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海关看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来源:IT时代周刊 更新时间:2014-05-30
 对于电子政务建设中的IT提供商们而言,如果把目光集中于政府为实现信息化而进行的设备或服务采购上,可能短期内在一些地区还存在市场。但在各个企业如此热烈的追捧下,这一市场也许很快就将趋于饱和。

  希望依然在梦里温存的IT企业们,可以从广州海关信息化建设的改革,觅出个中端倪:具有怎样素质的IT企业才有可能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合作对象;IT企业与政府采用怎样的合作模式将最受欢迎;IT企业应该如何迎合下一步电子政务的发展?

  世纪难题:效率与监管

  1840年,英国割据香港岛。由此,香港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行。1899年清朝政府在地处珠江入海口的大铲岛设立海关,对珠江水域来往港澳的小型贸易运输船舶进行中途检查。其后,北洋政府、民国政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均在大铲岛设立海关。大铲海关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珠江入海口水域河道复杂,扼守咽喉要冲的大铲岛成为海关对来往港澳的贸易船舶实施监管的一道天然屏障,历尽百年风云。

  20世纪末,省港澳地区的水路贸易不断增长,由此对大铲海关传统的登船检查监管方式提出了效率的要求。80年代,一天最多100多艘船通过大铲岛,但是到2001年峰值已经达到584艘。等待检查、通关的船舶在大铲岛外的珠江口摆成长龙。人工登船检查、办理纸本通关手续,造成了很大的效率损失。1996年1月起,为保证水上贸易的效率,大铲海关中途监管职能曾一度取消,但是随后引发了触目惊心的走私狂潮,珠江水道曾一度被称为走私的“黄金水道”。因此,到1998年不得不又恢复在大铲岛的中途监管。但是,怎样解决效率与监管的问题,依然是摆在恢复中途监管之后的大铲海关面临的一大难题。

  用现代管理手段解决难题

  “用现代的管理手段来解决通关效率与严密监管的矛盾”,主管大铲海关的广州海关监管处钟就华副处长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针对这一问题,广州海关建立了一套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公共数据信息平台、移动通信等技术的“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在进行全程监控的前提下,使来往港澳的小型船舶可快速通航于珠江水域。

  在“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下,船舶入境时,由小型船舶负责人委托的境外(港、澳)船务公司或代理公司通过互联网在公共数据信息平台提前录入舱单,向中途监管站大铲海关发送舱单电子数据。大铲海关根据船舶分类、舱单电子数据风险分析及具体船舶动态资料,在GPS海关监管系统中对船舶发出“直航通过大铲”或“停航办理手续”的指令。船舶收到大铲海关发出的“直航通过大铲”指令并确认后,可以径行通过。只有在收到“停航办理手续”指令并确认后,才需要停泊大铲岛办理有关手续。据航运界人士分析,新监管模式下小型船舶来往港澳航行时间由10个小时减少到3个半小时。

  海关目前对这一模式非常满意。钟就华说,这一系统除了简化大铲海关的中途检查作业之外,还有两个好处:一是船舶可以提前报关,节约了到港之后通关提货的时间;二是海关可以全天候监管。过去如果船舶过了大铲岛再改道或者停靠未设海关的码头换货走私,海关很难发现,现在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每条船的一举一动都在海关的监控之下。他举例说,今年三、四月份,在顺德海关备案的3艘小型船舶,私自将船载GPS定位设备拆掉,因此被海关怀疑。海关缉私人员检查之后,发现3艘小型船舶果然存在走私行为。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系统对船舶监控的严密性。

  钟就华副处长告诉记者,在海关这一古老的行业中,怎样利用科技力量实现更有效的监管,“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可以说是一个方向,也是目前惟一有效的实现效率与监管的系统。

与IT企业的合作模式

  海关的此次信息化改革是成功的,而对于开发“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的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而言,无疑也是成功的。

  “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是由海关内部的监控系统和外部的中国互动报关服务平台组成的。内部系统主要是利用海关原有的网络资源,自主研发建成。外部平台建设则由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完成。

