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工程“金字”标竿是否还需再立?
来源:中国信息化 更新时间:2014-05-30
    12年前,中国开启“金字”工程。12年后的今天,“金字”工程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带动远远超出了 “金字”工程本身。信息化成为一项全局性战略,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推进。 十二年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亲自提出了全民使用信用卡的倡议,同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中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应用系统工程 ——金卡工程。此工程拉开了“三金工程”的序幕,同时发展成为中国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

    12年过去了,重新审视属于中国政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金”工程的建设,将总结出中国政务中在这12年当中的经验,为以后更多的领域信息化提供借鉴。同时,经过了12年建设之后,中国电子政务是否还需要再造“金字”工程?

    三金为始

    12年过去了,客观审视“金字”工程实践,是要为以后电子政务提出新的思考。“十二金”工程首先被提上议程的是“金卡”工程。“金卡”工程能成为“十二金”工程的领头羊,不仅在于国家领导人和国家部委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贴切当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金卡”工程广义是金融电子化工程,狭义上是电子货币工程。它是中国一项跨系统、跨地区、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账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实践证明,“金卡”工程的实现加速了中国金融现代化步伐,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方便了人民工作生活。

    “三金”工程的大背景是当时提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之下推行的。1993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由当时24个部委、总局共同参加组成,代表国务院领导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提出的“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统一标准、专通结合”16字方针作为建设“三金”工程的指导方针。在这种背景下,“三金”工程的建设进行顺利。

    所谓“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它们为加速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提高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水平,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信息资源共享,由原电子部协同银行、原邮电等有关部委推出的建设工程。

    “三金”工程之间有内在联系,即三金一网,共用金桥网。“金桥”工程以“金关”工程为起步,“金关”工程作为“金桥”工程的一期工程,二期工程通过“金卡”工程来实施,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建成国家公用信息基干网“中速国道”,实现各个专业网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三金”工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中为主的原则,并积极开展同外国公司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在中国实现信息高速公路和21世纪数字化信息时代的经济大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比如“金卡”工程的建设,直接引发国家对IC卡业务的重视,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中国IC卡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交通、商贸、旅游、社会保险、计划生育、企业管理、税收征管、组织机构代码、医疗保险、银行账户管理以及公共事业收费管理(如电表卡、煤气卡、加油卡等)。“金卡”工程首批12个试点省市全部实现了同城跨行ATM/POS联网运行和信用卡业务联营。“金桥”工程则是在国内主要大城市建设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开发网管系统和信息通信平台,在全国建成高速宽带综合业务通信网,覆盖全国200个经济发达城市,以数据通信作为基础承载的通信网络,形成中国现在的骨干网络。“金关”工程是与商务部业务关系密切的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近年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对促进中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三金”工程之后,中国以“金字”打头的电子政务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起,2002年国务院17号文件明确提出“十二金”的概念。17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督(含金卡)四个工程,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启动和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和金水等八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业务系统建设要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业界把这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统称为“十二金”工程。

    12年时间,中国的“金字”工程从“三金”工程起步,逐步扩展成为“十二金”工程。“金字”工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3年提出“金卡”工程开始,这段时期是“金字”工程的起步时期。1994年春天,胡启立在中央党校学习班的学习总结中说:“抓好‘三金’工程对推进信息化,加快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软件、硬件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第二阶段以“十二金”工程为标志,明确了各个部委的职责。1998年后“金字”工程渐渐不再由某个部委主导,而是由各部委去建设。第三阶段是目前各行业“金字”工程的出现,表现为政府部门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以及信息化深入部委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阶段出现了“金智”、“金旅”、“金卫”等一系列垂直于各个部委、行业的,由某一个政府职能单位建设的“金字”工程。同时,以“金字”工程为主的全国性网络开始从部委走向各个分支机构,这是第三阶段建设的重点。

    从“十二金”工程立项来分析,“十二金”工程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加强监管、提高效率和推进公共服务起到核心作用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第二类是增强政府收入能力,保证公共支出合理性的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等5个业务系统建设;第三类是保障社会秩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5个业务系统建设。

    17号文件之后,政府重新规划了电子政务的重点,将以“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为重点。“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四库”即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覆盖了中国电子政务急需建设的各个方面,涉及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特点各异,又相互渗透和交融,初步构成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框架。

    12年的成绩

    经过12年的建设,“金字”工程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出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总体政务的市场也在扩大,2004-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应用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国家将按照“十五”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对“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等重点工程和各地电子政务工程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据估计,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达到580.3亿元。

    “金字”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直接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采访中专家对“金字”工程的赞赏大于诟病,这也是在中国信息化当中不多见的。之所以能够取得赞赏,首先要归结于中国政府的带头作用。推行电子政务必须对政府工作流程、组织制度等进行相应的改革,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实践证明,“金字”工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领导,就没有现在“金字”工程的成绩。其次,“金字”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协调不可缺少。比如,在推行“金卡”工程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各个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建设是不够的,还需要解决相应的网络安全、身份认证、交易规范、信用评估、消费者信心以及相应的法律框架等问题。

    实际在“金字”工程中,协调成为各个部委信息中心日常的主要工作。各个部委的信息主管需要从政策一致性的协调,防止多个应用部门的矛盾,造成下属部门无所适从。每一个“金字”工程跨越地区广,时间长,牵扯的人员数量多,信息主管以及各个信息中心需要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要规划、标准的一致性,网络的互操作,防止“信息孤岛”和不必要的重复浪费。在协调工作中,各个部委的信息中心的作用就是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成为联系政府和企业的纽带。比如“金水”工程的目标是利用多种通信快道组成报汛网,和众多的报汛站、采集点一起组成信息采集系统,争取准确地做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报告,为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尤其加强长江中下游及黄淮流域的纵深发展。这个目标包含了每一个防汛分支,需要协调部署,困难度很大,这是需要水利部信息中心所考虑和协调的重点。

