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试点验收完成 打开推广应用之门
来源:中国信息化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3

三年前的8月份,由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正式立项。试点一共包括了23个子课题。除了综合性、专题性研究如电子政务战略研究、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等外,还涉及中央和地方16个试点示范单位。组织方选择了国务院所属的9个部门和7个地方政府进行各方面项目的试点,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商务部、科技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海关总署;地方政府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深圳市、山东青岛市、四川绵阳市、广东南海市。

2005年6月,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验收工程顺利完成。该项目的跨地区、跨部门幅度之大,涉及到的应用范围之广,是以往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少有的。

经过各方面近三年的艰苦努力,尘埃初定,各部委和城市的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的成效也初步彰显。各个项目都验收合格通过,部分项目甚至得到了“超额完成课题任务”的评语。

中国各项改革历来也是先进行试点,然后再进行成功经验推广,常常被用作解决规模大、周期长、复杂性及不确定性高的问题的“法宝”。“试点加推广”也是我们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常用的一种“建设模式”,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规避风险、缩短项目周期,并节省总的建设成本。如果运用不当,先前的巨资投入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那么,现在电子政务试点结果到底究竟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试点是否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项目的成本控制与效益评估能否降低或防范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风险?作为电子政务试点项目组织者之一的科技部,在项目通过验收之后的三个月,面对媒体有关该试点的详细内容询问仍然三缄其口。所以,对此次试点到底碰上了哪些具体问题我们不得而知。

因为此次试点涵盖各个层面,上至部委,下至区县,横跨各个子系统,试点成功地难度和指导意义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从中找到信息化建设的误区和问题是试点工程最主要的工作,主管部门耗资几千万元的投资(不包括地方投资部分)相对每年千亿元电子政务市场,还是九牛一毛。正因为如此,试点需要试出“此路不通”的效果,能够避免更多耗资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试点只有试出了不成功的因素,我们的试点才真正成功,试点不可能不遇到一点困难,或者在试点过程中也很难保证百分之百的不失败。如果只要试过的点结果都很好,证明我们电子政务建设要么不需要试点,要么就是选取的试点内容比较容易实现,不能反映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全貌。

只有试点,我们才知道前面的路好不好走,知道未来电子政务发展方向。试点就是要念一声咒语“芝麻开门”,以打开推广应用之门。

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始末

以前,海关总署的一位工作人员收一份公文要等3天的时间现在只需要3分钟。

今天,青岛的一位普通市民,不必去菜场,只要上网就可以了解当天青岛五大批发市场每日蔬菜类、肉类、豆制品类、禽蛋类、面粉类、食用油类、水产品类等9类商品的价格信息。

今年,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年满16岁的农村娃娃,也可以领取一张社会保障卡,通过这张卡可以得到所有的社保服务。

以上是各地电子政务试点项目的一些应用场景。一些典型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试点城市的老百姓的生活中,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效果初显。

试点主旨在示范

2000年,联合国科教委组织,对60个国家进行过一个调查,最后发现有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且将电子政务的发展列为他们国家的重要事项。因为,推动政府信息化、发展电子政务,在某种意义上讲,关系到政府的竞争能力。政府竞争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关系着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国家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200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以进一步加强对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由朱镕基总理任组长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的第一、二次领导小组会议上,均把电子政务建设列为重要议题,并希望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来推动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的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务必防止走弯路,要十分注意打好基础。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2002年8月,由科技部立项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中国电子政务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牵头,选择了国务院办公厅等9 个中央部委机构和北京等7 个地方政府进行电子政务的应用示范。

项目主旨是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应用示范,重点推进四种类型的典型应用,为全国电子政务的应用起到示范的作用:一是增强宏观管理指挥的能力。二是增强国家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三是推动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形成统一的网络政务环境。通过北京市、浙江省、山东青岛市、四川绵阳市、广东南海市的示范,实现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决策、指挥、行政管理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四是促进政府为公众服务的发展。通过机制创新,简化业务流程,以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一级政府的示范,推进政府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的一系列面向公众的服务,包括政务公开、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站式”的服务应用。

试点关键看效能

三年前开始的电子政务试点项目,从其设计布局和试点选择的标准来看,苦心可见。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大应用工程,一共包括了23个子课题。除了综合性、专题性研究如电子政务战略研究、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等外,还涉及中央和地方16个试点示范单位。中央单位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国资委、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科技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海关总署;地方政府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深圳、青岛、四川绵阳、广东南海等。这些试点城市是从直辖市、省级城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到区级市各个层次全面铺开,确保了全国从上到下、以点带面的立体架构。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亲自担任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温家宝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分别到研发现场听取汇报,视察工程进展,对工程给予了比较积极的评价并做出了明确指示。

