革重组步伐,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做专做精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中小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组织体系。

  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推进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战略性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行业、企业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中直大企业加快合资合作与重组步伐,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军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推进地方骨干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加强与省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培育一批新的企业集团。到2010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达到100户以上,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达到20户。

  做专做精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进一步优化配套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配套企业来我省投资,与省内配套企业合资合作,围绕大企业、大项目和优势产业链,发展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的配套产业。到2010年,形成一批围绕石化、汽车、飞机、电站设备、大重型设备等产业的零部件加工和延伸加工骨干企业。

  培育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扶持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等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引导它们向“专、精、特、新”和为大企业配套的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分工协作、经营灵活、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鼓励群众创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

  (四)区域布局构架。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等经济板块为重点,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域为依托,加强区域分工协作,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廊带互补、板块联动的区域经济格局。

  加快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等经济板块。把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我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集中力量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重点发展装备、石化、食品、医药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按照“联合协作,共建共赢”的原则,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区域合力为突破口,以创建核心示范区为重点,完善功能,集中投入,集约开发,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多种产业相互配套,结构合理的体制新、高科技、生态化、外向型的经济区域,努力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带,构建全省核心增长极。东部煤电化基地要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科学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稳定煤炭产量,巩固煤电生产,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拓展非煤产业。沿边地区要依托口岸和贸易优势,办好各类进出口加工园区,建设进出口加工产业带和互市贸易区。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积极发展生态产业,重点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名优特养殖和中药资源开发,建设生态开发示范区。农牧地区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

  充分发挥哈尔滨等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按照全省区域经济板块的划分,明确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带动周边地区建设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产业群。构建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培育发展全省核心城市群,着力提升综合实力,辐射和带动全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集聚作用,以及在物流、金融和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加快中心城市与县、区工业的一体化。

  发展县域特色工业集中区。进一步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坚持工业强县,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重点发展农产品、林产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精深加工,积极为大中城市产业辐射和扩散进行配套,把工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集约发展县域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引导产业集聚,形成若干特色工业集中区。加快垦区工业化步伐,加强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扎实推进场县共建,充分发挥垦区在促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调整森工林区产业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推进局县共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骨干企业建立以技术中心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模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其兼并收购省外、境外技术团队和研发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增加投入,完善机制,吸引人才,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其它企业要加强技术开发机构建设,落实技术依托单位,为产品更新换代提供支撑。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将哈工大、工程大学、哈兽研、七○三所、哈焊接所、省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智力资源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建立产学研共用平台,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上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形成多赢共享的运行机制。积极争取承担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科技重大专项的有关任务,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协作,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自主创新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转化服务平台,调整优化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放导向,鼓励支持科技创新成果率先在本省产业化,科技人员率先在本省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和节能减排,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到2010年,重点培育的100个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引导企业确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取得更多的国内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申报专利,实现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强化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推动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争取拥有专利的企业达到40%,省名牌产品达到300个,省著名商标达到500个,中国名牌产品达到4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5个,中国出口名牌产品达到5个。强化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建立重大经济和科技项目知识产权审议、检索及专利预警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认真查处侵权行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强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发挥技术标准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服务业标准化。推动企业加大技术标准投入,采用国内国际先进标准,提升技术标准水平,加速自主创新成果、专利技术与标准的融合。

  (二)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围绕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和海外发达国家及地区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配套招商和区域经济捆绑式招商。进一步提高招商质量和层次,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精深加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实力雄厚的中直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等战略投资者来黑龙江投资,做大产业链龙头。积极引进配套加工、配套服务项目。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建立国际化、区域化的研发、制造、营销基地。加强对重大引进项目的跟踪协调和服务,促其尽快落地开工,投产达效。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培育出口主导型产业,建设出口产业集群,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特色农(林)产品出口。大力拓展新兴市场,按照境外市场需求,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化的出口产业链和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密切东北地区合作,共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重组,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合作,积极推进以沿海地区为重点的省际合作,吸纳这些地区资金和技术参与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承接制造业及服务业梯度转移。推动对俄、对韩经贸科技战略升级,着力推动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术、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的合作。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境外资源开发与加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建立海外生产研发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国际营销网络。推动企业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供应链。大力推进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层次,延伸合作领域。

