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最大的是国家  记发轫于伶仃洋上的一场高科技之战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记发轫于伶仃洋上的一场高科技之战(中)  
 
 
本报记者 周晨 李钢 
   捆绑卫星定位、移动通讯、互联网、高保真无线对讲等成熟技术,集成创新使快通系统平台的应用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精心维护、持续开发、不断升级,信息化运营的优质服务,给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受益者。

  创新难,改革尤不易!在这个艰难的进程中,利益的纷争,体制的冲突,观念的碰撞和技术的登攀交织在一起,使参与其间的人们深深感到,痛苦与喜悦并存,挫折和希望同在!

  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你错了,受益最大的是国家!”

  快通系统成功了,人们开始议论,谁是这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有人说,毋庸置疑,受益最大的是海关!因为改革成果使海关的业务流程得到了再造,使海关的执法力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使海关服务经济的口碑在社会上好评如潮!

  可是有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尽管是一段时间运营的不完全统计,仍然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受益者。

  2005年3月,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广州海关快速通关系统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并以此口径统计推算,2002年至2006年,快通系统为运输企业节省的燃料费用约为13666万元,企业由于减少运输时间产生的新增效益约为54389万元,海关系统节省的行政费用约为1996万元。此外,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4年,快通系统三年间对国家税款的贡献值约为15525万元,促进外汇增收约17981万美元。

  2005年,该系统因其独创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而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人评价,无论从科技水平还是社会应用效果,这个奖项太低了,太委屈项目的开发者了!

  但是,这些令人鼓舞的数字,仅仅是系统运营之初不长的时间,仅仅是一些相对直接的经济效益,那些打私的成果,那些间接的社会效益,还来不及或者很难统计出来!

  接下来在我们对船员的采访中,感觉似乎他们才是最大的赢家。

  “它就装在这里。”正在码头等待起航的“船老大”关伟伦指着货轮驾驶舱这样告诉记者。

  这是一台“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简称快通系统)终端,模样并不起眼,就像一个普通的小铁匣子。

  “拆了它行不行?”记者边问边佯做动手。

  关伟伦哈哈一笑,拉住记者:“千万别动,弄坏了麻烦就大了,到时候‘快通’变‘慢通’,我可受不了。”

  自从3年前装上这个终端,关伟伦越来越觉得它是个宝贝,越来越离不开它。

  在广州至香港这条水路航线上跑了近20年的他,感触颇深:“以前每次经过海关中途监管站大铲岛时,都要把船开进海关码头去报到,接受监管。跑一趟不过六七个小时,而花在大铲岛待查的时间平均就要两三个小时,遇到天气不好或者船特别多的时候,往往一等就是10几个小时。”

  “费时不算,还费油。”关伟伦说,船轻易不能熄火,一方面大家要排着队一点一点往前挪,另一方面还要在海浪中随时调整位置,防止船和船之间发生磕碰。“发动机‘轰轰’开一个小时就得多花好几百块的油钱,这都是成本。”

  那时候,每次进大铲岛,他就头皮发麻,心情烦躁,心里暗暗“骂娘”!

  “装了快通系统后,我们一两个月都不见得进一回大铲岛,直接就过去了,省时省力省钱!”关伟伦对此赞不绝口。

  不光船员,快通系统的信息共享,使港务部门也觉得受益匪浅。

  “如果现在让你们撤下码头上的快通系统,会怎么样?”

  在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新风港码头,记者这样问货运室的副主任翁辉才。他微微一愣,然后直摇头,“那肯定不行的,要是那样,船就会跑到别的码头去了。”这位已在新风港工作了20多年的“老码头”告诉记者,现在码头之间的竞争很激烈,“跑港澳的船基本都装了快通系统,如果我们码头配套设施跟不上,就会被淘汰。”

  翁辉才特意到库房找出一张纸质的舱单给记者看,“以前抄舱单是一件特别费力不讨好的活儿,动不动就要抄写10份,中间还不能出错,错了得重抄。”翁辉才说,自从装了快通系统后,一切舱单信息都直接输入电脑,要10份,直接复制就行了。更重要的是,现在船还没起航,舱单就已经通过快通系统到达港口,我们可以提前做好装卸准备,调度灵活且很少出现压港现象。

  身处世界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香港人更是异常敏感。

  香港贸易通电子贸易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余国雄,是在几年前见到快通系统的。这位多年在香港力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大佬”,第一眼就被这个平地里冒出来的新系统吸引住了。

  “不可思议,内地居然搞出这么好的东西”,他立即与系统开发运营商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接洽。作为香港地区的代理商,很快就推动香港65家船务代理公司45%%的运输船只使用了快通系统。据香港特区政府海事处统计,自实现小型船舶快速通航后,仅2004年1至11月河运吞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5.8%%。

