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
来源:中国·哈尔滨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现“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战略目标的重要机遇期。面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带动性,把信息化作为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科学的编制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指导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引导信息资源配置、科学决策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和安排政府性投资的重要依据,对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结构调整,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针,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发利用重点信息资源,建设了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和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多项基础性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向纵深拓展,信息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环境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得到高度重视,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与促进作用已充分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产业持续发展

  1、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我市凭借着作为全国通讯枢纽之一的优势和较为发达的通信网络基础,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宽带化、广覆盖、多业务、地空一体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其中,中国网通哈尔滨通信公司的总管道长度为2,019管程公里,中继光缆总长度为8,480皮长公里,用户光缆总长度为3,652皮长公里。哈尔滨市宽带城域网出口带宽为4个2.5G。铁通哈尔滨分公司城区用户光缆总长度为435皮长公里。在哈各通信企业的基础通信网络已覆盖哈尔滨市,并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优势渐显。“十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年均29.5%的速度发展(基数不含汽车电子制造业),形成了以计算机技术、敏感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化技术为优势的产业格局,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一些产品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智能型感应电度表和电子式电度表在技术和规模上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以机器人、焊接切割成套设备、金融机具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业居全国领先水平,以气压和红外线为代表的传感器制造业产品技术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当代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计算机部件、板卡的生产加工配套以及汽车电子产品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3、软件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市软件业发展速度较快,形成了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院校和哈尔滨软件园为依托的软件发展园区和以亿阳集团、八达集团、哈工大科软公司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为骨干的软件产业,其企业数量占全省软件企业的90%以上,增加值占全省的85%以上。

  4、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到2003年哈尔滨市百户固话拥有数为89.24线;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为30.3部;城市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为23.2台。2004年全市互联网用户数为123.7万户;万人互联网用户为1,275户。2004年中国网通哈尔滨市通信公司、中国移动哈尔滨分公司、中国联通哈尔滨分公司和中国铁通哈尔滨分公司电信业务营业收入总额合计为53.3亿元;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78.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268万户;长途、数据、互联网(ADSL、随E行)等各类用户数408.5万户。
  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家政服务、房产交易、婚姻中介等信息服务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重点应用领域信息化初见成效

  1、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建设完成了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统一平台,实现了省、市、区(县)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政务内网实现了与国办、省政府、全国副省级以上政府部门的专线联网和公文、涉密信息的网上传输。28个政府部门相继建立了办公业务局域网。以《中国·哈尔滨》为门户网站,由70多个市政府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网站组成的政府网站群,面向公众提供政府可公开信息服务和市长信箱、百姓谈以及相关行政业务申请和审批表格的网上下载、网上报税、并联审批等服务功能。

  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统一建设了公文传输、信息管理、督办管理、目标管理、议案管理和政务值班管理等6个政务应用系统,在工商、税务等各业务部门分别建设各自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全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等跨领域、跨部门的应用系统,工商、建委、市政、市长热线和政务呼叫中心等电话呼叫系统,提高了政府为民排忧解难的服务效率。

  2、电子商务应用逐步扩展

  面向社会和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和接入系统平台发展迅速。金融部门已完成金融CA认证系统建设,“银联卡”全面推行。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省邮政易通公司以及在哈的铁路、民航、交通部门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物流配送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商业领域及工业领域中部分企业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3、企业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

  “十五”期间,通过百户试点企业的示范引路,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实现了提档升级。全市应用设计和管理软件的企业比重已分别达到60%和35%;开展互联网应用和电子商务的企业比重已分别达到30%和5%;支柱产业链企业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的企业比重达到30%。

  4、各行业信息化全面发展

  农业信息化取得初步成效。建设完成了区、县(市)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193个乡镇的终端建设,实现了市、县、乡三级网络的互联互通,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示范工程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绿、特”农产品实现网上营销。

  教育信息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243所中小学已建成校园网,部分中小学实施了“绿网工程”,开通了“绿网教室”;在哈的重点高校,全部开通了校园网;建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

  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初步建成。初步建立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急诊、急救信息网络,形成由市、区县(市)和乡(镇)三级网络组成的疫情报告系统。

  “数字图书馆”初具规模。哈市“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具规模,开设了电子图书室,建设了哈尔滨图书馆网站,实现了互联网上查阅馆藏图书目录。

