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税务电子政务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税电子税务应用推广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3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已悄然兴起一股电子政务热,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税务系统的电子政务也应运而生。下面,本文拟就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作一肤浅探讨。

    一、税务系统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税务系统的电子政务,就是税务机关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上网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简言之,税务电子政务就是利用现有的IT技术进行涉税事项和行政管理。政府电子政务的主要对象是G2G(政府-政府),B2G(企业-政府)、C2G(公众-政府)G2B(政府-企业)、G2C(政府-公众)。作为一个重要分支,税务系统电子政务所服务和监管的对象自然就是"税务-税务"、"税务-纳税人"、"税务-政府"、"税务-工商、海关等"。其内涵是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处理的是与税收有关的公共事务,但并不等于简单地将传统的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而是进行组织的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也就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原有的组织机构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组织,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和服务,而不是传统的经过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同时,税务电子政务既有别于税收信息化建设,却又密可分。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在"一体化"的原则下打基础、抓应用,实现的目标是实现信息集中与信息共享,而电子政务则是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务部门之间及其与公众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换,及时传递信息。

    江泽民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税务系统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税务管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加快我国税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目前,从国税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来看,可简单概括为:高层重视,各方关注,正在起步。

    二、加快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税务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其发展轨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拟手工操作的税收电子化阶段(如GCRS,CRPG软件等)。第二阶段是步入面向管理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如增值税稽核、协查系统等)。第三阶段是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实现并创造税收价值的全方位税收服务系统阶段,即电子税务建设阶段。通过各级税务机关的不懈努力,税务系统电子政务的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金税工程"就是电子政务在全国国税系统成功应用的典范。但是,从目前的社会大环境、税收状况以及"金税工程"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进一步加快税务系统电子政务的建设已是刻不容缓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要求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和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加快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要通过运用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在加强税务管理的同时,要强化为纳税人服务,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服务"上 。"金税工程"的全面实施加强了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对打击偷骗税犯罪行为,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金税工程"在技术上只处于利用网络实现部分资源共享和实时通信阶段,起着监控的作用,并且在业务上只涉及增值税,而税务系统所涉及的工作范围很广,所有信息资源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单位。当对某一项涉税事项进行分析检查时,往往是上级机关向下级要数据、要信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和不同部门的口径不一致,同一件事情上报的数据不一样,那么所产生的分析和结果就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产生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报数据和信息需要时间就为领导的决策产生了难度,也为偷骗税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对税务部门而言,实行电子税务就可以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集中,利用应用软件可以实现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税务机关与相关职能部门实时交流、监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要数据"的局面,实现各级部门和领导"按需取数"。同时通过电子税务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数据的异地备份,以保证其安全性。以前数据的备份主要是采用磁介质或在局域网上异机备份,局域网一旦被攻击或出错,要恢复数据难度很大,通过邮寄或送达数据介质,又不能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安全性,而电子税务系统建立后,利用网络系统就可以实时地传输数据进行异地备份,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一个竞争力要求,也是提升国家和地区全球竞争力,争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先机"的关键。只有通过完善的税务系统电子政务特别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应用技术,方可实现税务、海关、工商等部门信息共享。对纳税人来讲,在没有电子政务的时代,纳税户要想了解有关政府税收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文件时,通常是通过各种媒体或直接到税务机关咨询,这就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不全面,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营、投资决策,也使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难以发挥。若建立了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就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随时随地为政府及纳税人提供各种涉税信息及服务,纳税人就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搜索一些当地的,并且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涉税资料如税收优惠政策等。从而全面加强税务机关对税收的监管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事实上,综观全球,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地以电子税务作为电子政务的启动工程或第一优先项目。因为,电子税务不仅大大地提高了政府税收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的完税率。此外,电子税务还可以实现全社会最复杂的档案系统的建立,其意义更为深远。毫无疑问,当前税务系统应加强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三、如何看待当前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问题

    首先,可以通过税务系统电子政务信息集中的优势,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档案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税制不断完善,每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纳税人,其基本情况和纳税情况在税务机关就有了档案,通过查询纳税资料就可以了解其经济状况、信用等级等。一旦银行掌握了这些资料,就能决定是否提供贷款以及贷多少。在一个税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当一个社会部门需要调查某一人或某一企业时,通过税务部门调查资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只是一些粗浅的例子,随着电子税务的深化愈为明显,也更突出其电子政务优势。所以,税务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能够提高服务与监管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促进税务系统信息和决策的透明化。

    其次,税务系统的电子政务是一场改革,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一场革命。因为电子政务就是运用现代的网络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将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经过精简、优化组合、重组后到网络上实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纳税人和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也就是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这些将势必造成税务机关的权力结构、行政管理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长期以来,税务机关主要是以征收和监管为主,而现代税务机关则更强调服务,这需要在电子政务中得到体现。网络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以各个节点相连接的一个多样性联系的扁平化组织社会,而目前税务系统的组织结构仍是按照金字塔式来构建的。要应用电子政务,就必须改变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税务机关的服务与监管水平,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税收信息和决策透明化。但是,人类社会不可能一步进入信息社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留过去的金字塔权力构造方式,又要积极向扁平的组织过渡。这需要很高的"政治艺术",既不能"贪",也不能"慢",更不能"乱",每一步都要抓住机遇,既要善于局部突破,又要注意整体推进。要看到电子税务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绝对不能一蹴而就,要注意把渐进性与激进性、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