  2004年,他还促成广州海关、南方海岸公司在香港召开“粤港两地快速互通关论坛”,不遗余力积极推进快通系统的普及,成了大陆改革成果在港澳地区推广的战略合作伙伴。

  余国雄非常看好快通系统蕴藏的潜力,他认为,只要做相应拓展,快通系统的理念就能应用到更多的区域和领域。比如长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甚至台湾……

  推广应用快通系统,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记者在方方面面比较、寻找,但广东船东协会秘书长邓敏聪一语惊醒梦中人:“你错了,受益最大的是国家!”

  优势要互补———

  变了思路有了出路

  蓦然回首,我们在采访中和五年前的报道中发现,这场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和进步的改革设计,这场以社会合作、优势互补为特征的改革实践,从了不起的构想到集成创新的登攀,从系统运营到日常服务,似乎还有一个主角隐身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主动上门求教,探访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海岸)。

  回忆的溪水,沿着改革的征程往下流淌———

  南方海岸总裁古颂民,至今还记得当初广州海关有关领导找到他时的情景。当听完关于“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的构想,他立即表示:“那么好的事,再难我们也愿意合作!”

  海关实力雄厚,为什么要跟企业合作?

  其实,广州海关还没踏上征程,就感觉到前路并非坦途!据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们回忆,虽然确定了要向高科技找出路,通过信息化的变革实现职能转换和效率提升,但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是自己做还是借助社会力量?

  按照以往的传统,海关根本就不会想到去寻求外部合作。这里面有习惯势力作祟,也有企业进入海关监管系统发生业务信息失密的担心,当然还有改革成功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预期。这些在我国很多单位早已根深蒂固的观念,与海关当时面临的突出矛盾发生了激烈冲突。

  这些冲突,首先是珠三角对贸易便利刻不容缓的要求,改革必须要快!而项目立项、资金筹措、汇拢各种技术人才,自身很难快;

  其次,在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中,占有、整合集成创新的技术资源和诸如公共网络的物理资源,自身做不到;

  第三,项目开发成功后,必须依靠市场法则独立运营、维护,海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如果扮演企业的角色,自身很尴尬。

  其时,广州海关的决策者们经过更深层次的考虑,提出“借助社会力量,利用公网资源,加强动态管理,实现快速通航”的改革实施指导方针,用“离经叛道”的思路,争取“自选动作”的完美实现。

  成功的改革有赖于创新的思想,所谓变了思路有了出路!细细品味,发现他们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开发,搜寻成熟技术集成创新,利用公网资源借力打力,依靠法人企业独立运营,真正是棋高一着。

  当时的领导班子要冒的风险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洞悉社会潮流和改革必然规律的前瞻性眼光,如果没有足够的魄力敢于迎接一切困难,如果没有相当的勇气敢于承担一旦改革失败的责任,今天的成功也不会到来。

  决策之后就是对合作企业的选择,虽然是按图索骥,但也并非一步到位。

  按照系统的设计思路,要求合作企业在网络、通信和卫星导航技术方面有相当的基础,而且必须在数据传输安全方面拥有国家最高级别的资质,经过多方考察和筛选,广东电信实业集团成为了广州海关第一个合作伙伴。

  然而,让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是,他们很快发现,这项工程不但是个技术对应需求的开发过程,而且是自开发到运营的过渡过程中,需要一个熟悉技术与业务融合的另一极———第三方,它要熟悉海关业务,拥有大量报关的基础数据,又要具备跟海关、船运、货主保持广泛联系!又是一番广泛考察和筛选,发现了广东报关公司中的佼佼者,从而又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加盟进来了。

  广州海关与这两家公司的合作都是一拍即合,先由广东电信实业集团与某报关公司联合成立了南方海岸公司,从此,合作三方变成了两方。

  尽管当时根本就胜负难料!“能参与这样利国利民的项目是我们的光荣”,古颂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如是说。

  南方海岸作为开发和推广快通系统的主角,先期参与联合开发,后期成为在市场上纵横捭阖、斩关夺隘的运营实体,五年征战,五年艰辛,五年成就。

  依旧令南方海岸多位高管印象深刻的是,继2003年9月22日国家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明确肯定后,2003年10月10日,总署正式组织评估,当年执掌帅印领导这场改革的广州海关关长孙松璞,如今已担任国家海关总署副署长,他评价说:“该系统为我们海关找到了治理黄金水道走私的好办法,你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

  快通系统成功了,“公司上下才第一次松了口气”。南方海岸被称为海关的最佳合作伙伴,共同拥有项目的知识产权,前途无量!

