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思路的偏颇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目标是什么? 

    查阅《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对电子政务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四项)、目标和任务分解(八项)、主要任务分解(七项)的论述很全面。

    英国的电子政务目标表述更直白些,就是要把社会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和呈现出来,为市民、企业提供安全、方便的导航服务。

    事情往往是这样,长篇大论的东西就往往更不容易执行,需要进一步“解读”。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无论中国的、英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各政府业务信息的“整合”;网络建设、业务部门的数字化是整合的基本条件;标准是实现整合的“共同语言”;安全是整合的约束。

    有了这种“解读”,是否就明了多了呢?至少,我们可以不再一提到电子政务就想到大笔硬件投资;也不会把电子政务等同于“办公自动化”。

    标准体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指导意见”指出, “十五” 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逐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标准和规范”。“要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快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标准实施机制。”

    也就是说,对于12大业务系统,为了实现“业务协同、信息共享”,也和“网络与安全”一样,需要标准化。

    由此可见,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和实施过程标准。但从公布的标准来看,除了公文格式标准外,并未见这一层次的标准。(应用层标准的必要性,我想刚从SARS走出来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关于此论点,我另有文章论及。)——这也难怪很多人要把电子政务理解为办公自动化了。

    应用标准建设的时机?

当然,应用标准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何对标准建设的轻视都会付出代价。在时机上,我认为应用标准的建设应该先于技术的选型和系统的实施,否则就会导致事实上的无标准(标准和应用“两张皮”),也会导致更长的建设周期和更大的代价,甚至以“试点”加“推广”某特定产品来结束。

    谁来唱主角?

    标准化工作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当然应该由政府业务部门唱主角。来自政府业务部门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讨论各自之间的信息流向,以及各自对外的信息服务内容,——这是我脑中的电子政务建设“图景”之一。至于IT人员,作为旁听和“速记”人员,用XML进行忠实记录即可。

当然有经验、有见地的IT人员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于领域信息化的见解。但IT人员没有必要让政府业务人员知道他用的是UML,还是IDEF。事实上,免费的或商用的XML编辑、表现工具都很多,即使再开发一组有中国政府特色的工具也不是一件难事。大可不必让业务领域的专家把时间花在对UML或IDEF的理解上。

    重视过程还是重视数据?

    电子政务应该重视数据,重视部门业务输入和输出标准化的信息,而不是要统一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是大范围整合的基础,但不必占用信息整合的宝贵资源。在时间上,政府内部的流程建设可以早于、也可以晚于部门间的信息集成。事实上,先制订信息交换标准更有利于政府部门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序化、市场化。弄清过程建设与数据建设的关系,也许会让我们对电子政务建设更有信心。

     应该封闭还是公开?

    中国人习惯于认为,开放不利于控制。所以很多在网上公开的电话、email等多是虚设。其实,公开的网络工具不仅可以帮我们迅速形成信息标准、检验电子政务建设成果,还可以有效利用市场机制,节省建设费用,加快建设速度。

作者:男,生于上世纪60年代,系统分析员,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咨询工作。关注政府、企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