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一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编制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提高全县经济综合实力,缩小差距,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着眼未来十年,重点规划前五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县情,突出特色,明确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政策性,是今后五至十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五”发展成就及“十一五”环境展望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十五”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任务和奋斗目标,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十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78亿元,年均增长11.8%,比“九五”平均增速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9.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8.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第一产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效益稳定增加;第二产业在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强化管理中基本保持平稳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比重明显提高。“十五”末,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27:27:46调整为29:24:47。
    ----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十五”末,粮食总产量达到14.58万吨,比“九五”末增长1.4倍;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54万亩,比“九五”末净增7万亩,年产果椒18.5万吨;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30万头(只、匹),肉类总产量1.55万吨。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十五”末,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达到4379户,从业人员达到1.4万人。以非公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达3765户,总产值达24亿元,较“九五”
    末分别增长28%和108%。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1亿元,是“九五”投资5.7亿元的2.65倍,2005年达到5.14亿元,比“九五”末的2000年增长1.68倍,年均增长21.8%。天巉路、莲叶路、蔡莲路、成纪大道、城区供水、堤防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农村沼气、人饮解困、整村推进、危房改造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的基础设施条件,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率由“九五”末的15%增至“十五”末的23%。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企业改革进展顺利,改制面达96.5%;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了农业生产环节的零税赋;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进行。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对内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五”累计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84项,引资6.5亿元。
    ----财政金融稳健运行。“十五”末,全县财政收入达到5066万元,同口径年均增长7.9%;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2.5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1亿元,较“九五”末分别增长101%和59%。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开发就业岗位6500多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60多万人,创劳务收入7.3亿多元。“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8元,比“九五”末净增51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604元,比“九五”末净增1104元。基本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制度。全县城乡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消费需求显著增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13亿元,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5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教育“两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6%,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5%,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生活质量有了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体育保健等事业进一步发展。
    “十五”时期,是我县抢抓机遇、夯实基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各行各业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十五”取得的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持续增长乏力;二是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三是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四是工业整体水平低,管理体制落后,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特色工业发展慢;五是基础设施落后,县城功能不完善,小城镇和农村建设滞后,良好的投资环境尚未形成,投资主体少,投资渠道单一,投资规模小;六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匮乏,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难度很大。
    “十一五”时期,我县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同时,随着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部分资源型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将向中西部转移。对我们来说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机遇。
    二是省上确定的西陇兰新线经济带建设将重点开发“一点两线”(即兰州市,天巉路、312沿线),提出一肩挑两头(白银市和天水市),一区(兰州—白银经济区)带全省的发展战略,为我们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新的难得发展机遇。
    三是秦安作为天水的北大门,天巉公路纵贯南北,泾甘公路横穿东西,省道304线叶莲路建成通车,交通较为便利。“十一五”建设的天(水)—平(凉)高速公路,将进一步方便与外界交流。
    四是人口素质较高,人力资源充裕。全县有13.8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他们在外不仅挣回的是现金,而且了解和掌握了外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信息。这为我们发展劳务经济和第三产业带来机遇。
    五是光热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环境特别适宜于苹果、桃、梨和花椒的生长,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明显,林果生产、贮藏、加工及相关产业开发蕴藏着极大的潜力。
    六是商贸活跃,初步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轻纺城、兴国商城、农资超市、农贸市场、木材市场、粮油交易市场、北大瓜果批发市场、家俱装饰材料市场等8大专业市场为主体,17个乡镇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商贸流通体系,将在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增加财政收入和富民强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七是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和蕴涵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发掘,将推动旅游朝阳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发展的不利因素:
    除了体制、技术、资源环境和基础条件约束外,由于全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流动受利益驱动,资本短缺是制约我县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后起产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我县工业装备和技术带来严峻的考验。“十一五”期间天宝高速公路和天定高速公路经甘谷开通后,秦安的区位优势将不再明显,天路人流物流将大幅下降,随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各地市场营销网络的逐步完善,对我县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商贸流通业将带来巨大冲击。
    二、“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商贸为依托,以加工业为支撑,咬住以商兴市、以市建城、以城带乡、工商联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不放松,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商贸流通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加快实施项目拉动、商贸带动、产业推动、城乡联动、三产互动战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创建环境优化工程、政务一体化工程、文明诚信工程、和谐平安工程和人才开发工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力打造“中国西部小商品城”、“陇东南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林果产业基地县”的优势品牌,创出一条加快秦安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奋斗目标:国民经济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市的位次前移。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有较大提升。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社会步伐加快。
    主要宏观调控目标:
    1、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十一五”末达到2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不低于9.6%、12.3%和1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36元以上。2、经济结构优化。2010年,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6:24:50。3、工业水平提高。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010年达到3.46亿元。4、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年均增长18.8%,2010年达到1.2亿元。5、投资规模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增长20%以上,
    2010年达到13亿元。6、消费需求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010年达到10.5亿元。7、居民收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9%,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6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3%,达到6250元。8、就业岗位增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9、“十一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达到62.87万人。10、“十一五”末,城镇化率达到32%。
    三、“十一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农业结构,提升林果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做强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巩固提高养殖业,培育发展蔬菜、中药材、花卉等新兴产业,建基地,举龙头,兴产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把林果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采取更新换代、防虫灭病,延长链条,加工增值等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按照适度发展,提高品质的原则,新发展以桃、苹果为主的水果6万亩,花椒2万亩。“十一五”末全县果椒总面积达到62万亩,果椒总产量达到26.6万吨。加大无公害果椒基地建设力度,在兴国、刘坪、西川、莲花等乡镇建设10万亩优质无公害桃基地(其中桃棚500座);在兴国、莲花、陇城、魏店、郭加、王尹、叶堡、西川等乡镇建设无公害鲜食苹果基地18万亩,在莲花、中山、五营、叶堡、魏店、兴丰、云山等乡镇建设以澳洲青苹为主的加工型苹果基地2万亩;在叶堡、莲花、五营、兴国、西川等乡镇建设1万亩无公害梨、杏、李、葡萄等果品基地;在安伏、王窑、郭加、千户等乡镇建设16万亩无公害花椒基地。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十一五”末果品套袋率达到65%。争创国家级无公害果椒基地示范县,申报争取全国名特优经济林苹果之乡、花椒之乡命名。有6个以上果椒品种争创省级和国家级优质品牌,有10个以上果椒品种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大力扶持发展果品贮藏保鲜业,延伸产业链条。在莲花、刘坪、魏店、郭加、西川、陇城等乡镇新建千吨以上果品气调库6座,简易果窖4000座,新增贮藏能力5万吨,到“十一五”末全县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0万吨。
    养殖业以发展规模养殖户、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在叶堡、安伏、莲花、兴国、中山、五营、陇城等乡镇建设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10个,在兴国、西川、叶堡、郭加建设奶牛基地10个;在五营、陇城、安伏、叶堡建设养殖基地18个。扩大兴国养殖小区规模。扩大种草面积,发展草食蓄牧业,在兴丰、刘坪、云山、王铺、中山等乡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基地3万亩。“十一五”末,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3万户,畜禽养殖场达到300个,养殖专业村达到200个,全县畜禽饲养量达260万头(只),实现牧业产值2.5亿元。
    培育新兴产业。在浅山干旱地区新建山地日光温室1500座;在兴国、西川、叶堡、五营、安伏等乡镇建设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在兴国、刘坪、西川、王尹等乡镇新建食用菌生产基地。在云山、王铺、魏店、千户、王窑等乡发展中药材种植2万亩,在兴国、西川、叶堡等乡镇发展花卉种植。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果品贮藏库及商品化处理生产线、花椒收购运销、花卉良种鲜花培养、肉羊养殖繁育、果品袋及塑料发泡网生产线、膨化食品系列产品生产线、瘦肉型猪和特种养殖、淀粉制品生产线、肉制品加工厂、果酒(醋)系列产品生产线等农产品运销、贮藏、加工企业。使其年总产值达到2亿元,实现利税2400万元。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2、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十一五”期,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2010年达到15.3万吨。发展优质洋芋种植,在王铺、魏店、中山、兴丰、王窑、千户、云山等乡镇种植洋芋4万亩。在王铺、王窑等乡种植优质小杂粮1万亩。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重点推广旱作高效农业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供应、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检疫检测、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体系。积极争取实施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北方旱作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水平,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促进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把劳务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产业,着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输转过程中的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和权益保障工作,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自谋自发型向规模组织型转变,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继续坚持两个延伸,即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劳务输出向城镇需要就业的人中延伸,形成城乡就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大力发展"四位一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劳务输出机制,缓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劳务工作网络,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和服务工作,加强联系、巩固和扩大输转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努力与发达地区和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合作关系,不断拓宽输出渠道。“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劳动力5000人以上,年输转城乡劳动力15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巩固提高扶贫成果。继续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整合扶贫项目和资金,抓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力争“十一五”末,全县2.29万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解决温饱,10.05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全县整体实现稳定解决温饱,有条件的乡村向小康迈进。加大农村"六小"工程、生态建设、教育“两基”建设力度,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十一五”末,有100%的建制镇,85%的乡、50%的村完成村镇建设规划,实现乡镇通油路,50%的行政村通油路、通自来水,70%以上的村饮水安全卫生。
