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任重而道远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80年代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工业界认识到,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应用开发、技术服务。电子工业认识到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是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性产业。


    为了振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1983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会议提出要正确处理自己研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放在首位,要把发展中小型机、特别是微型机、单板机作为重点方向;要面向应用,大力加强计算机软件工作,迅速形成软件产业;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作为整个计算机事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速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


  1984年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新的“工业革命”表明,西方国家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这对我们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强调要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

  1984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要逐步装备我国的信息产业,并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改造传统工业服务。应当把电子工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 


   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4年发布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指出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要实现两个转移:第一,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移到为发展国民经济、为四化建设、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轨道上来;第二,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
  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在“七五”期间,重点抓了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即邮电通信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银行业务管理系统、电网监控系统、京沪铁路运营系统、天气预报系统、科技情报信息系统、民航旅客服务计算机系统、航天实时测控与数据处理系统、公安信息系统、财税系统、军事指挥系统,并建立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贴息贷款,支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些信息系统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技术和社会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1988年5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并承担起振兴电子产业的任务。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继续推动各行各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取得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90年代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

  我国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同年12月,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主席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立了推进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1995年党的14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伟大号召。国务院于1996年1月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组长,由20多个部委领导组成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


  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4月18—21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深圳召开了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邹家华同志作了题为“把握大局,大力协同,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主题报告,宣布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的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即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思路已经初步形成。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步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轨道上来。


  1998年以后,随着国务院机构的进一步改革,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负责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的工作。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担负起研究制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区、各行业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协助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努力推动电信体制改革,进行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电信重组和结构调整、国营企业改革。初步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多家电信运营公司,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格局。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和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99年12月,根据国务院领导关于恢复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批示,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担任组长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继续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

  21世纪信息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建议》深刻剖析了近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变。信息化从一场技术革命转化为一场产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建议》提出的任务,把信息化建设引向更高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战略赋予信息化更深远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


  200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朱基主持召开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了推进国家信息化必须遵循的方针:第一,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主导;第二,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第三,信息化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第四,既要培育竞争机制,又要加强统筹协调,努力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五,既要重视对外开放与合作,又要加强自主科研开发。


  方针中“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要求政府信息化建设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特别要针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讨论了振兴软件产业的问题。朱基总理指出,要适应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发挥我国智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软件产业,要抓好电子政务,推动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会议确定“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是,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发挥重要支持作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人员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与电子政务相关法规和标准逐步完善。从此,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掀起了电子政务的建设热潮。


  2003年7月,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国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会议强调,我国信息化建设既要加快步伐,又要从实际出发。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信息化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相结合;三是军事信息化与经济社会信息化相结合;四是保障信息安全和促进信息化发展相结合;五是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信息化的新路子。


  会议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协调,深入调研,科学决策。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把信息化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队伍。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把我国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