  (三)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增加信息化投入,实施信息化专项行动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个支柱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重点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推进数字化控制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集成应用,实施数字化安全监控与网络化营销。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产业核心业务,提高产品性能,用智能化控制、精确化管理降耗减排。在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服务业整体素质,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实施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引导中小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实现与生产经营、科研开发、销售服务和现代管理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60%以上的中小企业实现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建立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引导,以高校、企业、技术支撑单位为主体建立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设立协调组织、专家组、推广联盟,完善推广服务机制。依托高等院校建立培训中心,开展各类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组织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开展关键、共性信息技术攻关,有效开发利用行业信息资源,构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协同设计制造、行业公用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

  (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园区。调整优化园区布局。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各级各类园区的规划体系,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搞好规划衔接和产业对接,促进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哈尔滨、大庆等地的国家级开发区要加大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实行统一领导、整体开发、综合运营、一体推进,逐步解决布局分散、产业同构问题,打造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区。加强与中石油、航空二集团等大集团的合作,依托规划实施中的一批大项目,吸引配套企业集聚,同步做强做大,建设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石化、汽车、飞机等专业园区。加快现有园区的优化重组,对具有地方特色、基础较好、已形成产业集聚的园区重点扶持;对基础较差、投资强度低的要推动其向省级以上开发区的配套区、孵化区转型。增强园区集聚功能。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壮大核心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围绕重点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探索建立园区共建共用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共享度,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吸引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企业、优势项目进入园区发展,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提高园区产出水平。依据区域和产业发展情况,合理确定单位土地最低投资强度和产出标准,对历史遗留的未开工项目进行妥善处理,盘活出让土地资源,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五)建立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坚持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的方向,健全完善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业务、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强和改进工商管理培训,积极开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国有产权代表队伍和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前沿水平的科研领军人才、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高级专家,打造一批创新团队。建立健全高级专家培养选拔机制,完善首席专家等制度,促进大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加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急需人才,大力开展前沿科技领域的国际智力交流。搭建与中直和军队单位,以及俄罗斯等国家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平台,鼓励科技人才通过引进、兼职、科研合作等形式,开展跨国、跨地区、跨部门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和人才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健全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办法,实施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制度,积极推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支持实行股权、期权奖励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实行特殊待遇。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人才引进与科研项目,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

  (六)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完成改制但仍保留国有控股的企业,要继续加大股份制改革力度,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或国家产业政策禁止外资、民营资本投资的企业外,都要逐步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地处理已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序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骨干企业集中,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支持中直企业做强做大。建立为中直企业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直通车”制度,努力为中直企业改革发展创造条件。支持中直企业大项目建设、辅业分离、服务外包和市场开发,集中力量做强主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放手发展一切有利于增加财富、扩大就业的各类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加强创业孵化、辅导体系建设,采取风险投资与贷款担保等方式,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瓶颈。认真落实民营科技企业巨星计划,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民营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加强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企业联合重组力度。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本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的市场化机制,推动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支持上下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加强产权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特别是战略规划管理,积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优化业务流程,创新商业模式,提高抗御风险能力,逐步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引导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进取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七)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节能工作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持从源头入手,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为主要手段,制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专项行动方案,按要求加快淘汰小火电、小煤窑、小水泥等落后生产能力,组织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工业锅炉、区域热电联产、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重点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和环评制度,组织实施沿江沿河排污大户、燃煤电厂脱硫、工业“三废”回收利用等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按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改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和一批“零排放”企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资源型城市矿区生态恢复,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生态综合效益。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对重要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着力提高资源就地转化增值和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建材、冶金、电力等行业的废弃物消纳功能,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大力回收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和再生资源,发展再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积极推进牡丹江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资源型城市和龙煤集团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全省加快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结构。