  当初,从依法行政快捷通关的需求出发,海关希望与企业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多赢;而企业追求社会和自身效益的统一,正是遵循市场规律的不二法门。他们的合作,由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既有失利的风险也有成功的希望。双方从需求、利益、风险出发,心理是平衡的,关系是平等的。

  人们清楚地看到,合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合作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客观的变化。合作开发的一方成了直接受益的应用者,另一方转变为运营服务商而间接获利,而作为服务对象或者说监管对象则变成了用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显然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但从市场的角度考量,这种接受有偿服务的用户,其实是拜海关执法的行政资源所赐,这正是合作双方中海关对企业的吸引力所在。

  五年前,广州海关与南方海岸合作开发成功快通系统,初衷得以实现,彻底改变了关区历史上监管“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而后,南方海岸以此为基础,以独立法人的地位不断投入,使系统技术升级、功能拓展、应用领域扩大。南方海岸通过精心运作,把快通系统这颗种子进一步改良后,已经和继续播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由此,一个因局部需要而合作开发的科技创新成果渐行渐远,一个显示着更广泛需求的巨大市场,把南方海岸这个独立运营的信息服务商,推到了用信息化改造传统行政管理的历史舞台上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新的合作形式,一个新的利益格局已经呼之欲出,出现在南方海岸和它的合作伙伴面前。

  既然敢第一个吃螃蟹———

  连死都不怕的胆魄,活着还怕困难吗?

  现在,南方海岸这个知名度颇高的公司,成了信息集成技术的系统开发、运营和服务集三者于一身的企业。

  既然快通系统让社会方方面面都受了益,所以记者一上来就问了一个很“俗”的问题:“公司和个人都发了吧?”

  可是,接下来进一步的深入采访,我们发现,南方海岸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公司的员工好像没有觉到自己是受益者,只是觉得“很辛苦,但值得”!

  采访笔记一页页翻过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企业刚刚踏上市场时的步履蹒跚,是系统维护始料未及的巨大工作量,是维持正常运营服务的资金压力,是培育市场对抗竞争所必需的升级研发……

  记者与公司高管和普通员工的多次深入接触中,深深体会到高新技术市场化的艰难,感觉到体制创新中的微妙冲突,触摸到他们对事业无比执着的精神脉动,有人也在不经意间,从阳光的脸上,会流露出几丝欲说还休的苦涩。

  许多人以为科研攻关、技术创新是最了不起、最艰难的登攀,其实,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并且与市场联姻,才是更加艰难的攻坚。

  员工们对刚刚切入市场时的艰辛至今记忆犹新,快通系统在推广前期,要用户认同有多难,要打好应用基础有多艰巨。

  2002年1月,在广州海关新风办事处召开的一次宣传推介会上,会场竟然一度失控。

  参加会议的有海关人员及船公司的领导,当提到船公司需要缴交使用费用的时候,船公司的意见非常大,当时参加会议的广东省航运总公司代表,在会上坚决表示反对该系统,说南方海岸公司与海关是官商勾结,并提出质疑:为什么船公司是系统的用户,海关也是系统的用户,船公司要交费而海关却不用交费?

  当时,南方海岸负责宣传资料的设计印制及宣讲。据统计,南方海岸组织及参与的宣传推介会多达1100多场次。宣传推介加上榜样的力量,使用户态度发生180度变化,后来南方海岸公司收到的感谢信,光船公司就达200多封。广东省船东协会还专程到南方海岸公司参观,并为公司题词“快通系统为水运业的发展做了一件大好事”。

  说到应用基础,其中对海关设关码头及监管锚地采集GPS定位数据,是快通系统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基础工作。海关监管码头的分布非常分散,遍及粤、桂、琼、闽东南四省水域的每个角落。南方海岸不计成本,不惜人力,派遣专人专车分赴各个码头进行GPS定位数据采集,四省218个码头的数据采集量,且不说冬寒暑热人有多辛苦,光7台汽车6年来就跑了约13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0圈。

  南方海岸总经理黄克敏说,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始料未及,是他们进入市场后才认识到,没有服务质量就没有事业发展,而服务质量与服务成本是成正比的。

  南方海岸公司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据了解,快通系统在运营上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在了系统的升级上。例如对系统的不断升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对系统功能不断的完善,增加备份系统,包括本地备份、异地备份及冷备份、热备份。对船载终端的研制更是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船载终端目前已应用上自行研发的第五代升级产品,其重要零部件已使用了航空级设备,还增加了电子海图导航等功能。

