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政务信息化建设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电子政务建设是当前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管理型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电子政务建设高潮中,重建设、轻管理,重电子、轻政务,重投入、轻核算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电子政务建设的浮夸之风开始蔓延,如不及时纠正,将对电子政务建设乃至政府职能转变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电子无病 政务有恙

  信息化建设,特别政务信息化建设,几年来,如火如茶,轰轰烈烈,各行各业都在搞政务信息化。2004年甚至称为是“政务信息化年”。进口设备越来越多,造价越来越高,带宽越来越宽,投入越来越大,摊子越铺越大,神州大地如同一个建设政务信息化的工地,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浮夸之风在神州大地徐徐蔓延。

  政务信息化该怎么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在很长时间内被忽视。经过简单的盘点,我们惊喜的发现:电子无病,政务有恙的现象非常普遍。网站空,无内容,有电子,无政务已经是见怪不怪。政务信息化已经沦为IT厂商炒作的概念和一些部门申请巨额经费的借口,更成为腐败新的滋生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的投入,没有人去审计,没有人去评估,没有人去跟踪,没有人去讲效益……只重视立项投入时的轰轰烈烈,不注重事后的效果,甚至回避效果,是当前政务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两年前,政务信息化还处于发展初期,经常听到的中国政务信息化是“百亿工程”,一年前,又经常听到人们称中国政务信息化为“千亿级”工程,现今,人们又把政务信息化包装成了“万亿”工程。由于目前政府信息化的建设体制、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这导致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各搞一套,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重复投资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过去我们常常讲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可往往一个单位的一把手换了,新的一把手上任了,于是,就要轰轰烈烈的制定一个新的规划,一套新的方案,重新建设。因此政务信息系统推倒重来的现象在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中比比皆是,这一点首先与政府机构建设系统之初就存在先天设计缺陷有关,当时并没有好的统筹规划。另一点则是来自于上级的压力。

  时至今日,是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和现实地看待政务信息化的时候了。政府上网和政务信息化推广以来,大概极少有哪个政府部门没有自己的网站。在有的政府部门,政务信息化被理解为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设了网站,每位工作人员都配备了计算机,但除了部分材料交流外,网站基本闲置,文件仍以纸件的形式在各个办公室之间流动,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甚至成为一种摆设,一种游戏机。应该看到,不能简单地把政务信息化等同于政府上网,政府建网站主要是为了信息发布,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进行信息交流,并提供服务。而目前大多数网站互动程度低,缺乏回应性,政府网站对电子邮件的回复率低,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的回应性。

  而在美国,政府网站大都在首页头版位置设有网上服务栏目,用于为民众提供各种查询、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具有“一站式”、“24小时”、“自助式”服务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办事。洛杉矶政府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为市民提供环境信息查询,市民只需键入自己的家庭地址,即可在地图上清楚地了解到周围政府部门、医院、学校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各种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状况、网上图书馆、网上地图等也在政府网站提供的服务之列。

  道理人人都明白,不转变服务观念、提升工作效率,再多的投入都不会给老百姓带来方便。一个最形象的例子是,票据打印系统升级到了近万元的“奔4”,来办事的老百姓还是得脸上堆满了笑容看公务人员翻纸牌。

  “浪费大于效益”是目前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真实写照,“成本和效益不成比例,且重复性建设太多,在很多地方,政务信息化工程只是被当成了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信息学家的私心

  就在政务信息化建设迷失方向的时候,更有甚者,有些所谓专家,不负责任地宣扬信息化建设的成就,疯狂鼓吹信息化建设要大干快上,迷惑视野,煽动政务信息化建设投资一浪高过一浪。其实,国内的一些知名信息学家背后各有老板。许多信息学家都充当一些公司的独立董事或董事长、总经理。在独立董事还只是“花瓶”的今天,企业家之所以愿意与那些影响着舆论甚至是公共政策的知名信息学家联盟,就是因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那些信息学家在政策上的鼓与呼,而这些信息学家考虑到私利因素,甚至发表有违常识的观点。