  社区信息化开始试点。试点社区居民通过网络可以查询就业、家政服务、医疗等相关信息,初步实现了社区服务信息化。

  “数字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以电子政务为核心,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目的的“数字开发区”,实现了网络化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环境。

  环境保护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建设了污染源数据管理、排污收费管理、污染源实时监测、烟尘黑度远距离监视监测、机动车辆尾气检测视频监控管理等系统,实现了与国家、省和县(市)环保系统的网络联接和信息交换。

  劳动保障信息化初见成效。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管理为主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实现了互联互通、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延伸到市区部分街道、社区。“哈尔滨劳动和社会保障网”、“哈尔滨人力资源网”为公众服务的功能不断完善。

  “金财”、“金税”工程全面投入运行;“金盾”工程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企业工商注册实现了网上年检;房地产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全市联网;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全面实施并正式开通;档案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基本建成,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全面推开;市属各区、县(市)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

  二、环境分析

  (一)面临的机遇和优势

  1、国际环境。近年来,国际信息产业复苏, 全球信息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各国在加快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力发展信息内容产业并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带动经济增长。目前在美国,信息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汽车制造业和造船业,成为第一产业,占整个GDP的份额达60%。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呈现出信息产品日益集成化、多功能化的新趋势,各类信息技术加快了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步伐,信息技术与其他各行业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技术,将是今后10年内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与工业化在进一步紧密结合,信息化正在超越传统的经济形态,推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

  2、国内环境。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已经由技术驱动转为需求驱动;重网络建设转为重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局部推进转为整体推进;政府主导转为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的新阶段,信息化工作已经由战术地位转为战略地位。最近10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大约是全国GDP增长速度的3倍。目前,全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用户总数已达到5.57亿户,列居世界前列。2003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88万亿元,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达到2742.7亿美元,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同时信息化工作环境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各省市的地方性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中。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社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数字城市”试点工程开始启动,“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3、我市经济基础。2004年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到16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按目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超过200亿美元。我市生产总值“十五”前四年的平均增速达到12.7%,高于“十五”计划11.8%的增长目标0.9个百分点。全年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1.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6亿元,增长25.2%,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增速。哈尔滨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创业环境日益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为信息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4、我市面临的机遇。国家实施“调整和改造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成功申办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对我市的信息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信息化是带动和提升我市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助推器,是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和高质量服务业转变的倍增器,因此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信息化的推进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为筹备“大冬会”的召开,场馆建设、安全防护、医疗服务等各方面建设必将使用最新信息技术,从而带动我市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5、人才优势。哈尔滨拥有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资源在全省相对集中,松北高教新园区初具规模,部分高校开设了信息技术专业和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创新源泉与人才支持。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使我市信息化的整体优势难以更好地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化总体水平,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省会城市信息化指标综合测评中处于中下游水平;二是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等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信息资源开发滞后、利用不够、效益不高,不适应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困难,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缓慢, 信息资源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公益性信息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基本信息需求。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薄弱,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应用、忽视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等现象依然存在;四是应用系统建设“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国家在税务、公安、工商等领域“纵向”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方面投入比较大,我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金财”、“金税”、“金盾”等“十二金”工程,形成了专业系统信息化较快发展的局面,对地区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各自为政,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跨领域、跨部门的系统建设相对较迟缓,信息资源部门垄断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使已建成的部门信息应用系统难以形成全市信息化建设合力;五是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格局没有形成。我市政府每年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达几千万元,但能够吸引的社会资金很少,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信息化建设。

  三、指导思想及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充分利用本世纪头二十年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和重要途径,围绕我市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中心任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利用和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跨领域、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全面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哈尔滨”建设步伐。

  (二)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信息化宗旨,真正体现信息化“为民便民”的特点,围绕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为民服务的关键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到现代信息社会在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文化、旅游、娱乐、消费等诸多领域带给人们的实惠和便利。

  2、统筹规划、统一标准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应用领域广,专业技术强的特点,涉及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规划。信息标准化建设是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问题。统一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共享。

  3、需求引导、基础先行

  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基础性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保证。信息化建设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搞好城市信息网络、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基础应用平台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信息化基础性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等保障环境。

  4、应用为主、资源共享

  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应用性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其创造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发展目标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结合我市实际,到2010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

