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重庆"以科学理论武装人"
来源:重庆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

    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但如果现实生活枝繁叶茂,理论之树也应该是一棵常青树。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同步加快的事实,正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生动图景。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正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威力。盘点五年来我市理论武装工作的若干亮点,我们深深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刻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撑,而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一刻离不开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滋养和推动。与中央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相比,与全党理论武装工作提出的高要求相比,重庆理论武装工作尚存在较大差距,但重庆既是科学理论的受益者,重庆的实践又为党的创新理论贡献了水分和养料却是不争的事实。

    理论学习亮点在“硬”

    对地方而言,理论学习如何走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恶性循环,迈向“说起来重要,忙起来紧要,干起来需要”的良性轨道是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就是要使理论学习的“软任务”真正“硬起来”。中央为地方党委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内,中央政治局进行了44次集体学习,89位专家学者相继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就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历史、国际问题、社会、军事、党建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讲解。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相呼应的是,全国范围内掀起的理论学习新高潮。我市党委中心组学习在如何“硬起来”上做了一些探索。按照中央要求,结合重庆实际,紧密结合中央关于重庆发展的战略定位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我市初步形成了“一把手率先,市领导带头,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主动参与”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制。

    一是在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上体现“硬”的要求。以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需要的种种理论和知识储备,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盖的内容为基本取向,把中心组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习的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在强调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强化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等的学习,不断提高中心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理论学习专题主要围绕中央工作部署,围绕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围绕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来确定,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委中心组先后设置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贯彻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推动我市环保事业发展”、“科学发展,统筹城乡”等近10多个专题,既拓宽了中心组成员的视野,促进了对市情、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理性认识,又起到了“以思想解放引领实践发展,把理论武装成果转化为发展思路”的作用。

    二是在党委中心组学习方式上上体现 “硬”的要求。坚持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与中心发言相结合,激发理论学习的兴趣。在自学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围绕工作思考。这种将个人深入研读融入集体集中研讨的方式,进一步活跃了学习气氛,使中心组成员在相互启发中升华认识,在思想交流中加深理解。“三峡大讲坛·理论前沿系列讲座”就是我市 “借助外脑”,为党委中心组设立的系列专题讲座。我市先后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国防大学等多家中央部委和大专院校、研究院所,邀请了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为中心组成员授课,效果良好。同时,把“学理论、搞调研、出成果”相结合,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根本标准。

    三是在党委中心组学习成果上体现“硬”的要求。从2006年起,每年有一本题为《科学发展观与重庆现代化建设》的图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是市委中心组成员和全市党委中心组成员“学理论、搞调研、写文章”取得的优秀成果的汇编。而每月出刊的市委理论刊物《思考与运用》更是以“思考实际工作,运用理论成果”为己任,成为展示全市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成果的重要舞台。五年来,我市党委中心组学习取得丰硕理论成果。仅就市委中心组而言,2003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中共重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录;2004年—2007年,市委中心组和中心组成员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报刊发表了题为《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经济协调发展》、《明确认识和处理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几个关系》、《走符合重庆实际的城镇化道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途径》、《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 促进重庆更好更快发展》、《汲取历史经验 推进伟大事业——— 学习《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的体会》、《发挥直辖优势 实现科学发展》等重要理论文章。

    理论研究亮点在“用”2006年6月8日是一个可以载入我市哲学社

    会科学事业发展史册的日子。这天,渝委办发出[2006]22号文件,以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了《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纲要》。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一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五年规划,也是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第一次进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序列。《纲要》规划了未来五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六大重点工程。比起基础理论的研究,应用研究和为决策咨询研究在《纲要》中占有更大更多更重的分量。邓小平同志讲,什么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就是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着眼于重庆的“用”,是我市理论研究的最大特色。

    一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中体现“用”。我市重点打造重庆市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等四大市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基地,最近又成立了“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目的就在于整合全市理论研究资源,形成集团作战,培养杰出人才,推出精品力作,形成重庆影响力。近年来,重庆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中央报刊刊发理论文章的数量,在全国地方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一直名列前茅。《重庆日报》10月8日刊发重庆市理论调研中心发布的《十六大以来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十大成果》就是我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杰出代表。这些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市理论工作者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用”的特点。