    最后,要强调"用电子、重政务"。就是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关键是政务的改造结果。电子政务中,电子是工具,政务是目的,也就是说不能唯电子而电子--设备要最好的,技术方案要最好的,安全措施要最高级别的,系统运行效果要最稳定的。从技术角度来看,可能是达到了最优效果,但是从使用情况来看,结果可能会很差,例如宣传鼓动不够,税务工作人员、企业和群众本身了解很少,也没有什么意愿去用;或者是技术构架搞好了,相关的政务活动上不去,最终效益也上不去。这方面过去的教训有很多。"重政务",就是要求在最初的电子政务方案设计涉及时,注意采用软件工程原理和效果评估的方式,到底通过电子政务可能节约多少流程,提高多少服务能力,以及如何改变职能和部门?等等。树立好"用电子、重政务"观点,做到信息流与业务流紧密联系,税务电子政务的建设以业务为导向,这样就可以避免搞花架子和形象工程,也使电子政务一开始就落到实处。

    四、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

    首先来自认识领域。这方面表现非常明显,究竟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到底重要不重要?如何搞电子政务?存在哪些难点?对这些问题普遍缺少共识。税务系统的电子政务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突破口,需要利用软件工程的原理进行长远设计和统筹规划,做到常抓不懈,逐步到位。但目前在观念上,一是不少税务干部在认识上陷入了误区,有的对电子政务缺乏必要的认识,不知道电子政务是什么,有的认为电子政务高不可攀,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认为环境不具备,力所不能及,还有的抓不住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万能"的观点,认为只要建成了电子政务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由计算机和网络去完成,而忽略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制度建设等。三是认为电子政务就是将手工流程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一旦系统与手工流程不一致时,就认为电子政务不能满足工作。四是认为电子政务就是上网工程,只要将信息在网上发布和通过网络通信传递数据就行。所以,认识上的不统一,必然造成一些工作上的摩擦和阻力。

    其次电子政务还会带来机构职能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分配。税务系统历来都是金字塔式机构,存在利益部门化、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等现象,职能部门之间相互不能制约,在权力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伸缩性,在实行电子政务后,要求税收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公平化、透明化,机构也逐步过渡为扁平机构,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就可以限制权力的滥用。在服务方面纳税人的需要就更多,而对税务机关的许多部门以及部门下的许多机构,纳税人不清楚,只希望在一个窗口能够把事情办好。这就是目前推行的"一窗式"服务或"一网式"服务,并要求税务部门充分利用所建立的网络系统进行职能调整和部门改造。

    再次是信息安全与信息公开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大问题,道理很简单,安全是工作的第一需要,而安全概念是相对的。由于安全问题牵涉到很深的技术层面,目前对安全问题产生了一种过分的担心。众所周知,安全需要一定的高成本,一是建设成本,二是使用成本。再就是很多资料,老是处于安全保密状态下,结果会减少它的效应,因为信息在流动中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这里牵涉到信息公开问题,税务部门哪些信息应该公开?哪些应保密看法不统一,信息不公开,运作不透明,很容易造成寻租现象,这既不符合现代政治的发展趋势,也不符合WTO的要求。这里又包括三个问题,一是内网、外网和专网,以及信息资源库的合理设计问题,二是内部各部门之间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问题,三是信息对外服务问题。一种观念就是不应该过多的设置访问控制权限,如通过行业网可以平级访问等,另一种观念就是应该层层设卡,这两种观念是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而不是将信息进行安全分类管理。

    五、如何寻找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切入点

    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机构、人员和经费等方方面面,绝非哪个部门和哪个单位就能完成的。从"金税工程"建设情况看,"金税工程"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建设成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是"一把手"工程。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首先,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各部门及其相关人员紧密配合。目前在税务部门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文化,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阻力,特别是当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某些部门或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影响到少数人的权力和利益的时候。通过其他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表明,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内部。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所谓的"技术打击"和"权力冲击",或者由于自己对新技术不熟悉,担心"技术打击",害怕因不能正确使用新系统而降低自己的威信,或者由于电子政务带来的工作流程的变化,担心失去在目前体制之中获得的权力和势力范围,减少手中的权力,或者担心电子政务的发展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新的工作。诸如此类的原因都可能形成内部阻力,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问题只有通过领导层才能解决。其次,在业务技术上,随着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的启动,各级税务机关的电子政务应抓住这个时机,在"一体化"原则下,进一步整合税收业务,加快发展步伐,其工作重点应放在拓展应用上。目前,在国税系统已建立起了省到市(州)、市(州)到县(区)并延伸到税务所的广域网络,推广使用的主要有"办公自动化"、"税收监控系统"、"税收征管软件和电子申报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因此电子税务建设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特别是发挥小型机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的优势,整合应用软件为切入点,重点抓好数据的分析。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对内在各级机关内部全面使用"办公自动化和行政管理系统",要求人人通过局域网处理公务,通过使用"税收监控系统"实现实时监控;对外利用"电子申报系统"实时处理纳税事项并采集信息。将数据集中到省局,然后再根据工作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分析一段时间内不同行业税收情况的变化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级地方党政网,建立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渠道。最后在制度上要以县(市)为基础建立信息高度集中、充分共享的集中征收体系和职责明确、科学规范的岗责体系,建立信息访问、发布安全体系,明确权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内网和外网资源建立信息高度共享、方便快捷的税款征收及报解体系;有效的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税务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

    总之,在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要摒弃完美主义、"毕其功于一役"和"一步到位"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其渐进性、持续性和长久性,要处理好"层级结构和网络结构"、"信息与保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