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链:突出电子政务规划地位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4-14
面临的变革

  2002年8月,随着《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从宏观规划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实施上,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一个重大的转变阶段,即由局部的部门、地方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向全局性的电子政务建设的转变。

  电子政务进入新阶段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和政务体制改革发生了关联。

  从决策环境上看,以往的计划体制是封闭的、各自为战的、小而全的,现在的决策环境由封闭向开放转化;

  从政务信息化的目标来看,过去的目标在管理信息系统上,是在原来体制流程上如何提高它的管理效率,现在由提高各自独立的部门管理效率向提高政府整体协调决策的能力转化;

  从决策的信息基础上看,过去是相互分离的、以纵为主的基础,现在是信息是共享的。由相互分离的“以纵为主”,向信息共享的“以横为主”转化。

  从管理结构上看,由传统的金字塔体系向扁平化转化。

  目前,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不仅要正视我们将要面临的变革,同时,也要正确地正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个是统一认识问题。对什么是电子政务的认识起点不统一,造成:多数部门对电子政务的全局性、创新性、渐进性、风险性缺乏认识。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本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延伸。各自为战,彼此隔离,相互封闭,自成体系的倾向。

  第二个是统一规划问题。总体规划尚未落实到工程实施的层次,尚未从工程的总体结构上确立各分系统/数据库的目标、约束和战略的有机联接,必然强化各部门建设方案的独立性(各自为政,平行推进,贪大求全,强化割据的倾向)。

  第三个是统一领导问题。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各部门网络系统与业务的建设,致使国家对电子政务建设总体布局和进程的统一领导缺乏控制手段。

  第四个是统一标准规范问题。全局性的法制化、标准化工作已明显滞后于部门信息化应用的需求。

  第五个是统一政策环境问题。亟需研究制定投资渠道、政府采购、市场化运作模式等统一的政策。

  规划的工作对象

  规划的工作对象,即是对三个部分进行规划:起点(对电子政务如何认识),规划的层次和边界,规划的整合。

  一、规划的起点:对电子政务的认识

  规划的起点主要理清两个基础问题,一是电子政务的性质;二是电子政务的理念。

  电子政务的建设和传统的系统工程有着性质上的差别。电子政务的对象系统是处在变革、发展进程中的政务管理系统,不是一个纯客体(如铁路、机场、水库)建设的系统工程,而是一个包含主体特征的复杂的生命系统。在经济全球化全新的生存竞争的环境中,电子政务是一个集技术水准、经济实力、文化传统于一体,在不断适应环境、不断新陈代谢的演化进程中不断发育成长的有机体。

  因此,规划的起点就是规范电子政务的理念。

  首先,电子政务的提出是以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为背景的。主要理念由网络、政府管理职能、服务公众三个要素构成,分别表述技术层次(物理层次)、职能层次(逻辑层次)、服务层次(战略层次)的工作对象。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动,从全局的高度组织网络建设、职能优化、服务公众三位一体、同步运行的改革实践。因此,工程的规划是以上述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为出发点的。

  第二,开放的理念。在电子政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电子政务是政府与开放的市场环境相互改造,相互优化的吐故纳新的过程。它应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以服务促监管的立场,而不是封闭环境下的“戊戌变法”。

  第三,改革的理念。在“电子”和“政务”的关系上,“电子”是手段,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是目的。因此,电子政务的性质不是传统政务流程的电子化,而是通过信息化推动我国的政务改革。“电子”为“政务”服务是工程规划的基本立场。即从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为公众服务的能力评价项目和的网络化需求。

  第四,全局的理念。 电子政务是一项全局性的政务创新工程。它是以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基础的,但在性质上并不等同于这些管理信息系统扩展的总和。电子政务的理念是全局性的创新理念,是以国家的立场观察各部门信息化需求,从总体上优化管理流程,并推动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的过程。而不是以部门信息化的立场看待国家电子政务,不是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必然结果。因此规划的立场是全局的立场,是按照部门职能的关联性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立场。

  第五,渐进的理念。电子政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网络建设、职能优化、服务公众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改造、逐步成熟的长期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工程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二、规划的层次和边界

  电子政务规划的层次包含三个概念: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

  首先要确定电子政务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提出一个国家、民族电子政务的发展观,作为统一行动的纲领。它的主要内容,第一是确定电子政务的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定义本国的电子政务是什么。第二,提出战略目标和原则(发展战略)。第三,明确路径的选择(个性化道路)和策略(政策措施)。第四,明确推动实施的战略性的组织属性。

  其次要确定电子政务工程的逻辑模型。制定工程规划,本质上是依据对环境和目标的分析,从总体上确定可实现的信息流结构的最优组合。理论上,这个信息流的最优模型是唯一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分析、目标分析、结构分析、资源分配。环境分析,就是分析现状和约束,识别能干什么,可能干到什么程度;目标分析,就是依据概念模型提出近期可评价的状态目标,明确要干什么,要干到什么程度;结构分析,就是由状态目标确定启动的信息结构,它的外部表现是分系统/数据库的有机结构。即回答怎么干最好的问题;资源分配,就是确定生命体新陈代谢的机制和初始投入的资源。

  最后要选择电子政务工程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可以是多重的,按照效益/成本的原则,在多重方案中对支持逻辑结构的物理网络及软、硬件设施进行比较选择,在总体上满足基础物理层次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