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树森谈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贵州省长林树森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 五个新要求之一。2005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视察工作时要求我们,要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全部工作的根本主线。

  一、贵州所处的发展阶段

  1、这些年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全省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029.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67.4亿元,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从153亿元增加到448.7亿元,增加了近两倍。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6.3∶38.0∶35.7调整为2006年的17.3∶43.3∶39.4,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提高了5.3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公路通车里程6年间增加了2.3倍,高速公路增加了1.6倍。与此同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基”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100%,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达到39.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倍。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向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十分喜人。但横向来看,贵州与全国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解放以来,贵州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概在2.5%到3%左右,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比例最高的是1959年的1.63%,1984年以后再也没有超过1.5%,1994年以后一直在1.1%以下,2005年和2006年稳定在1.08%。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 1952年,贵州省人均生产总值为5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到1979年,贵州省人均生产总值为20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9%。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完成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发展模式上实行非均衡战略,贵州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2006年,贵州省人均生产总值为5750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与1979年相比,差距扩大了近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扩大近0.5个百分点。

  据此可以判断,贵州省目前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起步期。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兴黔”战略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但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我们提出的口号目标尚存在五个方面的“不相适应”。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与赶超目标不相适应。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三,体制、机制和观念的落后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第四,收入差距的拉大与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五,增长方式的粗放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正确把握历史性跨越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第一,历史性跨越是发展阶段的跨越。

  对于贵州来讲,没有赶上工业革命和电子革命这班车,下一班车是什么?是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生态革命,这班车我们必须“追上并跳上去”。从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来看,贵州省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指数在全国都排倒数第一,就这两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而言,贵州省是最落后的。但从生态现代化的指数来看,2000年贵州省在全国排名第28位,仅仅用4年的时间,到2004年贵州省的排名提前了9位,在全国排名第19位,排在山东、重庆、湖南、湖北等省区市的前面。当前我们正处在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从工业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而贵州省在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加快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建设,那么我们将有可能从第一次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直接进入生态现代化这个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最新阶段,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探索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还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生态现代化和生态文明这个发展方向,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积极探索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以人民的幸福程度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对于贵州来讲,无论是加快现代化进程,还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程度。

  一个人并不是收入越高就越幸福,因此,在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人均GDP水平,另一方面,不能片面地追求人均GDP这一类经济指标。人均GDP在全国有一个平均水平,平均水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31个省(区、市)中,总会有一半左右的省(区、市)在平均水平之上,一半左右的省(区、市)在平均水平之下,不能说平均水平之上的省区老百姓就幸福,平均水平之下的省区老百姓就不幸福。按照我们目前的经济基础、区位和各种条件,可能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人均GDP还是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因此,不能把人均GDP能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衡量是否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标准。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用在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上。贵州民族文化绚丽多姿,我们只要让老百姓吃饱了、穿暖了,孩子有书读,病了有得医,他们能够天天载歌载舞,同样也会感到很幸福。

  第四,历史性跨越是重点领域的跨越。

  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必须选择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在这些环节和领域划一个横断面,朝着全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平去努力,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实现跨越。哪些方面是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制约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比如交通、水利;二是事关民生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社会保障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三是我们具备一定优势、有条件实现跨越的一些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比如旅游、生态等等。我们要通过在这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其他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整体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三、如何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要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发展依然是第一要义。但这种发展不应跟踪和简单模仿发达地区的老路,而应该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必须在这两种文明形态的发展目标体系中作主次、轻重、缓急或先后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偏重经济扩张的同时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科学的制度安排,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进步。

