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军: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探索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4-14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全市总计1个市辖区(桃城区),2个县级市,8个县。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10.8万人。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96.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3.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3亿元。


    衡水市在电子政务,尤其是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积极开发和整合多种社会资源是衡水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经验之一。这些经验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衡水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李俊渠指出“衡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信息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冀纯堂市长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工强市的战略需要,是落实开放兴市、特色立市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整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发展资源的需要,是建设高效、廉洁、透明、为民政府的需要。”


    衡水市市县区政府和部分市直部门已经建立了互联网网站,如衡水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衡水互联网、衡水农网等。其中衡水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内容丰富、信息更新迅速、后台管理安全高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大部分市直部门已经建立局域网,并宽带接入互联网,但是相当一部分单位的计算机仅限于文字处理、邮件传输等初级应用,各部门之间的互通互联和数据共享存在着“数字鸿沟”。在基层,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更低。


    据调查,38个主要部门计算机总数为2144台,奔腾Ⅲ以上机型1578台 ,占总数的73.6%。其中市直部门计算机1153台,奔腾Ⅲ以上机型813台,占其总数的70.5%;中、省直部门计算机991台,奔腾Ⅲ以上机型765台,占其总数的77.2%。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衡水市主要职能部门的计算机有将近一半集中在少数中、省直部门,且配置较高,市直部门的计算机配置虽不如中、省直部门,但奔腾Ⅲ以上机型也达到了70.5%。


    38个主要职能部门共有网络设备225台套,其中市直部门88台套,占39.1%;共有服务器101台套,其中市直部门36台套,占35.6%;建立内部局域网部门的25家,占总数的65.7%;有内部专网的14家,占总数的36.8%;宽带接入互联网的有24家,拨号入网的有7 家,没有入网的有7家,入网率达到81.6%,宽带入网率达到63.1%。


    计算机应用处于初级阶段的13家,有成型应用系统的25家,分别占总数的34.2%和65.8%。由此可见,大部分部门已广泛应用计算机,并建立了自己的应用系统,为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在38个主要职能部门中,有较完整信息化发展规划的13家,有简单发展目标计划的25家。从各单位的具体规划目标来看,各单位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建设,绝大多数部门并不是追赶潮流,而是真正看到了信息化是发展方向,切身地体会到信息化对工作的巨大帮助。


    为了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2003年,衡水市重新组建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下设综合办公室、规划与科技科、经济运营科、信息化推进科和网站数据科,负责全市信息化指导和协调工作。将原来分散于市直部门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管理机构整合为统一的管理部门,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主任。


    衡水市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衡水市政府坚持以信息化为支撑,把信息化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同步推进,建设“一线式”、“一网式”和“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全市40个执法和有审批权限的部门在中心设立窗口、集中办公,实行“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衡水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衡水市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平台”、“衡水市环境保护局公众信息网”等网站已经开通运行。衡水市信息化规划联席工作组已经编制了《衡水市信息化规划(2003-2020)》。此外,衡水市政府还在进一步加强衡水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是衡水市人民政府为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服务型政府而设立的派出机构,总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主要职能包括行政审批、行政收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投诉处理、网络控制等,是集管理与服务、审批与收费、协调与联动、投诉与监督、信息与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纳入中心的市级行政审批服务项目550多项,其中收费项目180多项。市直40余个部门和桃城区部分职能部门计150余名工作人员进驻中心集中联合办公。


    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由4个内部科室、两个窗口服务大厅和4个分中心组成。中心大楼一层,设有便民服务大厅、项目审批大厅、咨询台、收费结算中心和桃城区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设有服务柜台、商务中心、效能监督投诉中心、桃城区政务服务区等。项目审批大厅提供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服务。中心大楼二层是中心管理区,设有综合办公室、业务科、督查科、投诉中心、为民服务联动电话中心、新闻发布中心等。衡水市信息化办公室和衡水市信息中心位于中心大楼二层信息网络办公区,其网络控制中心、数据中心和网站平台为中心正常运转提供信息支撑。中心设立公安办证、交警车管、房产交易和交通运管四个分中心,均在原办公地点办公。