    从12年的建设来看“金字”工程,尽管“十二金”的起步时间不同,投资也不相同,基本都是遵从“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协调、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等方针推进。从时间而言,“金字”工程反映了银行、保险、证券、电信、航空、旅游等服务行业对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这些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好,效果也不错,带动了各地垂直部门的信息化,从而促进了当地的信息化水平。这是“金字”工程中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不同于别的行业信息化。

    从信息化实践来看,“金字”工程以应用为主。认真分析业务流程,确定恰当明确的应用需求之后,选择项目有限次序是搞好信息化的重要前提。比如“金审”工程的三期调研用了一年多时间,“金税”工程的三期也是由于调研其工期也是一再更改。“金字”工程在实施之前,所出台的信息化条例,法规以及相应的文件确保了“金字”工程的质量。如果所用需求不明确,则会造成业务风险。这在一些“金字”工程中也有所体现,规划一再更改,迟迟不能到位,幸运的是这种现象不多,大部分“金字”工程都是有条不紊的实施。所遇到的瓶颈大多出现在资金投入方面,就算看起来有“钱”的部委也是如此。

    “金字”工程的现状

    李丽是某地方审计局的员工,日常的工作是审查企业的财务。李丽说她需要把企业提供的审查财务资料导入审计署专用软件中,然后根据其数据判断。自从“金审”工程实施以来,李丽说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使用的软件基本变化不大。

    李丽苦恼的是,现在软件开发人员基本上不太懂审计的业务,而审计业务人员也不可能去开发软件。前两天附近地区的审计局又过来推销开发的软件,说是业务交流。每一次有推销来的软件,审计局让李丽这些基层业务人员参与评测。按照李丽的话说,这些软件基本不能用。

    为什么地方审计局不能单独开发软件?李丽表示,上面的经费有限,编制又要压缩,不可能拥有自己的软件力量。审计署的软件从上而下,并非全部提供了业务需求的软件。李丽所在的审计局每年组织两次软件培训工作,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业务人员熟练使用计算机。对于软件的功能,李丽强调说,审计要靠经验,而不是单纯的依靠软件所提供的功能解决问题。

    “金审”工程从2002年开始建设,三年之后基本完成了一期工程。目前状况是全国审计机构的网络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地方“金审”工程的一期也处于收尾的状态中,金审步入了二期工程,工作重点从国家审计署移到地方审计机构。地方审计系统的财政投资将由地方政府解决,这意味着采购也由地方决定,所遵从的标准是审计署计算中心出台的相关法规。

    “金审”工程是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此项目的运行状况基本代表着“金字”工程建设的现状。目前“金字”工程的一期基本结束,硬件设施搭建完成,工作重点将转移到垂直于部委的地方机构的建设。

    现阶段,地方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成为“金字”工程的重点。正因为绝大多数投资在地方机构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出现在这里。“金”这个字的含义就是投资巨大,国家重视的原因,所以在“十二金”之后又纷纷出现各类“金字”工程,涵盖了中国绝大多数的部委信息化。正如现在“金审”工程所暴露的问题,或多或少反映了现在“金字”工程的问题。

    还需要多少“金字”工程?

    12年建成了12个“金字”工程,中国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是否还需要更多的“金字”工程?从以上的总结中不难看出“金字”工程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说在12年中“金字”工程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已经在行业中发挥标竿效益,起到了带头作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教授侯炳辉说,这样的“金字”工程可有可无。他说,现在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政府机关走向了各个部委主持的信息化建设,而且全国上下重点领域、行业都在建设信息化工程,并非一定要叫做“金字”工程。侯炳辉教授举例说,目前铁路、高检、煤矿等重点行业也有信息化建设,但是都没有称作“金字”工程,这说明了并非一定要将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冠以“金字”的头衔。

    一位长期在IT行业的系统商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说,“金字”工程需不需要再建不是信息化的问题,而是信息化称谓的问题。有一些行业、领域,如果冠以“金”字号的工程,足以证明国家政策支持,对本行业的建设也大有益处。他举例说,“金贸”、“金卫”、“金旅”工程也是一个垂直部委的信息化建设,这些“金字”称呼仅仅存在于本行业,国家并没有在正式的文件中称呼。

    的确,自从“十二金”工程之后,国家部委再也没有正式批准过以“金”字命名的行业信息化。“十二金”是中国特定背景下出台的部委信息化工程,大多有“标杆”示范的作用,在12年中的确起到了带头作用。如果说12年前,中国信息化需要靠“十二金”工程拉动,那么12年后的今天,信息化的大环境已经改变很多,信息化观点已经深入各个行业中心,各个重点行业也知道建设信息化,发展信息化。从这一点来说,需不需要“金字”工程来冠名已经无关重要了。

    另外一点,目前中国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基本是涵盖了所有的领域、区域包括企业市场。中国从未有像今天建设信息化这样掀起了一阵阵的浪潮,无论是国家部委、垂直行业还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所有机构都要借助信息化提升竞争能力或者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如果说不需要“金字”工程,则是完全建立在对“金字”工程的肯定之上的,下一步就是要如何踏实的,有条不紊的建设领域及区域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