  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当前要着重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用好“后发优势”,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保持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和壮大支柱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当前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努力提高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能源工业来讲,在抓好“十一五”时期一批骨干项目建设的同时,还要考虑以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电厂厂址条件和布局的密度受很多制约,在建设现有电源项目的时候,要统筹安排,尽可能为以后的发展预留空间。对于原材料工业来讲,目前电解铝、煤化工等产业的生产能力在我国已经过剩,进一步发展这些产业,面临着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因此,发展这些产业要高度重视规模效益,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不然在这些产业中再上新的项目是没有前途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原材料的精深加工,积极引进原材料精深加工企业,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烟酒工业。在卷烟工业方面,重点要把“贵烟”培育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档品牌,同时把“黄果树”定位为中低档品牌,切实扩大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要努力提高卷烟工业的整体档次和单箱利税率,同时带动烤烟生产水平的提高。白酒产业要在进一步巩固茅台国酒地位的同时,大力培育二、三类品牌,通过他们与国内其他同等水平的品牌竞争,切实扩大贵州省的白酒产量和市场份额,使“贵州白酒”具有“法国红酒”那样的效应,使人们一提到“贵州白酒”,不论什么品牌、哪个企业,就知道是好酒。三是要围绕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加工制造业。要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作为贵州省招商引资的重点,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步伐;同时,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使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以政府为主导尽快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当前,基础设施方面制约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瓶颈因素,一是交通,二是水利。因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改善贵州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看来首先还是路和水”。在交通方面,正如前面提到的,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远远落后于周边省区,铁路也由于等级低、运行速度慢,失去了在西南地区的枢纽地位。最为重要的是,贵州省缺少连接发达地区的快速通道,严重影响了在人员、物资、资金、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交流,整个经济只能在省内进行低水平循环。为此,去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的重大决策,并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贵广铁路自贵阳铁路枢纽拟建的新贵阳站引出,经都匀、桂林、贺州,止于广州铁路枢纽新广州站,正线全长818公里,线路技术等级为Ι级、双线,最小转弯半径5500米,基础设施速度目标值200公里/小时、预留250公里/小时。这条铁路建成后,从贵阳到广州的客车旅行时间约在4小时左右,不到目前旅行时间的1/5。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全长285公里,全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这条高速公路与拟建或在建的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桂林经阳朔至贺州高速公路,以及贺州经怀集至广州高速公路连接在一起,将形成一条贵阳至广州的高速公路通道,从贵阳到广州开货柜车只需要8个小时左右。今年4月27日和5月18日,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项目建议书先后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拿到了“准生证”,距离我们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建设项目的请示分别只有7个月零9天和9个月。这在贵州省乃至全国交通建设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目前,我们正在编制贵广铁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近期可上报国家发改委;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10月份可正式开工。

  贵广铁路建成以后,其技术标准将一步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并改变西部地区没有快速铁路的现状,这对于贵州省的铁路建设来讲,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跨越。贵广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的建设,对于加强贵州省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以说,这两个项目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抓好贵广铁路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积极促进贵阳至昆明、成都、长沙、重庆、南宁等城市的快速铁路建设,可以预见,随着这些铁路的建成,贵州省在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将重新得到确立。另外,我们还将调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省内各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连接。

  水利建设也是当前贵州省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加快水利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由于贵州省财力薄弱,加之缺乏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为此,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抢抓中央加快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步伐、国家烟草专卖局支持贵州省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和水利部把铜仁地区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扶贫示范点”等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贵州省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多方面措施,落实了五年内筹措100亿元以上水利建设资金的渠道。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毕节地区基本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试点方案,并将尽快在全省全面推开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国家提出“三步并作两步走”,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原定用三个五年计划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任务,而贵州省确定的目标是五年解决全省农村饮水问题,将比全国提前五年,对于贵州省这样一个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的省份来说,这也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跨越。