    (二)提升市场壮大商贸流通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把商贸流通业作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提升壮大商贸流通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培育旅游产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经济中的比重。
    1、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围绕建设中国西部小商品城目标,用现代物流业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提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的现代物流体系,扶持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在县城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在西川新城区建设货运中心。改造、扩容、提升小商品市场,完善提高轻纺城、兴国商城、农资超市、农贸市场、木材市场、粮油交易市场、家俱装饰材料市场,新建大地湾桃果专业批发市场。
    建设完善乡镇集贸市场。重点改造建设郑川、西川、叶堡等瓜果蔬菜市场,安伏、王窑花椒市场,叶堡果品市场,云山中药材市场,千户牲畜市场,莲花农贸综合市场,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商贸服务网络和县域市场体系。建设社区市场和便民市场。加快发展联锁经营、代理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进一步拓展旧货业、拍卖业、典当业、租赁业等。“十一五”期,发展2—3户年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物流骨干企业,到2010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发展到8200户以上,从业人员2.5万人以上。
    2、发展现代服务业
    鼓励工程、科技、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依法进入市场。培育壮大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快餐业、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行业。发展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导社会各方面发展服务业,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3、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组建小商品市场专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协会,聚集民间资本,寻找投资项目,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新兴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开发和服务业发展。鼓励县内外非公有制经济以收购、租赁、兼并、托管、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县属改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商贸流通业发展工业,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依托,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完善区域工业布局,发展壮大蔡店工业小区、何川工业小区,新建西川工业园区、叶堡工业园区,吸引优势企业入驻园区,打造工业发展平台。
    1、农副产品深加工
    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高度重视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淀粉加工、果汁、白酒、果酒果醋、肉制品、食品、花椒系列产品深加工企业。“十一五”期间,新建莲花万吨果汁厂、发展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洋芋淀粉加工企业1户、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白酒生产企业1户。
    2、旅游工业
    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工业产品,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开发草编、马尾荷包、麻鞋等手工艺传统产业,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品位。提升大地湾彩陶、驼鸟蛋雕、金属浮雕等产品质量,开发生产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十一五”期间,发展1户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大地湾彩陶生产企业。
    3、轻纺工业
    把轻纺工业作为全县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生产效益。依托小商品市场,走前店后厂的发展路子。扶持发展铅笔、塑料制品、纸箱包装、服装、儿童玩具、床上用品、装饰品、地毯、毛巾、绢花生产。“十一五”期间,把五星铅笔厂、福禄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银星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
    4、建材工业
    走发展新型建材业的路子,开发生产硫璃瓦、水泥彩瓦、空心砖、气块砖、新型墙体材料。争取建设60万吨水泥生产线。“十一五”期间,发展年销售收入500-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建材企业10户。
    5、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打造秦安工业品牌。“五星”铅笔争创部级名牌产品,“福禄”、“银星”毛毯争创省级名牌产品,“云龙”松紧、“兴旺”鸵鸟蛋雕争创市级名牌产品。“十一五”末发展3户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6户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企业,有30户左右的企业进入限额以上企业行列。
    (四)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大地湾文化、伏羲女娲文化、三国文化和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的优势,加强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
    围绕建设陇东南历史文化名城目标,发展文化产业。拓宽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加强兴国、五营、陇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命名申报。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坚持开展扫黄、打非活动,规范网吧经营管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新闻宣传,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县台节目内容,不断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县档案馆,提高档案工作水平。
    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开发建设力度,狠抓以道路、生态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食、住、行,游、购、娱相互配套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2010年旅游业收入占生产总值的4%。争取建设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开发建设女娲宫、三国街亭古战场景区,扩建凤山风景区和可泉寺,建设胡缵宗、安维峻等历史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在柴家山等地建设生态旅游观光景区,在葫芦河、清水河流域有条件的乡村建设
    “农家乐”。完善兴国寺、县博物馆基础设施,争取大地湾、凤山、文庙、兴国寺进入西北和省市重点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和完善两条旅游线路:盘龙寺—叶堡—锁子峡风光—兴国寺、文庙、上关明清一条街—可泉寺;三国街亭古战场、女娲庙(洞)—常营公园—大地湾遗址—苏家峡水库—九龙寺、九龙山。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撤县建市为目标,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小城镇为支撑,两河两线(葫芦河、清水河,天路、莲叶路)经济带为两条轴线的产业布局合理、区域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格局。
