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电子政务要把握好平衡和速度的关系
来源:e-works 更新时间:2012-04-13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内部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1993年底启动了“三金工程”(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从1999年1月起,“政府上网工程”迅猛发展,2002年更是成为了中国电子政务年。

     电子政务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利于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提高勤政和廉政水平;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政府职能转变的顺利推进。此外,发展电子政务,可以丰富网上信息资源,拉动IT行业的需求,为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对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发达国家,电子政府的建设普遍与政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注意分阶段实施,注重实际应用,并把为公众服务放在重要地位。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把电子政务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在党的十六大中,又把发展电子政务推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电子政务被确定为我国信息化先行建设的重点。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力的要素。各地政府都纷纷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很多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其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就国内各地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来看,步伐不太一致。有些城市象北京、上海等起步很早,发展相对来说也很快,已经成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学习典范。各地市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组团到先进城市进行考察,学习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平衡和速度上的矛盾,有些城市电子政务规划起步相对较早,但规划时间很长,实施速度很慢,究其原因,无怪乎要考虑实施功效,害怕花了冤枉钱,要等等看其他城市有没有先例,等别人实施成功后我们再干。乍一看,这种做法似乎很有道理,也很保险,通过看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别人的得失,少走弯路。但是若拖得时间太长,往往也失去了很多机会,因为IT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些良机错过了就会步步落后。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先行者,面对一个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社会,只有加快实施电子政务才能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能等经济水平提高以后才去发展信息化。电子政务的实现将产生强劲的示范辐射作用,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提高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能更快地走在前头,谁就能取得优势,创造经济腾飞的奇迹。

     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新兴的工作,由于各城市之间实际情况的差异,对于个体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适合自己的那条通往“罗马”的大路。这就需要一种创新精神,有创新才有希望。从钻木取火到蒸气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三个代表”思想的特征和要求,创新是探索过程中智力活动的结晶,创新是政府增强自身生命力的法宝,创新是信息化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永恒主题。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创新精神,而且需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结合。高技术手段可以为体制创新增强动力,而体制创新才能为技术创新营造必要的环境。信息化建设要有闯新路子的精神,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多种战略并用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整体发展战略。创新就是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不要总是想象建设电子政务缺少资金,不要总想依靠财政支持,发展要有新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适当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当然,建设电子政务需要循序渐进。任何一个国家,建设一个成熟的电子政务都可能要花费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因为电子政务是一个在技术上需要不断成熟、应用领域上不断创新的过程。发展电子政务,一定要掌好平衡和速度的度,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意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加快发展速度,尽快缩短和先进水平的距离,抓住机遇、掌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