  ——信息基础设施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一代功能更强、安全性更高、传输速度更快的计算机城域骨干网随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加快IPV6和3G网络技术的应用,宽带网出网流量达到70G;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主导型支柱产业之一。其中,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10年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8%;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阶段性成就。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上台阶”工程,应用设计和管理软件的企业比重分别达到90%和70%,开展互联网应用和电子商务的企业比重分别达到80%和30%,支柱产业链企业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的企业比重达到65%;
  ——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完善、安全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市)四级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市政府部门全部建成局域网。实现市政府各部门非密公文在政务网络上的无纸化传输。行政机关内部实现电子化办公,主要行政部门面向公众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化服务。“中国•哈尔滨”政府门户网站成为哈尔滨的“网上标志”;
  ——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电子商务运行服务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的网络支付、物流配送、企业诚信、法律法规等体系进一步健全。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市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其商务交易总额的30%以上;
  ——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其应用体系基本建成。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成为政府管理城市、预防灾害和规划决策的基本手段,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在全市各个领域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80%的社区基本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公众服务信息化和家庭服务信息化。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政务资源信息库初成体系,部分领域已经建立起联机数据库,形成支撑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的基础平台,主要应用系统功能更完善,应用范围更广泛;
  ——信息化发展环境大大改善,信息化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等基本形成;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重点建设任务

  为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点建设任务是: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信息产业、开发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共享、保障信息安全、推进5个领域和10个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宽带城域网的出口带宽,继续推进宽带传输网入区进楼到户,形成多种网络接入方式,满足不同网络用户对接入的需求。积极推进基于IPV6的第二代互联网和3G网络的建设,为建设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和为基于位置的服务(LBS)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打下基础。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改造工程。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发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现有基础优势和科研成果转化潜在优势,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改造工艺技术装备,增加产品品种,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数字化产品产业集群,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把哈尔滨市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数字化产品制造业产业基地和对外出口加工基地。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生产、数字化元器件产品生产、数字调制广播发射机、高性能计算机、数字化光纤驱动器、汽车电子和汽车计算平台、数字通讯传输设备及产品、智能机器人、铁路信号技术装备、电力设备、金融机具等方面的研发和生产。

  2、扶持软件业
  
  重点扶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应用、电子商务应用、数字内容、空间地理信息应用、通信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安全、企业设计制造与管理、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金融应用和系统安全等重点软件产品,发展壮大我市软件产业,使之成为我市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壮大信息服务业

  把发展信息服务业置于信息化的重要位置。逐步建成面向各行业和企业的市场信息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社会公众信息服务、为各类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服务和信息人才教育和培训服务四大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各通信企业的基础网络工程改造和扩容建设以及开发智能网增值服务业务。支持有线电视网络增值服务业务的拓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家政服务、房产交易、婚姻中介等信息服务业的社会信息化水平,实现网络化服务。

  4、发展信息资源产业

  随着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必将促进信息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产业前景和市场潜力巨大。信息资源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看,近几年全球信息资源产业年均增长率在25%以上。我市要紧紧抓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制定扶持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信息资源产业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数字化内容消费,扩大信息资源有效需求,大力发展文化、出版、影视等行业数字化的产品和提供网络化服务;大力促进信息内容服务商(ISP)建设信息内容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服务,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促进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科技咨询、商品信息、就业服务、房屋交易、婚姻中介等服务业建设相关数据库和提供数字内容服务;积极鼓励开发网上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即时通信等网络数字内容服务,促进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的繁荣,同时有效规范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促进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重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统筹有序地建设一批面向政府和公众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数据库体系。

  1、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按照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要求,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加强政务信息采集工作的管理,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和发布办法。形成从采集、存储加工至发布的完整的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和查询体系,建立数据更新机制,保持数据的实时性和权威性。实现各类信息的有序采集、存储、发布、交换、使用和共享。加快以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为完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信息资源,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

  (1)加快基础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重点完成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数据库、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和档案信息数据库等一批基础性数据库建设。同时根据有关业务系统的建设和需求情况,进一步扩充和完善各行各业专业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内容。

  (2)推进战略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重点完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城市规划、应急指挥管理等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的数据库。