    1、加快城区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吸引聚集各种资源,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区道路、凤山公园、文庙恢复、民居保护、明清一条街保护利用规划。建设改造滨河路、南河路、解放路、环城北路、秦南路、环山路、西川新城区路网。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厂、城北集中供热、西川新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完成城区供水管网、电网改造。建设站前广场、凤山小游园,新建安居小区,实施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加强城区公益事业建设和城区环境卫生、交通、市场秩序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2、推进小城镇建设
    结合区域特色,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上,突出多样化和特色,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基地开发、非农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具有产业积聚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小城镇。“十一五”期,莲花、陇城、五营、郭加、云山、叶堡、魏店、安伏等乡镇率先完成小城镇改造建设。
    3、统筹协调区域发展
    根据地域、自然资源条件及传统产业优势将全县分为葫芦河川道区、清水河川道区、浅山干旱区和高山区,重点建设莲叶路、天路经济带。
    葫芦河川道区的兴国、西川、叶堡、郭加、安伏5乡镇,主要发展林果、蔬菜、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轻工业。清水河川道区的莲花、五营、陇城3乡镇,主要发展林果、蔬菜、养殖、建材、旅游服务产品加工业。浅山半干旱区的王尹、刘坪等乡镇,积极发展林果设施农业和草编加工业。高山区的王窑、千户、魏店、王铺、云山、中山、兴丰等乡,发展加工型苹果、草食畜牧业、中药材。
    (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交通道路、水利、生态建设为重点,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1、加快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争取打通天水北大门,通往平庆和宁夏的平(凉)—天(水)高速公路从秦安过境。逐步改建、铺筑靖天、泾甘公路(秦安至甘谷段)、秦远等骨架公路,全面实现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农二级路,全县形成通行能力较高的城乡公路网络。
    省道建设。靖远—天水公路城区段改建,新建葫芦河叶堡大桥,秦安—甘谷段争取改建铺油二级公路。县道建设。秦安—远门、寺咀—魏店、蔡河—中山、候辛—王窑、安伏—仁大、云山—土门、王窑—王铺改建铺油四级公路。乡道。革堡—王尹—康坡、喇嘛墩—双庙、王铺—大庄改建四级铺油公路。行政村公路。以连接通乡干道为主,实施行政村农二级公路改建和铺油。“十一五”期间计划改建铺油242条822.2公里。运输场站建设。建设秦安货运中心、秦安汽车西站、14个乡镇汽车站、32个村级汽车站。
    2、发展水利事业
    立足我县干旱缺水的实际,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把重大工程建设与流域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配合做好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在秦安的规划工作。争取建设小湾河水库,实施葫芦河清於清污处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供水工程40处;新建小型水利灌溉工程22处,建设兴国柴家山、妙化山、莲花上河村、叶堡千亩果园节水灌溉示范区;新建葫芦河、清水河、南小河堤防工程44.67km;对苏家峡水库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治理小流域33条,262.3km2,新修水平梯田6.5万亩。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抓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和天保工程建设。完成26.4万亩重点公益林的抚育管理。绿化县城东西两山。绿化治理葫芦河、清水河、南小河、西小河、显亲河沿线河道,建设葫芦河、南小河城区段风情线。“十一五”期间,完成造林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
    4、建设能源和通信设施
    加快改造城乡电网,争取建设75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莲花成品油管道分疏库,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利用太阳能,争取城区使用天然气;加快区域电信枢纽中心、公共服务网和政府“三网一库”建设,积极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
    (七)以人为本,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育供给,加快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拓宽办学渠道。抓好“十五”期续建项目,“十一五”期间改造167所中小学危房,消除危房面积6.3万m2;新改建校舍面积16.3万m2;完成12所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校舍4.6万m2;扩建7所高中(职校),新建校舍5.1万m2;新建五小、城北幼儿园、城南幼儿园。“十一五”末,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小学六年制保留率达到95%以上,城镇幼儿入园(班)率达到90%以上,逐步发展农村幼儿园,全县义务教育全部实现“两免一补”,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建成教育城域网,加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各级中学校校联网,实现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以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为基础,实现全县教育信息“校校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2、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引进、厂校联姻、厂所协作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重视和发展软科学,对全县重大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事项进行科学论证、研究,提高决策效益。
    3、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营造使用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科学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和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4、加强卫生事业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重组卫生资源,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健全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卫生执法监督等为主的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改扩建县级医院、妇幼保健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4所农村医院,每乡建成2-3所标准村卫生所。
    5、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安全、抗震防灾和自然灾害等预警防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重视气象、地震、人防、消防等事业发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八)重视社会保障和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纳入到保险范围内。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政策指导下建立补充保险,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在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加强对老龄人口、残疾人口的服务和权益保护,鼓励社会救助和民间慈善等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加大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渠道和严格管理、有效运营的新机制。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确定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发就业再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努力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
    3、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资本、技术和管理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积极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拓展消费信贷;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以城区和工业小区为重点,加大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加强河道环境特别是水源地的保护。进一步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收费制度,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应用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高产出、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
