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的变革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程度迅速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给政府运行和公共管理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政府正是在这一背景条件下,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深化改革。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信息的进一步透明和公开化,而且意味着政府要通过网络来管理其管辖的社会公共事务。电子政务的实质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社会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以适应虚拟性、全球性信息化浪潮,适应社会的根本性变化。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用户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不是传统的经过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而政府机关之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通过电子化渠道进行沟通,并依据用户的需求、可以使用的形式、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必然导致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和重塑、政府组织结构和形态的转变、管理方式的改变。以此为契机的政府管理的变革,必将可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政府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政府管理绩效,从而实现政府管理的创新。

    一、电子政务的实施为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提供全新的平台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搬上互联网,而是在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和重塑的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政府业务流程是一组相关的、结构化的集合,或者说是一系列事件的链条。这些活动集合或链条为特定的公众提供特定的服务或产品。这个流程有起点,有终点,并且有目的。我们可以把政务流程分成三类:面向公众的流程、支持流程和管理流程。面向公众的流程为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支持流程是为内部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的流程;管理流程则促使面向公众的流程和支持流程有效配合,以符合公众和用户的期望和需要。传统的政务流程是建立在传统的组织结构基础上的。传统的政府机构条块分割,职能包罗万象,政府机构的业务一般被分解为由基层工作中采集业务资料、进行汇总、逐级分析决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最后再反馈到基层采取行动措施等几个流程阶段。由于以前的技术不能实现整个业务条块的联网,整个业务数据流程不得不按地理位置和人力分配被分割在多个部门,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增加了交接环节和复杂程度;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中,相同的信息往往在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管理,这其中存在很多重复性的劳动,很多单位甚至建立专门的部门,收集和处理其他部门产生的信息。所以,传统的政务流程复杂且分散。电子政务的发展打破政府部门人力的职能分割,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确定每个流程应该采集的信息,并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信息在整个流程上的共享使用。流程再造鼓励充分授予管理者以权限,发挥每个人在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再造后的业务流程简化了中间管理层,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同时加大事后监督的力度,强化管理责任。通过网络技术,将业务流程的串联模式变为并联模式,按流程的自然顺序,不同的步骤可以同时进行,大大提高工作的速度。而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必将导致政府管理的变革。在变革中不断整合政府管理功能,从而不断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将是变革的必然结果。

    二、电子政务的实施加快了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
    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式走向网络模式。时代的发展要求政府结构及其管理模式也必须要由传统的、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垂直模式向较为松散的、水平的" 网络"模式转变。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一个基本上包含三个层级的金字塔结构,在这个层级化的管理结构中,每一个层级上的工作人员都只对他们的顶头上司负责。操作层采集的信息沿着纵向的指令系统逐层处理后,逐级向上流动到达塔尖。战略层利用信息作出决策后,其指令再沿着纵向指令系统层层下达并逐级实现。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中间的管理层。他们处理政府内部的纵向信息流,对政府的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其结果是中间管理层变得越来越臃肿,成为政府结构中最庞大的一块。而中间管理层是信息通信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由于传统的组织机构多按职能部门划分,随着政府管理服务范围的拓展,专业部门持续扩大,导致机构膨胀臃肿。这种职能分割的状况使部门各自为重,当部门的利益与整个组织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部门利益与个体利益可能凌驾于组织发展目标之上,产生严重的本位主义,致使组织效能低下。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暴露出致命的弱点。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中间层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不断弱化。现代信息技术使操作执行层与决策层直接沟通,利用数据库存和计算机网络,在同一个业务过程或业务流中的不同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分享和处理信息,完成各自不同的职责,实现信息源头的一次性捕获与业务流程中的信息共享。信息迅速地获取意味着业务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可以在决策的较低的层次,即在更接近于实际活动的层次上完成,决策信息也可以方便地进行横向传递,而无需通过纵向管理层逐级传递。只要信息充分,权责明确,借助于一台计算机和决策支持系统,几乎任何人经过授权都可以做决策,不一定层层上报审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者和其下属都可以随时沟通,一个管理者能够同时指导更多下属。增加管理幅度,减少行政人员,从而使政府组织更加精干高效。

    三、电子政务的实施带来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的政府管理理念的改变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


    (一)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府比任何企业或单位拥有更多的"客户",电子政务实施的目的是使企业与市民获得更优质的服务,网络环境下政府工作的管理模式需要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的需求来发送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方式。把用户真正作为客户,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因而,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政府组织在管理方式上正大量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增加政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构建新的、更好的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促使政府组织的管理方式能根据用户的意向和需求来决定,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时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政府网站"一站式"服务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将越来越像是客户,政府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情况。


    (二)决策方式的民主化、科学化趋势传统政府决策是典型的领导者决策。作为行政下级和社会公众则既无了解行政信息的权利,更无参与决策的权利,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特权,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主义色彩。经验决策、直觉决策成为普遍现象,决策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依靠下级层层汇报的口头或书面材料。受利益趋动,这些信息极度失真和片面。信息传输渠道的单一性、信息传递速度的滞后性以及信息准确度较低,由经验决策和决策信息不具备导致的决策失误非常多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电子政务的运作,采用了现代决策体制、原则和方法,严格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决策的种种缺陷。电子政务推动了政府与公民的直接对话,政府倾听民意,作为决策的参考,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信息管理系统以多个数据库存和控制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为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即时的信息资源。专家系统以完备的知识体系为决策出谋划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监督反馈系统以迅捷的信息反馈渠道为支点,监督决策执行过程,保证决策方向,最终实现决策目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决策过程中,决策权虽然还是掌握在决策中枢系统中少数人手中,但实际上他们可选择的范围已经被限定在有限的空间内,个人的因素已无法在决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三)工作模式的新型化趋势 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政府的信息化必然带来行政人员工作模式的转变。由于例行性工作的自动化趋势越来越强,使管理能力的好坏与知识能力的发挥成正比关系。行政人员工作模式将从事务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科技的进步打破分工过细的工作安排格局,要求行政人员必须具有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促使行政人员工作模式从职能分工型向综合多能型转变;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开阔了行政人员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型、综合型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不会满足于在政府管理中处于被动受命的地位,其要求参与组织决策和管理,致使行政人员工作模式从被动型执行向主动型执行转变;在信息社会的政府内部和政府之间建立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团队,以清晰、简洁、共同的目标为纽带,形成"团队网络",职能部门将只作为资源、技术和人员的基地及标准的提供者而存在。这使得行政人员工作模式从划分职责为主向更多的团队合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