对于试点取得的成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汪玉凯认为,示范工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运用顶层设计的思想理念,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架构;应用牵引,整合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推进政府的管理创新,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通过科技攻关,解决了电子政务应用中的一些共性关键技术。

安全和应用支撑平台的研制、建设和部署是试点示范工程的重点,也是最主要的成果之一。现如今,国务院办公厅已基于两个平台,成功加载了公文管理、公文办理、档案管理、督察管理、会议活动管理、政务信息管理等六个新业务系统和值班信息管理等老业务系统,实现了业务系统在可信网络环境下的安全运行。发改委的投资项目监测系统、科技部的内网网站、国资委的国有重点企业信息共享系统、浙江省的决策分析系统、青岛市的金宏办公系统等应用也已完成基于平台的加载工作。

在依法行政和便民方面,工商总局的经济户口与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实现了总局与地方局之间的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降低了过去违法企业跨地域注册的可能性,提升了工商部门的执法力度和效率。在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方面,国办的空间辅助决策系统2004年暑期为国务院领导提供汛情信息服务,共出刊66期近1000份。税务总局的税收宏观辅助决策系统,借助数据挖掘和统计计量工具,建立了一批先进、实用的税收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并已在税收宏观经济分析系统中得以实现。

在提高效率、促进政务公开和公务员自身建设方面,商务部研究建立了统一应用整合框架,实现了工作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和统一管理,突破了物理公文和电子公文难以融合的局限,解决了物理公文电子化管理问题,实现了部内现有政务应用系统的整合和一站式服务。审批、便民服务,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站式”的服务应用。海关总署的电子公文传输、信息采编发、公文处理、督办、档案、会议、值班等10个核心政务办公应用,已在总署机关及全国9家海关单位应用,每天近2万用户使用,日均处理事务7.2万件,公文传递速度由3天降为3分钟。

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工商总局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在课题执行期间,共清理、补录了企业数据590万条,注(吊)销企业数据100多万条。科技部的科技档案数据库有超过40G的各类档案数据。其他试点示范单位也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提高政府监管水平、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整个电子政务试点项目工程中参与项目研制建设的单位多达100余家,许多企事业单位在参与试点示范工程中,开发研制出了一系列相关电子政务产品,在满足政府需求的同时,也开拓了自身的市场空间,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如科技部基于国产NC建立的科技档案查询检索系统采用了大量我国自主技术,从CPU到操作系统均为自主技术产品。国产软硬件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试点同时为国家电子政务其他相关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盲目推广不可取

青岛由于采用NSP网络运管模式和ASP应用模式,有效克服了部门重复投资、分散建设的弊端,已节省部门一次性投资5000多万元,每年可节省管理维护费500多万元。

青岛市政府计算机中心的张燕女士在项目实施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青岛全市每年网上传递公文、信息500万份,印刷、邮寄等费用按每份1元计算,每年可节省办公成本500万元。

全国333个地级(含副省级)城市,如果都以这种模式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按每个城市节约1000万元计算,可节省投资33亿元。如果将这种模式推广到2000多个县(市),按每个县(市)节约100万元计算,又可节省投资20亿元。

试点只是给人一个标版,一线先机,给大家开了一个头。 目前,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遇到的普遍难点是: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建设;需要互联互通的时候,不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程度低,重复建设;电子政务的使用效率低等。

汪玉凯教授对记者说:“要把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战略放在政府改革战略的大格局中思考问题,实行‘管理导向型’的推进策略,而不是技术导向型的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体制风险。”

汪玉凯还提出,在地方党政机构,必须坚持电子政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方针,实现“一体化的基础建设,多元化的业务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因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有可能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

原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政务专员、电子政务示范工程第一课题组组长陈拂晓认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盲目建设之风让人尤为堪忧。许多看上去“宏伟”的规划背后,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由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存在的认识误区,使我们的信息化成本大大增加,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另一个问题是不计成本地规划最新型、最高档的设备和最潮流的技术方案,我国几乎成了国际技术潮流的“试验田”。

在一个个试点项目被成功验收之后,并不代表那些长期存在于政务建设中的问题已经完全消失。各地信息化基础参差不齐,应用水平各不相同。试点后立即盲目推广的,很可能“淮南为柑,淮北为枳”。但是,没有推广的试点,可能性只有一种——此路不通。

试点之后,推广何在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 组织验收专家组对“青岛市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课题”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青岛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主任刘惠军向记者展示的验收成果鉴定书上,专家组的结论是:“该课题遵循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建成了'451'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对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的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分级管理的“四统一分”建设管理体制、网络运管模式和应用模式,在决策服务、网上审批等六个领域取得了应用突破,促进了行政管理改革和创新。该工程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设定的任务……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建议认真总结经验,加大推广力度。”