  (八)努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各项制度,积极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要利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运行,着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搞好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动“诚信龙江”建设。切实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为全社会树立诚信表率,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积极整合信用信息资源,逐步建立统一的企业征信系统。大力开展企业增信专项行动,推进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试点,强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健全违约失信企业公开处罚机制,努力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认真查处涉企“三乱”行为,减轻企业负担,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侵权盗版、商业欺诈、商业贿赂、“地下”招工等违法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搞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努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基础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提高行业自律、诉求反映、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现有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支持和帮助企业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历史欠税豁免、增值税转型、企业研发投入所得税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改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部分抵免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和软件企业税收优惠、厂办大集体试点等扶持政策,以及我省现有的投资、税收、土地、财源建设、国债支持项目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综合效应。增加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额度。从2007年起,将省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规模增加到3亿元,视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采取贷款贴息、资金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项目、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各市(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国家重大项目前期费、国家投资重大项目配套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新型工业化项目。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资金支持;对企业应用新技术推动节能减排,给予鼓励;对省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技机构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所申报的科研项目,优先列入科技计划;对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给予支持;科技人员领办企业注册资本有困难的,可以分期到位;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施知识产权诉讼法律援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扩大金融开放,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金融诚信建设,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强化金融安全,构建和谐金融环境,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充分利用振兴老工业基地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调整技术产业结构,支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各级政府增加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投入,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政策性担保体系。鼓励和发展商业性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促进担保机构多元化。省政策性担保机构对各市(地)政策性担保机构实施再担保,对符合新型工业化担保条件的企业优先给予支持,不受年度担保规模限制。建立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的风险投资机制,对重大风险投资项目,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节能项目担保资源和外省担保资源,与我省担保机构合作,拓宽市场化筹集发展资金的渠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帮助选择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减轻负担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国有及民营企业上市,特别是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到境内外上市。切实保障新型工业化项目用地。国家批准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优先安排新型工业化项目用地;新建项目耕地占补由所在县、市域范围内平衡,平衡有困难的在全省范围内调剂解决;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土地出让金一次缴纳有困难的,允许分期或分年度缴纳或适当缩短土地出让年限。

  (十)组织实施一批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项目。依据《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尽快规划和组织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工程、企业自主创新工程、规模企业培育工程、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程和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集中力量抓好哈电集团百万千瓦核电及大型风电设备,哈飞集团6吨直升机、支线飞机、大飞机部件及材料,东轻公司超大规格铝合金板带材,一重集团大型铸锻件及大型轧机,齐齐哈尔重型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特殊钢和装备制造业用钢生产基地,大庆120万吨乙烯扩建及吃配,东部地区和龙煤集团、中煤集团煤电、煤化工、煤焦钢一体化,北部有色金属开发,九三集团大豆深加工,大庆、牡丹江、黑河多晶(单晶)硅,佳木斯3万吨海绵钛,哈尔滨、大庆服务外包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哈尔滨集装箱枢纽及区域物流中心,东部铁路通道,哈大铁路客运专线,绥满、鹤大等高速公路,大庆、鸡西、伊春、漠河机场,边境口岸城市国际物流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的高度认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加强领导。要深入动员全省党员和干部,把思想统一到省委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大决策上来,形成全党抓新型工业化的氛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集中精力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善于运用典型推动工作,切实提高领导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能力。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工业,熟悉工业,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业。

  成立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省新型工业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作。市县都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建立产业链规划推进责任制度和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尽快取得突破。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委决定精神,认真研究制定贯彻措施,细化有关政策,切实把省委要求落到实处。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中形成合力。建立新型工业化评价考核机制,把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坚持在工作中考核干部、使用干部,及时将大中型企业、省直有关部门、相关高等院校中懂经济、熟悉工业、经过实践锻炼并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工业化建设。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的作用,为新型工业化建设建言献策。支持各界人才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专题调研、科技攻关等活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社科联等群众组织,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全省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激励全省人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建功立业。大力表彰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经营团队以及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劳动模范。广泛利用国内外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宣传推介我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

  新型工业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全省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清正廉洁,真抓实干,切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