    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合理开发、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盘活城乡土地存量,严格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力度,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推进用水方式和用水制度的改革,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加快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镇建设。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低生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在建的5乡镇中心计生服务所,争取将其余12个乡镇计生服务所建成标准化服务所。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咨询服务,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力支持,不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1、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坚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主动听取政协的意见,吸纳各社会团体的建议,做好信访工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努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社区民主,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坚持企业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积极作用,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2、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全面实施依法治县方略,开展“五五”普法,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改进司法工作,加强基层法院、检察院、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权建设,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平安和谐秦安"建设。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活动的开展,提高全民精神文明水平。
    四、实现“十一五”目标的保证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党的领导是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为实施好“十一五”规划提供组织保证。各级党政组织要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深化对基本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发挥首创和苦干精神,把《纲要》落到实处。
    (二)加快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职责分工,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专家论证制度、技术咨询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制、听证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全面推进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实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把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与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多上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技改、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等项目,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引导和服务。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完善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改进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健全财政绩效评估机制。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措施,加强税收征收和监管。
    (三)依法行政,强化监督,优化发展环境
    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推行“五公开一承诺”和“七项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创造良好的办事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政务公开措施,严格公正、文明行政和执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坚决纠正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认真解决办事环节中出现的推诿扯皮、办事拖拉以及“吃、拿、卡、要”和“生、冷、硬、顶”等问题,不断增强公务人员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观念。
    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加大社会信用监督力度,推进诚信政府建设。
    进一步深化“发展抓项目”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强化公民的环境意识,增强“人人是秦安形象,事事是投资环境”观念,树立亲商、富商、安商的理念,增强招商引资的向心力。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树立科学招商的新理念,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实现土地、资产和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扩大对外开放,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吸引县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力度,弥补资金缺口,广泛推介秦安资源、优惠政策,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特别是多引进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项目。加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队伍,走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的新路子,降低招商成本,提高引资成效。把各级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集约发展的示范区。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通过多种形式搭建政府信用、银行信用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融资平台。
    (五)强化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
    规划提出了导向性、预期性、约束性的发展目标。导向性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将主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尽可能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一致。预期性目标是凝聚人民意愿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将主要通过综合财税、投资、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并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目标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县政府对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将主要通过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职能确保如期实现。
    (六)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
    建立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将对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督,适时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和有关建议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为了保障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形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当遇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不可预见因素,社会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县政府将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