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电子政务发展成效显著
来源:今日乌海 更新时间:2008-03-15
  进入21世纪,也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化时代,要为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电子政务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为此,2001年1月,我市专门成立了履行信息化工作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职能部门——市政府信息办。三区、市直各部门也都明确了电子政务分管人员,建立了各项制度。一个覆盖全市所有部门的信息化组织工作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2005年5月,按照自治区规划的电子政务“王”字形结构,我市科学规划和建设了全市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所有的县处级以上党政部门、群团组织、事业单位、三区以及部分驻市机关都接入网络平台,并实现了与自治区互联互通工程的对接,成为自治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组成部分。同时,各部门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公文网上交换,会议通知系统和公文查询系统,提高了各部门的办事效率,节约了业务经费。尤其是各部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做到数据的准确性、单一性和共享性,还降低了网络运行成本,每年可节约经费200多万元。
  节约经费只是电子政务的一个方面。如何以公众为中心,切实服务于民才是电子政务工作的宗旨。围绕这个宗旨,我市强力打造“阳光政务”工程,从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平台,让涉及百姓生活的18家行政许可单位按照职权目录进入大厅服务,规范设置办公流程,按照流程进行运作,推行行政审批项目网络化办理,为公众提供一站式快捷的政务服务,让公众真正体验到全程办事代理制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监管,发挥电子效能体系作用,市监察局对办理事项的全过程进行效能监察,为公众获取满意的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市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本着“有用”的原则,通过语音、网络等多种途径,构建了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2005年, “96048——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开通,它以农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利用电话、电脑等信息终端,把政府、企业、专家提供的农业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等直接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同时农区居民在种植、养殖中遇到的难题,通过电脑、电话传递给科技服务平台,就会有农业专家给予解答。
  2006年,由市政府牵头,市农牧局、市科技局、市气象局协调配合,整合了原有的农牧业信息网、农业科技信息网和农经网等农牧业门户网站,联合组建了农业综合服务型网站—— 农牧业信息网,通过互联网将科技、气象、供求、致富等实用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为农户确定种植、养殖结构,拓宽增收渠道提供了方便。
  今年7月我市又开通了“114阳光政务”服务热线,利用网络平台功能强大、号码易于记忆、市民认同高等优势,在政府部门和市民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这条阳光热线,一方面成了百姓咨询、反映问题的窗口;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能准确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同时,我市还推出阳光政务信息网,为公众提供专门的政务信息查询服务。
  如今,“金盾工程”“金税工程”“金财工程”“金保工程”等“金”字工程体系正逐步完善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市政法网覆盖全市,市公安部门的警务信息系统已经有效地将信息化优势转化为整体战斗力,使我市的警务工作科技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海区人民法院的智能法庭等电子政务建设也走在了自治区前列,极大地提高了法院的执法效能;市建委的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全市低保信息系统、贫困大学生救助系统……都彰显出我市社会事业的管理水平和效能。
  随着我市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发展,政府各部门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同时,真正体现着在数字化办公效率中切实为民服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