  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由南方通讯集团与中恒报关公司合资组建而成,是专门为广州海关“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而成立的项目公司。在谈到为什么会由这两家公司组建项目公司时,广州海关技术处的张彦平处长告诉记者,因为这一套系统需要身份认证,而南方通讯集团的身份认证系统是目前惟一被香港政府和广东省政府都认可的,而且他们的技术力量也值得信任。选择中恒报关公司是因为系统有报关功能,而且系统最终也是为企业服务的,报关公司可以为系统建设提供应用性需求。其中系统所需的设备也由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代为采购。

  也就是说那些在某一方面具有权威性,并且自身技术水平高的企业最有可能成为政府合作的伙伴,而具有应用基础的公司也会融合进来。那些仅想通过政府采购,向政府出售设备赚钱的公司将会处于竞争的劣势。

  张彦平处长告诉记者,广州海关以前在几个小的项目上也与一些公司合作过,但是结果都非常不理想。因为在系统建设之初,提出的需求不可能非常全面,需要不断改进。但是外包公司在根据最初的需求建成系统之后,会收一笔钱,如果以后再有新的改进要求,就要再收钱;有的公司收了一笔钱之后可能整个公司就没有了;有的公司还在,但是负责项目的人走了,其他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系统是怎么回事。与其这样,由海关自己的技术人员开发,对以后的应用还比较有利。但是,所有的系统都由海关自己开发,不管是从人员还是从技术上讲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就非常必要了。

  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这种专门的项目公司,不管是从人员的稳定性还是服务的持续性上都满足了海关的需求。张彦平处长说,合作一年多来一直都比较满意。而且系统的宣传、推广都是由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来做的,他们到港澳去开推介会,深受香港政府的重视,对香港的航运业也有不少的影响。作为广州海关,是不可能去港澳做宣传的,而且自身也没有这个经验。

  广州海关这次系统建设使用资金仅100多万元,相对于如此庞大的系统建设,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张彦平处长告诉记者,广州海关所用资金只是进行内部建设的资金,包括大铲岛的监控中心和广州的指挥中心,而且大部分只是对原有资源的重新整合。那么其他的建设资金又是从何而来呢?原来,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承担了所有外部建设的资金和人员投入。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盈利的呢?他们的收益大体上包括3个部分,一是各个船舶船载设备的初装费;二是使用GPS定位系统,以及使用移动短信息将经过压缩的GPS定位信息发送到船舶监控中心,向各个船舶收取的月维护费;三是在INTERNET公共信息网上传输舱单,向客户提供舱单录入软件的收费。

  也就是说除了海关内部系统之外的费用和收益,都由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承担。这样系统的更新、维护、宣传、推介都可以得到保证,并且不用海关自己亲力亲为,而IT企业也能维持一个长久的获利渠道。这样的合作模式,双方各自发挥所长,达到了双盈的效果。

  IT企业何去何从

  电子政务为IT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那么电子政务下一步的去向必将牵动着IT企业的触觉神经

广州海关内部现在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系统,除了各个业务系统之外,电子办公又有3个系统,包括对外信息发布系统、电子文件传输系统以及参与国务院二邮系统的公文交换系统。根据政务信息化谢音科长的介绍,广州海关1997年就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那么对于IT企业而言,如果把目光集中于政府为实现信息化而进行的设备或服务的采购上,可能短期内在一些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市场,但是长期来看,在众多IT企业如此热烈的追捧下,这一市场很快就会趋于饱和。

  谢音科长认为,广州海关目前信息化系统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但是比较散乱、繁杂,对各个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更加系统、易用,成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以“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为例,海关内部建设主要就是整合利用了原有资源——花较少的资金,做了很大的事情。而在整合过程中,利用社会资源则是非常必要的。像“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采用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模式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电子政务虽然为IT企业点燃了希望之火,但是谁能真正抓住这一商机?或许广州海关的此次改革能给跃跃欲试的IT企业们带来某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