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门面应该是怎样的门面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8月27日报道,有调查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我国336个城市中,已有303个城市建立了政府网站,约占90.2%;已建网站的平均电子政务实现率为42.7%;信息服务仍是网站主体,双向互动和网上事务处理整体薄弱。

  政府网站并没有真正成为政务公开的载体,相反成了一些政府部门的“门面”、“形象工程”。为什么愿意把政府网站当作自己的门面,而不是把网站当作政务公开、服务公众的载体,当作提高政府能力,转变行政管理方式的平台呢?为什么会出现政府网站“长睡不醒”、为什么在相当多的地方,政府网站只不过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顶多起到公布信息和宣传的作用,而没有起到通过网络行使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作用?换句话说,为什么电子是电子,政务是政务?难道官员不知道电子政务的重要价值吗?当然不是,笔者以为,电子政务的价值,官员一定知道的比一般公众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源于长期以来政绩意识的干扰,仅仅把网站的建立当作了政绩,而没有把网站当作服务公众的平台,出发点的错位导致了政府网站功能的丧失。电子政务应考虑如何使最可能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享受到电子政务的服务。
  
  政府的门面应该是什么样的?公众希望看到政府什么样的门面?政府当然需要门面,但是不能把一些不能服务公众,给公众带来便利的东西当作门面。就政府网站来说,政府只有通过电子政务提高公共决策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促进政府能力的综合提升,最终赢得公众的支持和拥护、信任,才能赢得政府的门面。公众的支持和信任,政府网站和公众的互动,才是政府最好的门面。政府的门面离不开公众的“配合”——信任和支持,只有得到公众认可的门面,才应该是政府真正的门面。

  笔者相信,通过电子政务,促使政府决策过程建立在信息网络的平台上,让公共政策的制定得以经过政府和社会的充分博弈,使公共政策制定日益科学化和合理化,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大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步提高,政府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得以提高,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政府由“黑箱操作”向“透明行政”转变的情况下,政府就获得了自己的门面,并且这种门面是真正的门面,可以得到公众拥护和认可的门面。

  但是,在把网站当作门面,仅仅把建立网站当成政绩的状况下,是难以企望政府网站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的。事实上,在现实中,还有不少类似的事情发生,不论什么工程的上马,或者是开发区的建设,很多时候,不少官员不是站在能给公众带来多少福利的立场上,而是站在能不能给自己带来立竿见影的正极上来考虑问题的,由此更导致了不少不能给公众带来任何福利,甚至让公众为之付出代价的事情,这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透过网站当作门面的现实,笔者以为,有关官员的政绩思维该改变了,仅仅为了自己的政绩进行的所谓的“建设”,迟早会被公众抛弃,到时候,官员丢掉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官帽。不论是电子政务还是其他,都不能脱离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政府的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的职能这个宗旨。在这个信息社会和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有理由期待政府的门面是可以给公众带来更多的服务和方便的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