    二是在重大现实问题应用对策研究中体现“用”。近年来,我市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重庆市情研究系列”和社会科学年度规划课题为载体,形成了一批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去年8月开始的“发挥直辖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系列研讨就是典型例子。市委、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市内外力量,围绕主题,开展了历时9个多月的专题研讨,有本市20多家市级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200多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还有中财办、国研室、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家中央部委和大学研究机构的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加盟研讨和指导。这一聚精英之智、举各界之力取得的重要成果为中央和市委的重大决策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是在基础学科、优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中体现“用”。我市按照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步推进的精神,加强具有重庆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集群。比如重庆文化基本问题研究,通过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的研究,重点搞清楚重庆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比如重庆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重点研究重庆通史、移民历史、湖广填四川历史、重庆对外开放历史等。又比如重庆抗战史系列问题的研究,重点研究重庆大轰炸、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

    理论宣传亮点在“新”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群众掌握理论,真正使理论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这是理论宣传的职责和使命。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沿袭单纯“灌输”模式,影响了科学理论应有的感染力和战斗力,理论宣传应有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被大打折扣。重庆立足于目前理论宣传工作的现状,寻求理论宣传不断突破薄弱环节的新途径。

    一是探索理论宣传大众化通俗化的新路子。去年4月,刘云山在重庆调研时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始终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地贯彻“三贴近”原则,更加自觉地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使我们的工作真正为基层所需要、为群众所欢迎。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事实上,多年来,包括理论宣传在内的宣传思想工作“小众化”和“高高在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极大地削弱了科学理论应有的感染力和战斗力。中宣部从2003年开始,每年推出一本通俗理论读物,对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用鲜活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回答,就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探索。重庆在2003年尝试性地推出了一本《富民兴渝100题》的小册子,尤其是从2006年起推出“理论龙门阵”丛书,每年出一本更加通俗的“重庆版”理论读物。2006年版理论龙门阵《构建和谐重庆》一经推出,即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同年,还推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通俗读本》。目前,2007年版理论龙门阵《探索城乡统筹新路》正在编写过程之中,将于年底以前出版。丛书以“龙门阵”这一巴渝大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摆理论热点,话理论难点,析理论重点,是重庆理论宣传寻求“通俗化、大众化”的重要尝试。重庆要争取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力争成为全国理论宣传工作中的一个亮点。

    二是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科学理论的新路子。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上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的领导干部,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讲,都应该及早地学会使用并主动推进这一工具的使用,并以此改变理论宣传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模式。在网络宣传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方面,重庆一度走在全国前列,发表了理论文章《建设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这篇文章被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重新全文发表,将其提出的观点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几年来,在理论创新的同时,网上旋律性宣传的实践活动也层出不穷。无论是2003年由“中国当红网”牵头开展的“三个代表心灵对话”网上交流;还是2004年由华龙网等8家网站共同举办 “执政能力大家谈”网上交流活动以及2006年由新华网主办的“重庆人文精神三人谈”及“2007理论热点网友面对面”活动,均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市还在2007年全国理论工作座谈会上作了 《在与网友的平等交流中增强理论导向能力的做法与思考》的经验交流。在与网友平等交流中增强理论导向能力的探索使我们尝到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理论宣传的甜头,但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确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重庆在这方面就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总结理论宣传选好“货”、搭好“桥”、配好“车”的新经验。就是要“敢于面对”理论热点,选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正确面对”理论热点,对理论热点的阐述既全面准确又通俗易懂;“善于面对”理论热点,既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又在编排形式上有所创新。渝中区等区县在“建桥”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除利用专题讲座,学习讨论等传统的宣传载体外,还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对书中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广泛宣传。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拉近了理论与干部群众的距离。这辆“车”包括良好的理论宣传工作机制和高素质的理论宣传队伍。重庆各区县和部门以干部群众为对象,层层引领,上下协调,听讲互动,使大家都成为理论宣传的实施者,也成为理论宣传的受益者。多次组织宣讲团、辅导队等形式,深入各系统、街道、企业、社区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很好地发挥了宣传理论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执笔:苟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