而对于整个历时3年、耗资几千万(地方政府投资未计算在内)的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的验收情况,作为组织部门之一的科技部却语焉不详,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以保密为由而拒绝提供任何信息。

地方政府高调公布验收结果和此次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的组织方的低调耐人寻味。而作为跨地区、跨部门幅度最大的科技示范工程之一,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对于下一步试点推广工作的部署情况我们不得而知。

成效明显,但风险也需防范

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模式,这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并需要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如果我们的电子政务建设不注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就可能走很大的弯路,付出巨大的成本。在这方面,电子政务示范工程负有重要的使命。工程力求能在这方面总结出一些对其他地方的建设有重要借鉴的经验,真正发挥示范的作用。2002年开始的电子政务试点工程由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牵头,选择了国务院办公厅等9 个中央部委机构和北京等7 个地方政府进行电子政务的应用示范,目的也在于此。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汪玉凯在谈到电子政务试点工程时说:“首先,电子政务应用示范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该工程促进和深化了政府、公众和企业对电子政务的理性认知,明晰了一些相关的概念,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促进了政府职能和业务流程的系统化梳理和业务管理的科学化。第三,安全和应用支撑平台的研制和建设,使人们对电子政务的安全理念、管理与技术体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此外,工程的实施动员和引领了社会力量推进电子政务,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信息化。”但是,“在示范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中隐含的巨大风险和问题。”

记者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口中得知,自从6月份的验收结束之后,此次试点反映出来的成绩不小,但问题同样多多,要谈推广不容易。对于具体问题,该专家不愿意细谈。

试点的难点也是电子政务的难点

原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政务专员、电子政务示范工程第一课题组组长陈拂晓在谈到政府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时,指出我国过去许多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四大问题:一是简单化、一刀切的行政命令方式即使在本部门、本地区内的信息化建设中效果也不甚理想,对于跨地域、跨部门的建设则很难有好的效果。二是技术目标不适合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建设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原则。三是重建设轻管理。有着巨额建设投资和精密、复杂、昂贵的硬软件设备的应用项目却很少考虑日后运行的管理问题。忽视管理体制的建立、完善、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投入大,效果不够明显,难有传承性,甚至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的主要原因。四是只有拥有信息资源才谈得上整合、目录服务及开发利用。我们许多以“技术落后了”的名义开展的“升级换代”工程,不但抛弃了旧有设备和应用系统,而且丢掉了宝贵的数据资源,有些甚至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是惨痛的损失与教训。

电子政务建设有多难,试点便有多难。青岛市政府计算机中心主任刘惠军在谈到试点中遇到的问题时说:“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功能尤其是网上审批服务还比较弱,而且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电子政务技术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

试点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如果说试点是摸着石头过河,推广就要大刀阔斧、大步前进。总不能试点之后还是试点,一直这样“试点”下去。试点不是终点,更是起点。试点这幕大戏尚未结束,而推广另一幕大戏却迫不及待就要开始。

一些政府部门在等待,而更多的政府部门并没有等电子政务试点结果,便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或局部或全面,开始了本部门的信息化之旅。在全球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如果各级政府还在等试点的结果,只怕是在等待中就失去了机会,“数字鸿沟”的字眼又会加到自己的头上。可是每一个要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部门同样会遇到试点单位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就上马一些工程,同样存在很大风险,这些又如何解决呢?等待上头一声令下,可是还不知道上头什么时候开推广会,信息化又时不我待。等与不等,没有参与试点的政府部门同样在犹豫徘徊。

究竟该如何推广呢?试点成果评估是第一步,没有评估根本谈不了模式;制定同类项目的标准和规范是推广的前期准备工作;选取适合大多数部门的模式进行推广才能有好的结果。而其中,国家要做好完善一系列机制,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体系,提供一个对项目建设和整个电子政务建设有利的环境尤其显得重要。

推广工作切勿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多头出击的局面已经让试点项目龙蛇混杂、鱼目混珠,地方政府、部门甚至不知道到底需要执行哪个试点推广结果。《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关于电子政务试点工程提到,“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组织电子政务建设的试点与示范工作。要明确重点、抓出实效,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追风”。而已经开展的各项试点工程要“要根据本指导意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纳入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所以,电子政务试点同样需要统筹起来考虑,别让电子政务在试点上就多头作业、多管齐下。

阿里巴巴念叨一句“芝麻开门”就打开了宝藏之门,而面对复杂的电子政务推广工作,目前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是那个“芝麻开门”一样的密码吗?