    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审批服务流程,实现市县两级的互联互动。采用“一个电话、一个网站、一个办公地点”相结合的方式,应用了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智能语音呼叫技术,基于统一的政务宽带网络平台,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手段在现代政务服务中的作用。
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以利民、便民、高效、热情为工作理念,坚持“群众至上、服务第一、公开透明、限时办结”的宗旨和原则,为广大投资者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便民服务大厅是政务服务中心的主体大厅,位于政务服务中心一楼中央,主要提供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日常性的各种办事、办证、审批等服务事项。内设服务柜台、商务中心、效能监督投诉中心等,共入驻市直部门27个,办事窗口28个,提供多项便民服务。桃城区政务服务中心也在大厅内办公。大厅实行受理项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报材料公开、承诺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政策依据公开的“六公开”制度。进入大厅的项目,符合条件,可即时即办的,当场办理;符合条件,需要审批时间的,在承诺时间内办结;不符合条件或不符合规定的,说明退件理由;审批权限在上级部门的,在承诺时间内审核上报。大厅内装有大屏幕,显示所有进入项目的受理、在办、待办、办结等事项情况。来大厅办事的群众有权对大厅内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项目审批大厅是隶属于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专职服务大厅,位于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左侧,为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外商投资等项目提供“一站式”联合审批服务。共入驻14个市直部门。项目的立项、备案、审批等各个环节的手续均可在大厅办结。有关项目在符合规定程序、提供必要申报材料后,均可得到限时办结、优质高效的服务。申请者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和为民服务联动电话(12345),提交申报资料,下载项目审批表格,咨询项目审批信息,查询审批进度。


    衡水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自2003年12月9日试运行以来,加强内部管理,使中心工作日趋规范,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市内新闻媒体及新浪、搜狐等网络上广为介绍,大大提高了该中心的知名度。二是组织以监察局为主体的投诉中心工作人员,会同中心督查科,逐部门,逐单位进行入驻项目清查活动,并给各局主要领导发出公开信,明确要求各部门应进驻的项目全部进入,不谈客观理由。三是狠抓典型,一方面将在中心工作中表现突出、领导重视、业务量大、操作规范的窗口单位树为样板,以不同形式予以表彰,促进中心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抓住不同类型的反面典型,剖析原因,以不同形式通报,警示各单位,使其规范窗口的工作。四是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使该中心工作日趋规范,各部门都制定了适合中心窗口与局内部科室之间的业务审批流程,理顺了关系,规范了审批行为,简化了办事程序。


    目前,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显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已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纪律,大厅内工作氛围愈来愈来浓厚,工作人员除上班时间开展业务,还利用晚上时间积极学习电脑知识。周一例会已形成惯例,包括4个分中心,也逐步纳入正常管理之中。二、大厅业务量逐日上升,人气愈来愈旺。目前,业务量不断上升,自运行至4月2日,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业务48441件,办结47608件,业务办结率98.2%,完成行政事业性收费3976.2376万元。三、人民群众满意,各种表扬信、表扬电话、锦旗不断增多。
    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过程中,资金短缺始终是个关键问题。衡水市政府在建设政务服务中心过程中,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场所装修费用由一家银行贷款解决,通过政务服务中心运营之后所得各项收费予以偿还;政务服务中心硬件设备购买费用、软件购买和开发费用以及整个信息系统的维护费用由中国网通公司承担,条件是衡水市政府必须租用网通公司线路,以政府资源换取市场份额。衡水市的实践表明,在欠发达地区开展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仅可能,而且不需要通过以政府财政高投入的方式完成。


    总结衡水电子政务建设经验,推广衡水电子政务模式,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总结和推广“衡水模式”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开展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实施“政府信息化带动社会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地方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地区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