  2、完善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在现有公益性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急需了解的社会公益性信息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市场信息、专利信息、环境保护、气象信息以及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人才、旅游、购物、交通、邮电服务等数据库。重点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3、促进商业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鼓励信息内容服务企业投资开发建设国内外各类商品信息数据库、专利信息数据库、物流信息数据库、行业调查信息数据库、市场咨询信息数据库等商业性信息数据库,建立规范商业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体系,促进商业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

  (四)建设重点跨领域应用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整合各业务部门和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完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程

  在工商、税务和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已经建成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信息交换内容和业务应用领域,充分发挥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提高政府部门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

  2、完善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完成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建设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于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应用领域,推进城市规划管理、土地地籍管理、市政管理、城市房产住宅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城市治安管理、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哈尔滨”的建设目标。

  3、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共享系统

  以公安户籍人口信息为基础,逐步整合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统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税务、教育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口基础信息平台,并在政府和相关部门间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对人口基础信息的需求。

  4、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发布系统

  从企业信用入手,充分利用我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全市企业信用数据,建立起联合征信平台,搞好信息征集、征信、评定、服务和管理,推进行政管理部门信用等级分类监管,促进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推进个人信用信息、政府信息和社会中介机构信用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和发展信用调查、信用认证、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挥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社会公众诚信教育,提高公民个人信用素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信用哈尔滨”。

  5、建设宏观经济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整合计划、物价、财政、金融、统计等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宏观经济信息共享平台,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信息服务和科学统计分析的技术辅助支持。

  6、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形成全国较大规模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利用互联网、卫星等通道传送到基层服务网点。基本建成覆盖城市大部分社区和农村乡镇、村的基层工作网络。按国家要求建设好我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镜像站点,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五)初步建立起全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可信架构理论,实施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到2010年,我市初步建立全市统一高效的、能够协调运转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起信息安全保障和防护体系,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网管人员,依托专家智力支持和服务商技术支持,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信息安全保障,初步做到信息安全策略科学化;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化;安全防护功能集约化。初步实现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综合效能,形成立体屏障。实施“113”工程,即:构建一个体系;实施一个方案;建设三条防护线。

  构建一个体系:构建我市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市信息办会同市委办公厅党委系统信息办、市委机要局、市政府新闻办、市国家保密局、公安局、安全局、广电局、文化局等具有信息安全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建立组织领导体系;按照职能和分工,制定责任制度,形成包括区、县(市)和党政机关各部门的责任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实施一个方案:制定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依据网络和系统的特点、功能、作用、对象、结构以及保护等级的需求,按照可信网络架构的理念和方法,编制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制定信息安全防护措施,逐步建设、逐步完善、逐步到位、逐步提高,做到设备合理配置、功能合理发挥、实现综合效能,通过多层防范、多级防护,确保网络运行、核心系统和重要环节的安全。

  建设三条防护线:一是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按照信息安全的标准和程序,应用检测技术和手段,对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估,提出网络和系统的脆弱性以及易发生事故或易遭受攻击的部位,采取相应手段,制定相应防护措施。二是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按照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在建设、运行、维护、使用以及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确定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防范等级,并根据等级保护的标准、要求和程序实施科学管理和分级防护。三是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针对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灾害,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重点是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秩序、涉及社会安定团结,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市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制定灾难恢复方案及措施。

  (六)加快5个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

  1、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完成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建设目标
  按照《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指南》的建设目标,实现纵向与国家、省、市、县(市)四级联通,横向与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纪检委、市检察院、市法院和政府各业务部门互联互通的纵横贯通、宽带高速、安全运行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目标。推进政府各部门局域网建设。

  ——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政务信息的“一站式入口”。
  按照“需求导向、服务优先,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内容清晰、页面简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政府门户网站定位于“资源整合与公众服务的载体、政务公开与公众监督的窗口、双向沟通与公共参与的渠道”,继续加强和完善政务信息发布、查询、行政审批事项表格下载、市长信箱、网上实时对话等功能,突出实用性和互动性,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链接政府有关部门业务网站的功能,逐步实现“门户网站受理、政务网上审批”的“一网式”网上行政审批的功能,实现从信息发布、信息互动阶段向网上审批阶段的过渡。

