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87年9月14日,第一封发自国内的电子邮件向欧洲大陆传去:"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据说这句话走了6天,到达了当时西德的卡尔斯鲁厄大学时已是20日。作为第一封发自中国的电子邮件,人们视之为中国互联网的起点。20年后,在网络几乎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一部分的时候,回望网络幼年期时人们的种种畅想,我们发现,那时的憧憬正变成现实。从BBS到博客,从MUD游戏到网络游戏,从软盘存储到web2.0,中国互联网走出的每一步都和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科技改变生活这一理念的重要见证,互联网扮演了不寻常的角色,我们从今天起对中国互联网20年的发展进行一些回顾,回望中国互联网之路。
1987年秋天,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到今天互联网发展无所不在,互联网带给了人们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利用互联网,足不出户,便可以淘得地球另一端的物品;通过网上交友,识得天下有缘人;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求知梦。
"破土而出"
1987年9月14日(一说9月20日22点55分),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钱天白研究员通过拨号的方式在我国首次实现了与国际间的电子邮件传输,通过和国际联网发出了我国的第一封邮件: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当时我国刚刚建立第一台本地邮件服务器不久,由此中国的互联网诞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也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互联网的发展相似,最初都是由科学研究的需求而推动发展的。
高能所计算中心研究员许榕生说:"过去中国需要软件和数据时只能派人去背,说起来就跟当年唐僧取经背回一捆捆书一样。大概所有的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都有一个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把西方国家计算机中的资源,通过联网随时调到中国来。","后来借助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建立国际计算机联网专线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应该说中国在没有Internet的情况下,所有跨两地的高能物理国际合作都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不论是高能所,还是中国本身,再不开通Internet其落伍局面无疑是灾难性的。"
事隔20年,那时或许谁都没有想到,互联网的联通介质由一根电话线变成了光纤;带宽的速率增长到了40GB;计算机的存储也成倍翻番,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存储阵列已经达到了1024×1024GB。去年年底,国内外六家电信运营商在北京宣布,共同建设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
"蹒跚学步"
回忆起最初发电子邮件的感受,许榕生描述说:"当时的速度非常慢,屏幕上的字是一个一个地跳出来。而且那时只能收发邮件,不能提交作业。"在日内瓦ALEPH实验组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当年北京—ALEPH之间的电子邮件记录,总的通讯时间是1821分钟,传输数据80567单元。
我国第一条通往世界的网络专线开通是在1993年,那时只有64K的速度,和拨号上网差不多。"当年的国际专线是通过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租用卫星,直通美国旧金山市,然后通过电缆连到斯坦福大学的SLAC计算中心。在中国这边,从三元桥那儿有光缆接通821局,而后只能用一对电话线连到高能所计算中心(用64K基带调制解调器过渡)。"许榕生回忆道。
但是这样的技术在当时并不是普通人所能够用上的。
对于网络最初在中国的应用,中国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李皓博士感触深刻———5000块钱装一根电话线,同时还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注册,经过这样的奔波,结果也只能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这样的高科技似乎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够享受的。
"峥嵘岁月"
1990年11月28日,对于中国的互联网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据《中国互联网大事记》记载,这一天,钱天白研究员代表我国在SRI-NIC(InterNIC的前身)首次注册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建立了我国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标识。
1994年4月,通过第一根64K的专线中国正式连入Internet后,我国实现了Internet的全线连通,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就在同一年,中国的第一台WWW服务器在高能所建成,与此同时,中科院高能所与美国SLAC建立的TCP/IP连接,使通讯应用上开始不仅限于电子邮件,也同时支持文件传输(FTP)、远程登陆(TELNET)等等,这一成功也成为中国进入国际互联网的标志。
之后的一年,在北京亚运村召开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通过架在高能所计算中心楼上的微波天线,将会议现场用计算机网络向全世界进行了实况播放,国内第一次在64K速率下使用流媒体的技术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整个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1996年,据说回国刚刚一年多的张朝阳打了辆10块钱的面的,把一台服务器搬到了北京市电报局,这台1万块钱的PC便是中国第一台托管服务器。"这之后中国的互联网进入了称作泡沫时期的火爆阶段,这是中国互联网第一次的高潮。"新浪副总编辑赵添说。
有人将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网站相继上市的那个时期称作中国互联网的纯情期。互联网的共享原则、海量资讯、新型人际关系和草根色彩等特质无一例外地发挥了清一色的正面效应。一些毫无功利色彩的兴趣与尝试,不经意间成为了互联网早期不可磨灭的创意与传奇:鲍岳桥做联众游戏只是想让棋牌爱好者方便找到玩伴,陈一舟做ChinaRen同学录只是为了方便同学之谊,最早的新浪社区甚至只是个聊体育侃足球的驿站,一问一答,形式简单。但人们混熟了,话题也五花八门起来,最终用来谈天说地的社区论坛一个个单独分出,影响着10年来的互联网生态格局。
互联网市场的开发目前只是未来的20%甚至10%,创新潜力有待开发
2000年,"网络泡沫"被人们提了出来,一提起网络便首先联想到的名词。由于美国纳斯达克的崩盘造成了全球互联网的低迷,中国互联网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大量中小网站没能挺过这一波袭击而成了先驱,包括新浪在内的多家大型网站也都处在寒冬的煎熬中。
互联网的发展迅速、神奇与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便让人联想到了"泡沫"。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人们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中国的互联网以更新更强的姿态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以短信为代表的无线增值业务与网游的崛起。"这几乎相当于挽救了整个中国的互联网。尤其是短信业务的异军突起,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同时也给大量网民带来了创业的机会,许多中小网站在这一波浪潮中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赵添说。