  在抓好交通和水利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将大力推进以教育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一是进一步巩固“两基”攻坚成果,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提高劳动技能,更快地转移到城市和二、三产业中去。随着财力的增强,我们还将千方百计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大学生在全省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二是在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断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实施出生人口缺陷干预工程,加强对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的综合治理,重视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特别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条件;积极动员城市居民广泛参与,大力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大力宣传贵州省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第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对于留在农村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收入来源主要还是种养业,要增加他们的收入,必须用发展现代农业的办法,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讲,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要寻求大宗的、带有普遍性的产业,使从事种养业的农民实现持续增收。从一个地区来讲,大宗的、带有普遍性的产业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农民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比如,草地畜牧业就是这样一种产业。一方面,贵州省山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但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全省有4000万亩以上的草场可以用来发展草地畜牧业,并且气候非常适合牧草生长,这为我们发展草地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牛羊肉和禽肉的消费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在草地上放养的牛羊无公害、品质高,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再一方面,贵州省石漠化问题突出,在坡地上种草,有利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只要严格按照草地的载畜量控制放牧规模,种草养畜还有利于促进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在一些发展种草养畜比较成功的地方,山变绿了,水变清了,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既然要依靠发展种养业、提高商品率来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就必须用发展商品生产的办法使农民逐步学会进行商品生产,逐步进入到市场经济运转的链条中去,走上自我发展的路子,在市场中得到更好的收益。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考虑市场容量和销路,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和搞运动的办法去干预农民的生产过程,更不能贪多求快、拔苗助长,不顾市场前景和实际条件盲目搞种养。

  三是要加快形成有效的政府投入机制。贵州省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离开政府的支持,农民群众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增收。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政府必须对农民发展种养业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而要使政府的投入发挥应有的效益,在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之后,要建立政府资金投入的新机制。一要坚持“打捆使用”的原则,按照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克、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解决的思路,统筹安排各方面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二要坚持“样板先行”的原则,支持农民发展种养业的资金,重点要用来树立样板,用来支持那些愿意干事而且能够把事情办好的人,帮助他们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率先增收致富,使他们成为周围群众的带头人。三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哪个地方在发展种养业中的投入产出比大,哪个地方投入相同的资金能够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就要优先支持。四要坚持“滚动发展”的原则,以种草养羊为例,先投入资金帮助一部分农户把羊养起来并形成一定规模后,通过“以羊还贷”等措施,再回收一部分羊,用于支持别的农户,从而实现支农资金的良性循环。

  第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问题突出是制约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必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一方面使我们的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另一方面使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一些重点领域的制度创新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效,最突出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整体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突出的民生问题。为了解决农村特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从今年7月1日开始,农村低保制度在贵州省已全面实施,全省所有年纯收入低于700元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被纳入低保范围,这开创了从制度上抑制贫困和从制度上扶贫的新格局,是继1986年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扶贫历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明确提出,“日子过得再紧,也要让农民有病治得起”,强调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键是要让贫困农民得到实惠,要将过去那种从基础较好的地方开始,自下而上按指标申报试点的办法,转变为从最穷的地方入手,自上而下逐县发动,并把全省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本都纳入了试点范围。去冬今春贵州省批准了54个县(市、区)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此,全省88个县(市、区)全部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提前了一年,比贵州省原来制定的目标提前了两年。

  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千百年困扰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就医问题,使贵州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一下子达到甚至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利用制度安排实现跨越的典型例子。

  二是通过理顺价格关系,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健康发展。为了使电煤价格能够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更好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去年下半年以来,省政府在调整电价的同时,逐步提高煤炭价格,并从今年7月1日开始全面放开煤价。一年来的情况表明,电力生产并没有因为煤价的提高受到影响,而政府耗费在协调煤炭和电力企业关系上的精力大大减少。今年上半年,由于需要关闭整合的煤矿关闭过猛,大矿生产能力一时也上不来,造成全省煤炭产量同比下降5.5%,但即便是这样,上半年全省发电量仍然同比增长23.5%,其中火电增长了19.4%。大家都知道,对于贵州省来讲,卖电比卖煤划算。可以预见,随着煤炭价格的全面放开,一旦电力市场需求旺盛,电厂可以满发,贵州省外运的大量煤炭就会自动流进省内电厂,贵州省能源工业的效益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当然,贵州省需要理顺的体制机制问题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乃至国外先进的制度安排,通过大胆推进制度创新,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新的跨越。

  第五,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一方面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人民共享、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的科技攻关;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要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对科技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形成社会各方面加快科技创新的合力。