  ——加快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一是推广统一的政务办公软件,完成政府部门公文传输、信息管理、督办管理、目标管理、议案管理和政务值班六大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市政府各部门内部和各部门之间非密公文的无纸化传输。二是加快重点业务部门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建设全国统一联网到县(市)级政府机关的信访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金水”等业务系统建设。三是推进网上行政审批。继续完善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网站建设,开发网上行政审批软件,完善网上审批功能,建立市、区县(市)两级网上审批平台,建设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大厅,逐步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办理和网上审批。四是完善政务呼叫中心的建设。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信息与实际工作协调统一的政务便民电话服务热线平台,及时受理市民的电话咨询、投诉、申请、建议,落实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提高政务便民服务热线的综合效益,提高政务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2、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按照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营造环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发展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物流配送系统、网络支付体系,搞好统筹规划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建设,探索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在总结电子商务试点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企业诚信和电子商务认证体系、推动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现代物流业、拓展网上资金结算业务、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上网”和发展信息化应用服务商(ASP),推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农业、商贸业、对外贸易、旅游业、服务业和会展经济等七个重点领域及政府与企业间的发展,逐步建设和完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一体”的电子商务发展体系。

  3、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

  (1)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围绕结构调整,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重点企业的信息化“龙头示范效应”,大力普及和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加快普及和推广二维、三维设计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大力引导和推动企业应用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软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企业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强化和完善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完善;推广应用产业链“信息桥”等技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上台阶”,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2)大力实施企业“网上展示”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网站自助生成系统”平台作用,大力实施“企业网上展示工程”,通过引导企业上网,提高企业网络化应用意识,转变传统营销理念。引导企业建立网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努力开展网上采购、订单、销售、结算等业务,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普及推广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电子商务及营销工作水平“上台阶”。

  4、加快社区信息化

  建设完成与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相适应的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开发以管理和服务为两大主线的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社区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家政服务等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互动、共享、协同、高效的社区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将我市重点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5、带动区域信息化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哈尔滨都市圈建设的精神,加快经济开发区、松北新区、呼兰区和双城市、阿城市、五常市、尚志市、宾县等五强县(市)的区域信息化建设,结合区、县(市)域特点,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系统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格局,带动其他县(市)信息化建设,促进全市信息化发展。

  (七)推进10个重点行业信息化

  1、农业信息化

  加快农业信息网建设,实现乡镇服务平台开通率100%,龙头企业、专业村屯、种养大户、中介组织上网率100%的建设目标。深度开发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建设“数字化农业工程”,重点完成数字化农业资源数据库、数字化农业决策咨询系统、数字化农业监测预测系统、农村卫星远程教育服务系统等建设任务,建立“数字农业”示范区,推广和应用数字化农业生产模式。支持农业经济信息网项目建设,建设农业经济信息网络中心和网络终端,通过联通哈尔滨市全部行政村的农业经济信息网,进行经营服务。

  2、教育信息化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和校园网建设,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30%。继续推进“绿网工程”建设。建成基本满足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需要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全市范围内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

  3、文化系统信息化

  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建设城区连接到社区,农村连接到乡的网络,开发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重点推进哈尔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

  4、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

  建立覆盖全市卫生系统的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市区、县(市)和乡(镇)三级网络连接,重点建设四个应用系统,一是完善医疗卫生电子政务系统。全面推进医疗卫生电子政务建设和无纸化传输办公;二是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完成指挥调度、突发事件应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急诊急救等子系统;三是建设信息采集系统;四是建立医疗救治系统,重点建设临床医疗、社区医疗、祖国医学等子系统。进一步推进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以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为指导,改造和规范医院管理流程,降低医疗成本,增强管理效率。全面整合卫生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由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等诸多相关数据库群众组成的中心数据库,以支持四大系统运行,并在中心数据库支持下建立三个服务于政府和社会的专业数据库。即卫生资源数据库、卫生服务数据库、卫生监督、监测数据库。

  5、环境保护信息化

  建立全市环境保护信息网络中心、数据服务中心、运行维护中心和信息综合决策支持中心,建设和完善市、县(市)、乡(镇)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环境保护信息标准和规范,开发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和决策支持软件,建设和完善环境常规监测信息网络系统、环境污染源在线实时监测网络系统、环境监理执法网络系统、环境保护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等重点环境保护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与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及相关行业信息系统的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市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数字环保”工程,通过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水流域污染源、城市噪声源、城市烟尘污染源等重点环境保护监测内容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6、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