无处不在
在普通用户的眼中,新浪等一些门户网站的建立,满足了人们基本的获取信息的需求;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信息查询阶段,让人们的信息变得更为个性化;以互动沟通为特点的博客类网站及QQ类沟通网站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和沟通方式。对于网络带给人们的乐趣,我们或许可以从网络聊天时对着屏幕开心偷笑的人们体会到;可以从足不出户就能逛遍所有网络商城体会到;也可以从想了解一个信息只需轻轻点击鼠标的便利中体会到……
如今新一波互联网浪潮的袭来,博客、搜索、电子商务等应用不断革新,中国互联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许多大型网站借助博客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陆续开始尝试所谓Web2.0的新应用,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发展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2004年,"什么是博客"成为各大搜索引擎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之一开始,博客的发展至今,已不再仅仅是草根一族圆"明星梦"的舞台,而是综合了个人网站、社区、网上刊物、微型门户、新闻网页等多种原有的网络表现方式,也开始成了企业宣传和名人炒作的一种方式。
"用户规模是不同阶段的一个标志。"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说:"1994年至2000年,中国网民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人口左右;2001年之后达到了上千万,而发展到2005年中国网民就已经突破了一个亿。"追溯互联网的这一系列发展,市场应该是最大的驱动力。高新民说:"上世纪90年代初是互联网的一个分水岭,最初的互联网是带着研究性、科研性的;1991年之后互联网才变成了公众商业性网络;到了现在,互联网无论从技术、规模还是功能上来讲,已经无处不在了,互联网正大张旗鼓地向各行各业渗透。未来的互联网将通过传感器连接人和物、物和物,表现得更为智能化。"
前景无限
"对于互联网的未来,我的初步想法有四点。"中科院计算所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主任徐志伟研究员说认为,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因互联网会更进一步加深。透过互联网,全世界的人民都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精彩的中国。
徐志伟的另一个观点是,中国会从跟踪者、学习者变成贡献者。中国互联网的内容在进一步增加,这就是对世界的贡献之一;今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上新一代人的创造力,会让互联网变得更为精彩。在技术上,中国也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芯片技术、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等都会有很大突破。
"互联网会更加普及。"徐志伟说,不久前召开的中科院计算所战略规划会,主要就是研讨网络在今后如何创新,网络计算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比如CPU芯片是否也可以对网络提供支持等。互联网在今后的20年将实现大部分人都使用计算机,计算机的使用率就像现在的手机这么普及一样,甚至普及率更高。
徐志伟说,如今互联网市场的开发只是未来的20%,甚至10%。这里面创新的机会很多,有许多潜力值得开发。
"将来,互联网会逐步形成一门科学,就像现在的物理学一样也有定律、定理。"徐志伟认为。目前,业界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原理,如"边缘论"(theendtoendargument)、"宽进严出"(tolerantofinput,strictonoutput)和"休养生息"(REST)原理。具体来说,"边缘论"原理即指,互联网一定要中性,要给互联网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鼓励大家都参与到互联网中来,这样才能聚集许多创新思想,才能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宽进严出",指互联网依托许多机器在打交道,容忍别人进来,容忍其他技术和内容;公开自己东西时,要严格、要慎重。"休养生息",就是争取用户使用和互联网基础的隔离,比如很多时候基础系统在升级,就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方便。如果这二者能够互相隔离,那么用户使用互联网将会更加顺利。"但是,这些原理还远不像牛顿定律那么精确。"徐志伟说。
问到互联网的智能化发展,徐志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网上搜索"中国首都到美国首都有多远",或许这无法搜索得到,但是未来的互联网智能化将根据各自所需比较智能地推理、搜索到这些细节和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还比如,未来的互联网会给人贴上个性化标签,包括每个人的专业、爱好、特长等,要比现在的身份认证更完整、更客观。再比如,如果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某一方面的专家,未来的互联网智能发展将会根据用户所需帮助查找,然后把这个问题直接送达所要访问人的邮件中、手机中。
"人的智能在互联网中会逐渐得到体现,互联网自身的技术也会得到提升。计算机的算法会进步,硬件会不断更新。互联网的一个发展就是希望尽可能地便利用户,所有的人都能够使用,就像打电话那样简单。"徐志伟说。
相关链接:谁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尽管多数媒体在报道中都将1987年9月发自中国的电子邮件作为第一封电子邮件,但这一事实还有争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许榕生研究员表示,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在高能所。1986年8月25日,北京时间11点11分24秒,在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吴为民(现在美国费米实验室)登录到西欧核子中心VXCERN王淑琴的账户上,向位于日内瓦的Steinberger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德国波茨坦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李南君认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吴为民于1986年8月25日,在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远程登录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并收发了邮件。但那是用终端机远程登录到瑞士收发邮件的,没有建立中国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中国早期(1984—1994)互联网建设的当事人之一,联邦德国著名的卡尔斯鲁大学的维纳·措恩教授和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王运丰等人1986年也做了这样的连接。直到1987年中国才建立了第一台本地邮件服务器。
在措恩教授和李南君的文章中都指出,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时间为1987年9月14日,到达时间为9月20日。也有很多媒体报道指出是钱天白研究员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据CNNIC(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报道:中国最早使用Internet可以追溯到1987年,是钱天白先生通过拨号方式在我国首次实现了与Internet的间接联接,通过Internet发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封E-mail:"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