  船载收发信装置的安装及维护,平台舱单录入系统的安装及维护、海关监控系统的安装及维护,还有后期维护服务,都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着力点。

  船载终端是安装在船上随船在海上应用的,由于船舱上的高温、震荡以及海风伴随着咸潮的腐蚀,使得船载终端寿命大大减小,出现故障的几率比正常环境高出了好几倍。为了不影响船舶的生产作业,南方海岸公司的服务承诺是:当船载终端出现故障,公司服务中心从接到报修时间起,必须在24小时内修复。为此南方海岸公司制定了《快速反应机制》,在大铲岛和香港,专门设置了维修服务中心。

  为了强化对平台舱单录入系统的安装维护,针对目前境内外390多家公司安装的500多套系统,南方海岸公司专门安排了15人24小时全天候服务。

  特别是对海关监控系统的维护,因其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又遍布各个有快通业务的监管现场,所以应用维护服务的工作量非常大,加上海关关员经常进行岗位轮换,南方海岸公司就需要反复进行业务辅导。为此,对四省十一个直属海关,南方海岸分别为每个海关配置了两位既熟悉海关业务又懂技术的工程师,也实行全天候服务。

  南方海岸十分重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专门设置了24小时值班中心,8条直线电话及两部手机,有18人进行轮值服务,其中两条直线专门对海关服务。值班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并考试合格后上岗的,值班人员要求对海关业务熟悉,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好。

  南方海岸严格的考核机制规定,值班人员一个月如被客户投诉超过三次,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值班中心并不是光被动式地接听电话,还每月主动出击对客户进行回访,加强互动效应,提高服务质量。

  如何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和发展后劲?南方海岸认为,光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是不够的,需要创新一种机制形成一种跨领域的合作,要把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深思熟虑之后,他们决定产学研结合,与中山大学进行合作,成立的中大软件工厂已经进入良性运转。与当初跟广州海关合作一样,又是一种优势互补。中大软件工厂不仅反哺了快通系统,而且不断孕育出新的生命。

  这样的维护这样的服务这样的升级,其实反映了南方海岸的眼光和魄力,所以他们赢得了用户的信赖,赢得了更大的市场,赢得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企业的眼光和魄力的背后,离不开两个非常重要的支撑,一是有一支过硬的队伍,二是敢于投入。

  南方海岸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公司非常注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公司靠理念、机制和事业归属感,培养了一批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是他们成了事业成就的中坚力量。

  所以,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里,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分内还是分外,他们都是任劳任怨,迅速反应、立即行动、确保满意。记者采访过后,他们的名字至今记得,容赜、周民伟、李桃、王永生、黄舜、赵英……不辱使命,不计报酬,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这么大的摊子,这么复杂的业务,这么强的连续性,企业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和投入,是根本不可能运转的。

  “说敢于投入,其实是不能不投入”,黄克敏总经理对记者说,不如此就不能确保正常运营、系统维护和产品升级。除了靠经营收入,公司还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投入。

  合作开始,“开门七件事”,一上来就花钱如流水。除了人力资源,海关投设备,南方海岸投资金。

  南方海岸总经理黄克敏介绍,原以为整个项目总投入达到1000万时就可以开始盈利,到现在总投入已累积6000多万了,目前还没办法进行投资回收。

  既然成本压力大,能不能提高收费标准?记者发问。

  “不能!”黄克敏说,收费价格决不可以随意调整。当时,该不该收费,定价是否合理,有没有包括海关在内的政府部门搭车收费,物价部门十分审慎十分严格,连续4次听证,还要得到有关各方的认可后,才正式批准下来。

  迟迟不能赢利,公司高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知情人士透露,南方通信集团曾经一度动议将古颂民调离南方海岸。

  股东不能分红、员工难以提薪、人才开始流失……

  “我们没有能力许诺员工高薪,而只能靠事业和精神来留人。”南方海岸总裁古颂民在无奈中透着几许自豪。

  快通系统问世后,在理应受益者的阵营中,南方海岸似乎成了利益缺失的一环!

  记者发现,企业利益缺失,不是运营服务没有合理收益,而是这部分收益完全被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企业一定的收益,难抵太多的开支;企业有限的精力,不够太多的分配!

  利益环节缺失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合作的双方,在整个合作格局中某些市场化元素的缺失;反映了合作的双方,对项目开发成功后延伸发展的预见性不足,所以出现了目前这种由企业独立支撑的局面。

  尽管企业步履维艰,但发展的生命力却十分旺盛。“毕竟最困难的时期挺过去了。”南方海岸的负责人说,“当初我们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就是不怕死!今天前途光明,难道连死都不怕的胆魄,活着还怕困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