  开发建设城市地理信息平台,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城市卫星定位(GPS)差分网络服务系统和空间基础数据网络共享系统建设,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城市建设审批等方面实现数字化管理。

  7、城市房产住宅管理信息化

  建设完成“数字房产”二、三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完成城市房产住宅数据仓库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制订全市统一的房产住宅信息共享标准,完善信息安全体系,实现全市城市房产住宅管理信息和城市房产住宅市场交易信息系统的“五个一体化”,建设完成全市房产住宅市场发布、披露和服务平台,逐步建设和完善全市房地产预警预报体系和相关信息发布工作机制。建设“数字房产”工程,实现城市房产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全方位面向社会提供规范透明、优质高效的房产管理和房产市场信息服务。

  8、公安系统信息化

  建设和完善哈尔滨市公安综合业务通信网,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体系,加快公安信息中心建设,开通网络基本服务。建设《公安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和完善77个公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公安系统主要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哈尔滨市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加强对现有数据整合,实现信息的综合利用与共享。建设机关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和完善功能完备的公安系统各部门规范化网站。建设和完善公安指挥中心系统。建设与全国公安系统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各项公安业务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为基础,以提高办公效率和执法能力、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的“金盾工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哈尔滨市公安信息化基本体系。

  9、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继续加快“金保”工程建设,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业务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五险合一”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和劳动力就业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为重点,初步建立起与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相衔接的、统一、高效、简便、实用、安全、覆盖全市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实现本地业务和服务的规范化、异地业务和服务的现代化、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的科学化。

  10、档案管理信息化

  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文档资料和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分行业、分重点、分步骤地整合、改造、更新和建设各类档案数据库,重点完成“数字档案”建设和逐步实现面向公众的档案信息网上查询建设工作。加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全面实现党、政机关档案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体制,创新机制

  1、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强哈尔滨市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哈尔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强化哈尔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落实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工作责任制和工作机构及人员,坚持统筹规划,分工负责,逐层落实的原则,形成信息化建设的合力。

  2、完善体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各部门和区、县(市)信息化工作体系,重点解决信息化建设中条块分割、政出多门、重复建设、资源垄断等弊端。二是完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在规划指导下通过专家论证,集中建设资金,合理配置信息化资源。三是建立适应我市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建设指标统计工作体制。四是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专家组在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专家咨询论证体制。

  3、创新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建立起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二)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社会投资建设

  1、设立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的、稳定的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按照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定比例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益性、基础性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增加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扶持重点保护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全市信息化发展。

  2、推进信息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适应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按照“多元投资、有偿服务、市场化经营”的市场规律运作,推进信息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建设信息化项目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性拨款及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扶持和银行的优惠低息贷款,利用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积极吸引国内外IT企业共同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信息化项目。

  (三)加强政策法律规章和标准体系建设

  1、制定优惠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研究制定与我市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产业政策、科技研发政策、提高信息化人才工资水平和工作待遇政策、税收扶持政策以及其他相关各类促进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体系。

  2、完善地方政府信息化法制建设。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重点抓好地方信息化立法工作,坚持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重点研究制定出台地方性信息化工作行政规章以及相关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制度等,初步建立起信息化工作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3、加强信息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加快建立有关信息资源标准化工作统一协调机制,强化已有标准的宣传贯彻。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 加快研究制定信息内容标准、信息服务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

  4、加强信息市场监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对信息产品和信息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定信息化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和执法程序,加强信息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信息化法制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国家和本市信息化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工作力度,保障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研究制定地方性信息安全规则

  在国家信息安全法规相对滞后以及缺少上位法支持的情况下,研究制定地方需要的地方性信息安全管理规则及办法,用以规范行为,确保我市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

  2、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健全信息安全责任制,明确职责和分工,建立有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参加的责任制和协调的工作机制。

  3、加强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制定

  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标准和措施,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引导信息安全市场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鼓励信息安全技术国产化,扶持地方信息安全企业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1、加快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积极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重点,列入所有教育领域中,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培养出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大力抓好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关心信息化人才、鼓励和支持信息化专业人才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3、建立面向多层次需求的培训体系。以实用、有特色为宗旨,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适应多种需求层次的职业培训机构,以培养大量企业急需的信息化实用性人才。要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市民、农民的信息化普及教育,制定基层培训计划,引进多种培训形式,逐年扩大培训面,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