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成功的五点共性
来源:每周电脑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作者简介

    1979~1986年先后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理学博士。1991~1995年任原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中心处长、副研究员,从事资源经济研究,政策法规等研究。1996~1998年担任原地质矿产部信息服务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从事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研究与实施。1999年至今担任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政务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研究。  


    在系统级与应用级层面,十多年来的电子政务建设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也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有的人一次次地开发OA软件却始终没有迎来应用,同时有的人却拥有引以自豪的成功。这些成功看似机缘巧合,其实却隐含着必然,他们是从业人员无尽付出的结果,是经久尝试终成正果,成功的缘由固然很多,但成功却拥有五个方面的共性。

    行政(管理)目标简明
    从管理需求的角度出发,系统为什么一定要建,建起来是为了解决哪一类问题,并且一定能解决哪一类问题?管理层面对这些问题的考虑要十分仔细,决策层要对此做出简明的决策。凡是追求多目标,追求未来目标和不确定目标的,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有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目标是系统成功的重要保障。

    需求为导向 应用为主线 数据为中心
    而需求不明确的系统成功的可能性太小,成功的系统很多是以数据为中心,围绕数据进行应用开发,并保持数据的相对集中,应用相对分散。比如国家有关部委专业(行业)类系统要做到部、省的两级集中,专业性很强的垂直管理部门要实现中央一级的集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四级中心或者五级中心的分散系统能够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获得完整意义上的成功。

    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小型系统建立的都是惟一的数据中心,但是我们却提倡数据中心在应用与操作方面进行分散,提倡数据采集的结果向上集中,数据采集的实际应用与数据分析应用向下分发,这才能使得数据成为系统建设的灵魂。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系统是围绕某一个简单应用而不断进行深化和拓展获得成功的,在这一成功之后,还可以从单一应用中引出新的需求,使得这些成功获得持久动力。

    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结合
    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的紧密结合、实现业务主流程的信息化,是一些以数据为主要工作载体的部门或行业电子政务建设成功的关键,只有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的整合才能使工作中离不开信息化手段,使信息化完全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但是目前许多部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系统建设与行政行为一致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长期从事IT领域工作的同仁或许多多少少有此感想,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技术的实现已经不是主要问题。系统建设与实施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与目前的行政体制相兼容,如果现行管理流程与信息化流程可以整合,系统就可能成功,也就实现了“业务主流程的信息化”;如果不能与现行管理体制相吻合,成功的希望就很渺小。当然有些部门能够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对行政流程进行整合以确保系统实现,但是这种调整在当前情况下,对于大多数部门还不可能做到。因此系统建设要量力而行,视情况而定,如不能推动行政管理流程的整合,硬碰硬必定要付出代价。笔者建议先从协助管理开始,逐步约束管理行为直至最终引发管理行为的调整。

    拥有强力动因
    成功的系统都有一个强力动因,这个动因可能源自实现政策目标、行政目标或社会目标的需要,也可能是因为面临着某种困境、压力、强力,或者是其他动因附带效应(如政绩工程)等等,有了这种动因,系统目标的定位自然非常明确,人财物得以保障,突破体制障碍和调整管理行为都成为可能,因而更加容易成功。所谓的“一把手工程”在某种程度上与此有关,没有动因的一把手工程仅仅是一个口号。

    当然成功的经验还有很多,如“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分步实施、应用先行”,标准“先行”,“行政体制的相对稳定、人员的相对稳定”,“数据更新与维护机制健全”,“数据维护的体内循环”等等,但是无论总结出多少正确的经验,具体反应到某一个现实的系统上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以上仅仅是表述个人的一点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观点
    电子政务建设在经过了启蒙阶段、探索实践阶段后,目前已经进入应用推广阶段,而未来几年将逐步走向理性发展阶段。

    早期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一些误区,但是却创造了信息化的氛围并培养了很多骨干人才,尽管近期电子政务建设在投入与产出方面比例有待调整,但已经开始收获成果。

    尽管电子政务建设成功的模式很多,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以需求为引导、目标定位清晰、边界区隔分明、数据相对集中、动因强劲、行政行为适应这些因素,仍然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电子政务早期的摸索与失败是必然的,除非机缘巧合,否则不应该追求电子政务的跨越式发展。时下的社会发展已经为有效与理性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可能的环境,尽管失败总是难免,但更多的应该是成功。

“  金”字工程也要讲求生命周期,对他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要伴随不同的周期的到来而进行调整,而且“金”字工程也要考虑从“纵向”到“横向”的变化,重视进区、县、乡的工程。我们要考虑这些工程和社会、行业和领域的关系。

    我们要认识到信息化目前还没有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政府真正实现为社会、企业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才有价值。

    电子政务发展进入第四期
    80年代未90年代初,以文字处理与简单数据管理为主要对象,开始出现一些相对“可视”的、基于 Novell网络的OA(办公自动化)雏型, 一些在Foxpro上开发的公文流转程序也开始出现,但是这一阶段只能算做电子政务建设的启蒙期,充满了幻想与猜疑,而且由于投入有限,人们对于这些程序究竟能够做什么、实现什么还没有把握,研究性质大于应用性质。

    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基于网络的OA系统经历了一个大发展。前期的Notes倡导的工作流、文档数据库等概念成为OA的主流设计思想;后期 Windows NT网络的普及以及SQL + ASP的技术实现方法、Java的初始应用探索,使OA系统的发展进入高潮。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投入开始加大,有些行业、地区、部门投入资金相当可观,但是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实在太少,基本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甚至根本没有产出的阶段。但是这一时期最大的收获是:信息化对于人才的培养与信息化氛围的培育,长期坚持下来的人员已经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大多数人员进入相关决策层,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与技术保障,同时曾经的失败所带来的反思也迫使他们对今后的建设进行了重新调整;另一方面,部分数据流程与管理流程相协调的行业、部门取得了成功,这为后期其他行业的信息建设带来了希望,也为后期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的重新定位明确了方向。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探索阶段。

    1998年机构改革为标志,电子政务建设开始逐步走向正轨,但开始的一两年经历了一个低效率的建设高潮,在2000年前后,基于对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重新反思,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与IT大环境的变化,电子政务建设首次实现了相对理性化的重新定位,开始向“追求实效”转变。在国家层面、行业或区域层面都拥有了明确的定位,这是系统成功的首要条件,先规划后实施的系统建设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OA的概念已经逐步演变为电子政务。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各领域发展非常不均衡,从全国的角度统盘考虑,电子政务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不能就信息化而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应该以实现国家政治、经济主体目标为主要任务:首先考虑信息化如何提高国民素质以及生活质量,提倡实施 “平民化”的信息化策略;其次考虑如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如何提高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如何创造实际增加值;最后考虑信息化是否能够规范政府行为、提高企业和民众的办事效率、降低政府及全社会的管理行为成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发展表现为一个随时间序列演变的过程,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逐步进入一个理性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