  许多信息学家与企业联姻之后,其发表的观点与建议,都为这些企业获得相应的政策优势进行鼓与呼。在一发达地区,政务信息化过程中曾有过这么一个案例,某日,一专家会同省政府、市政府等上级单位的人来推广他们的政务信息化系统,由于这些软件系统都是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建设的,独立性比较大,因此下边的应用情况一度非常混乱。上边把服务器搬过来,告诉下面:“只要知道这是哪里来的,配置你不要动,只管用就行了,不用我们就搬回去,不要问为什么”。正是上级单位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基层单位使用多个不同的系统,很多信息需要不停的录入,各个不同的系统都要重复录入一次,造成人力的浪费,同时由于人手不够,也经常出现错误和数据更新不及时。其次,不同的设备装这些软件,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所以,最终是花了更多的钱只办了少部分事。

  毫无疑问,当信息学家表现出极大的趋利性,其价值观念必然会影响到其经济学观点的正确与否。当一些信息学家一旦把追求个人私利最大化,其观点主张必然不利于追求公共利益。要知道,信息学家其角色本质就是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从社会健康进步发展的意义看,信息学家的研究成果也只能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影响公共政策。这样,我们的信息学家如果不能恪守一定的道德价值,不能抵制外在的利益的诱惑,其经行为也就不能服务于社会公众利益,反之,则可能给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给大多数社会群体的利益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学家也是“世俗的人”,要获取利益,与其他社会人一样,只能为某一利益集团服务。这样,其研究成果也往往对所属集团有利。当然,信息学本身作为一门科学,可能在原理层面上有统一认识。但是,由于当前我国许多信息学家的角色,往往还属于“政府信息学家”,他们比较容易把学术观点牵移到政策运用层面上,从而变成为各自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事实也说明,国内许多信息学家之间的纷争,就与这种信息学家趋利性价值观有关。

  当然,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信息学家,只是不需要那些将私利作为公利的信息学家。如何让那些掌握话语权较大的信息学家变成为追求公利服务的信息学家,政府还有较大的作为空间。我想,应该对主流的信息学家在尊重自身人格价值的基础上,有效通过民主的渠道,让其学术观点真正服务于公众利益,从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重心转到服务上

  应该承认,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能够实实在在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市民时间的却不是太多。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政务信息化建设完成后,却没有达到理想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到问题的源头:政务信息化的重心在“电子”还是“政务”?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务信息化为谁服务?

  政府网站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政务信息化的表面现象,背后是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政府的治理模式已开始由“管制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与此相适应,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其整体功能也应该定位在构建一个“管理服务型”的体系,一方面加强政府对社会、市场,特别是对自身的管理,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另一方面,以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是什么使政务信息化沦为形象工程?走进误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政务信息化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例如认识问题、协调问题、沟通问题等等,无一不与利益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政务信息化中最基本的是信息透明,而做起来却非常不易。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机构的部分人员,往往利用信息的不透明,据公共信息为己有,人为地设置信息孤岛,以求利用信息垄断牟取私利。江西省上饶县农民甘让春将各级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和规定汇编成册,供乡亲们查阅。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知道后予以收缴,怕农民一旦知道了相关的规定,就不再任由他们随意收缴各种本不应收取的税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务信息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等政府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容易顺理成章地推行。而我国大多数政府机构还习惯用“内部规定”处理公共事务,很难运用网络技术和电子手段来服务公众,根本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电子信息化不是赶时髦,而是要切切实实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就各级政府而言,就是通过高技术手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准,提高为公众办事、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甚至还不如原有的技术手段,那将是极大的浪费。换言之,仅有先进技术是不够的,政务信息化,其实是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政府工作人员掌握较高的电子信息技术,还要求有与现代化工作手段相适应的观念,要求有上下“一条龙”、前后左右相对应的“成龙配套”,要求“条”与“块”之间彼此无障碍的沟通。愈是先进的技术手段愈要求这种整体性的联动,一处阻塞,满盘皆输,电子信息网在隔断或破坏的情况下,可能还不如传统手段效率高。

  笔者以为,政务电子信息化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要把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结合起来,高技术手段可以为体制创新增强动力,而体制创新才能为技术创新营造必要的环境。仅靠技术手段的“单兵作战”,很难达到整体改观的目的。在这方面,对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式,从办事程序到沟通流程,都要围绕技术变化而改革,甚至重新设计,仅有“快马”而依然用“旧车”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