  技术引进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当前贵州省的发展阶段,我们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技术引进更多的是与招商引资结合在一起,在引进外来投资的同时,把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也带进来。引进技术不仅要引进加工制造业的技术,还要重视引进农业技术。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在发展草地畜牧业比较成功的晴隆县,草种和羊种都是进口的,生产组织也是学习先进地区的模式,这使得晴隆县的草地畜牧业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因此,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学会用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来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发展生产,使他们通过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提升农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贫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加快推进生态现代化进程。

  建设生态现代化和生态文明,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难得机遇,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绩,但我们还要看到,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问题十分突出。这些年,尽管全省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但石漠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省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5年全省石漠化面积达到3.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34%。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提高贵州省的森林覆盖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特别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发展草地畜牧业等途径,减少对坡地的垦植,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中央已确定要在全国选择100个县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其中安排贵州省55个县,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难得机遇,使贵州省在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绿色城市化进程。建设生态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在贵州省,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2.5%,大量的人口挤在农村,不仅造成了农民增收的困难,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在城市,由于城市发展规划不合理、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越来越突出。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对于贵州省建设生态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意义更为重大。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当前我们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以后,能够减轻农村的环境压力,减少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并使其他农民有更多的地可耕,促进他们增加收入。同时,进城农民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增加政府税收,并能为农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刺激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目前,贵州省已有890万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其中在省内城市打工的260万。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此今年我们专门制定了相关政策,明确规定,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符合条件的进城就业农民本人及直系亲属在其经常居住地落户”。“作为先行试点,可先解决贵州省籍,在城市(城镇)中已有相对固定住所和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入户。”

  二要以建设生态农村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农村的目的,就是要保留农村原有的自然和绿色的特点,同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乡村生活质量。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最大限度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要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道路、供水、供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计划、农村沼气工程、农村改水改厕工程,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三要加快绿色城市化进程,建设绿色家园。目前,贵州省城市化率仅为27.5%,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5年。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和进城农民的增加,城市面临的环境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如何实现城市化和生态化的有机统一,这是对我们各级政府的一个重大考验。按照生态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下一步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从编制城市规划开始就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从环境容量出发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从满足生产与消费需求出发考虑城市规划,是科学发展观和传统计划经济发展观的分水岭。从前作城市规划,这个城市10年以后生产总值是多少、人口增加到多少,比如10年以后要达到10万人,20年以后要达到20万人,如果每人75平方米或者100平方米用地,建成区就规划多少用地。用的是一轮一轮“摊大饼”的思维,生态环境问题考虑得很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城市战略总体规划,就应该考虑清楚这个地方将来有多少森林、有多少供水量、污染物总排放是多少、空气是什么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承载多少人。(2)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抓好污染防治。要切实加强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这是一项公共服务,政府必须千方百计挤出钱来保证投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城市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房地产开发,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影响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对城市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在房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督促房地产开发商按规定完善相应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不能搞到最后钱让房地产商赚走了,一大堆环境污染问题却留给政府来处理。(3)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良好的、文明的生活习惯。

  三是要加快转变人们的生产模式和行为模式。在资源型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严格执行环保措施,将资源型产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与此同时,要尽量避免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四是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贵州省气候宜人、降雨丰富,生态保存良好,农产品品质高,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引进省外优强企业到贵州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在这方面,草地畜牧业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一个重点,除此之外,在贵州省不少地方种茶也是一个发展前景很好的产业。由于气候条件独特,蔬菜种植在贵州省也有很大的优势,夏季反季节蔬菜特别是叶菜在珠江三角洲有广阔的市场。目前,随着物流条件的改善,珠江三角洲已经有人打算到贵州省投资建设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将来把生产的蔬菜运往香港、广州等地。同时,家禽养殖在贵州省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3月份,我到安顺调研,参观了河南一家企业在安顺建设的养鸡场。企业负责人向我介绍,目前,东中部地区家禽养殖的密度已经很大,加之近年来发生禽流感,容易交叉感染,所以很多企业都愿意到贵州来投资建设新的养殖场。通过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一方面能够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这是我们在建设生态现代化和生态农业过程中能够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