作为广东佛山市的一个区,南海市关于信息化试点就有诸如“全国城市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建设试点市、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综合试验区、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试验区、南海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等等。教育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山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齐头并进,各项试点花样繁多,南海区信息办统计之后,发现共承担了国家、有关部委及广东省的试点项目达惊人的26个,其中国家级试点14个,省级试点12个。

南海市信息化只是中国信息化试点工程的一个缩影。到现在,我们也无法统计清楚到底全国有多少信息化试点项目,“凡有水井处,便能歌柳词”。国家级、部委级、省级、市级甚至县级试点都层出不穷。用Google搜索“信息化试点”,共有146万网页结果符合关键字查询结果。这些现象表明了各级政府、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但同时如此多的试点在各个领域铺开,我们还能称之为“试点”吗?

《现代汉语词典》对试点的解释是:“正式进行某项工作之前,先做小型试验,以便取得经验。”俗话说,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可是还没等一声令下,每个部门、单位都迫不及待地“摸着石头过河”了,信息化试点已经遍地开花。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试点?“试点”一词被滥用,更多的是经济利益牵扯其中。试点伊始,民营企业一般不会参加到此中来,因为民营企业没有推广义务,信息化失败与否与别人无关。可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信息化试点当中来,2004年上海企业管理信息化的243家试点企业中,包括了一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并不代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雷锋”了。一试点,名气有了,拨款下来了(或者以奖代补),项目拿到了,应用单位自然趋之若鹜。

然而试点是为了推广应用,在记者查询的资料中,关于如何试点的内容很多,可是关于推广的案例却寥寥无几。推广成了试点后的“老大难”问题。有试点无推广,显然不符合摸着石头过河的规则。

从实际效果来看,由国办秘书局和科技部牵头组织的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和以信息产业部牵头组织的信息化试点城市的试点效果最大。截至2002年底,国家信息产业部共批准了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33个:大庆、成都、南海、杭州、广州、江门、包头、北京、桂林、柳州、扬州、南宁、贵阳、宁波、温州、张家界、石龙镇、南京、合肥、西宁、银川、长春、沈阳、大连、邯郸、深圳、绵阳、济南、东营、巩义等。信息化试点城市的选择是同国家信息化重点任务相结合,数量上适当控制,使试点城市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两项国家级的信息化试点工程每年召开一次的全国专项试点会议,对于试点推广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005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在总结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试点的时候,15处提到“试点”一词。而对于推广,《报告》中提到了23处,这表明了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态度,试点之后是推广,由点及线再到面,好的试点推广开了,整个信息化建设局面就迈上了新的台阶。

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简介

为了有效地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2002年8月,由科技部立项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中国电子政务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牵头,选择了国务院办公厅等9 个中央部委机构和北京等7 个地方政府进行电子政务的应用示范。

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 “依托一个公共体系、建设两个支撑平台、采取三项实施策略、重点推进四种示范应用”。所谓依托一个公共体系就是遵循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体系,基于国家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的网络体系,建立和依托目录服务系统、域名管理系统、信息与安全交换中心。所谓建设两个支撑平台,就是提供统一、可信的安全服务平台和多样化、灵活的业务支撑平台。平台具有可扩展、可剪裁、高可靠、可信的和复杂适应功能,所谓采取三项实施策略,就是坚持 “统一管理、分步实施、机构保障、监督落实” 的组织策略,“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协同推进”的建设策略以及“规范管理、强化培训、保障环境、总结经验”的运行策略。其中在环境保障和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的运行机制方面,就包括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环境建设的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电子政务应用示范项目,其主旨是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应用示范,重点推进四种类型的典型应用,为全国电子政务的应用起到示范的作用:一是增强宏观管理指挥的能力。在中央政府的核心政务层(国务院办公厅)示范重点是为国务院领导宏观决策、应急指挥、政务信息和政务管理等四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并以政务资源数据库整合应用为主要建设内容。二是增强国家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通过中央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若干部委,如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外经贸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示范,主要是在政府部门间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办公、联合审批、信息共享。三是推动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形成统一的网络政务环境。通过北京市、浙江省、青岛市、四川绵阳市、广东南海市的示范,实现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决策、指挥、行政管理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解决相应的统一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问题。扩展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以及不同政府间的政务工作的具体应用;四是促进政府为公众服务的发展。通过机制创新,简化业务流程,以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一级政府的示范,推进政府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的一系列面向公众的服务,包括政务公开、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站式”的服务应用。

按照以上示范工程的重点,主要基于以下基本条件选择示范单位:一是信息化建设基础好;二是具有管理职能和区域代表性;三是具有区域示范的辐射作用;四是已经参与和承担了科技部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的应用项目。据此选择了国务院所属的9个部门、7个地方政府。具体是: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商务部、科技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海关总署;地方政府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深圳市、青岛市、四川省绵阳市(地级市)、广东省南海市。

2005年6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验收工作顺利完成。该项目的跨地区、跨部门幅度之大,涉及到的应用范围之广,是以往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少有的。但是对于此中的成功与失败,有关部门没有透露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