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为百姓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机会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十七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所长孙素芬

  记者:从过去几年的发展看,信息化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那么,您是否认为信息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孙素芬:从工业时代逐步迈进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不仅在我国现代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百姓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便捷,我们的生活质量因信息化的推进而不断提高。信息化促进了电子政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使百姓获得了更好的服务。信息化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了电子化、网络化的新型教育模式,实现了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推广普及,使公众素质得到整体提升。此外,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远程医疗、网上诊断使人们及时地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电子购物、网上采购满足了人们的多种消费要求;电子货币、电子结算减轻了人们携带现金和支票的心理压力;可视电话、电子邮件使人们跨越空间阻隔,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可以看到,信息化正从各个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品质。

  记者:胡锦涛在十七大会议上指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那么,您认为应如何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以更好促进社会和谐?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

  孙素芬:十七大报告中,信息化思想贯穿全篇,报告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并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体现了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对信息化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因而我认为,要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要我们在各项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信息化工作不断推向深度,使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认清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把握了这一关键点,才能确定信息化应用的着力点,才能使信息化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如今,城乡统筹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于农村建设来说,建楼修路、美化村容只是一种表面的变化,只有消除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才能真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才标志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因而要使信息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必须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记者:十七大报告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您认为所谓的创造“条件”主要指哪些条件,信息化是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将起到怎么样的作用?

  孙素芬:我认为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需要我们创造软件、硬件两方面条件。软件条件主要指从制度层面明晰财产权,并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在此基础上创新金融管理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理财产品;硬件条件的创造也就是信息化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为群众进行理财交易搭建平台,使群众更及时、更充分地获得市场信息,降低交易风险,同时,通过实现网上交易,简化交易程序,提高资金运转速度,此外,还可以开发各种市场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工具,为一般百姓提供理财帮手。

  因此说,信息化在帮助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七大报告提出这一政策方针的最终目标,是要缩小贫富差距,让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而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了股票、基金、房地产等各类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实现了一般百姓与高收入者及精英阶层在信息获取上的公平,有助于降低小投资者的风险,从而为广大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记者: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您认为关键要采取哪些措施?

  孙素芬:信息化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网上娱乐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都能为百姓生活的改善发挥作用。但我认为要真正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首先在于全民素质的提升。因而为更好地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我们要着力信息与教育的结合,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应加快现代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形式的结合,为群众获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搭建平台。

  其次,要加强信息知识的普及与培训,提高我国全民的信息素养,使其具备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再次,要高度重视并加大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能为其提供各种所需要的大量丰富的信息内容,使其能很方便地查询到各类信息。

  此外,要注重研究开发方便百姓使用的各种信息网络应用系统,使其能非常便捷地实现网上办公、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网上学习等等。

 作者:陈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