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节能减排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陈艳敏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自动化部部长耿晓宁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程度的提高,他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用他的话说:“过去信息化是可有可无,现在是一分钟都停不下来,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会马上影响到生产运营,使企业蒙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耿晓宁的此番表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状况,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已经到了相互渗透、不能分离的阶段。

节能降耗重在政府引导

今年10月,《节约能源法》通过人大审议,将于明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于日前举行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节能减排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大幅降低。”他强调“要以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和应用适合行业生产特点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为推动节能降耗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在更大范围共享,信息产业部于日前发布了《节能降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下称《目录》)。《目录》收录了国内外企业的63个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涉及钢铁、冶金、电力、石化、交通、造纸、纺织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肖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发布《节能降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向节能降耗的方向发展。”

安徽中兴继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泽生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详细介绍了该公司面向城网配电自动化设计的配电网络管理系统。

该系统充分考虑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的层次结构和可扩展要求,配合配电终端系列单元为电网的节能降耗提供保障,达到全电网经济节能运行与电能质量改善。当记者问及收入《目录》对于方案的推广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时,刘泽生说目前还不好估计,但他同时表示,收入《目录》表明国家对其应用方案的认可,这更加坚定了公司继续朝着节能降耗方向努力的信心。

肖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还处于引导和推动阶段,企业还未形成自发,政府的引导、支持、推进和协调对于落实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节能降耗至关重要。”新技术在应用的初期,成本往往偏高,企业短期的经济能力和国家整体要求之间往往存在差距,这是节能降耗产品推广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就要在政策、环境、财税等方面给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通过应用降低节能降耗产品的成本,使之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据肖华介绍,2003年至2007年的4年间,信息产业部以贷款贴息的方式投入了1.3亿元的资金,支持了2398个项目。虽然这并非一个很大的数目,但带动社会总投资却超过了600亿元,政府的引导示范作用十分明显。

在中央的带动下,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一系列举措,支持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信息技术应用。山东作为传统产业大省、能耗大省和排放大省,通过科技三项经费、国债贴息项目、信息产业专项等向信息技术应用的倾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优质信息技术项目开展。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孙志恒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两年来,全省财政资金共投入约3亿元,吸引了社会投入60亿元,极大地调动了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改造提升和节能降耗的积极性。”

在政府引导下,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节能降耗工作在传统工业企业中得到了有效开展。宝钢不锈钢分公司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投入运行后,降低能耗5%,仅降低煤气排放量一项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济钢的无蒸汽蒸氨控制技术的应用,消除了传统蒸汽蒸氨带来的环境污染,能耗降低1.5%-3%。

传统产业改造企业信息化是关键

王旭东在全国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强调: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他同时提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切入点和抓手是企业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行业的应用已十分明显。煤矿安全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ERP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和电厂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辅助生产管理系统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推广,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了传统产业提升改造。

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沐华平介绍说,通过建立有效的技术遴选机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模式,信息技术为重庆市支柱产业企业的改造和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长安、华洋、重钢、力帆、红岩、嘉陵、建设、宗申、太极、涪陵化工等20家重点企业的年平均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在5年前未进行信息技术改造时为21.98亿元和3.56亿元,实施改造之后增至46.34亿元和7.2亿元,销售收入增长1.2倍,利税总额增长1倍。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自动化部部长耿晓宁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济钢通过自动控制、MES生产管控、ERP系统等实施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有效地促进了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然而作为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谈及推动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时,耿晓宁说:“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是阻碍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企业集体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是信息化难以快速推进的原因之一;另外,信息技术与复杂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的脱节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肖华也提到了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工艺制造“两张皮”的现象。

按照《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信息产业部下一步将明确围绕节能降耗、提高产业层次的中心任务,选择关系传统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鼓励企业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模式、新途径。针对信息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两张皮”等问题,《专项规划》提出加强产用互动,促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协调发展。

全国性法律亟待建立

信息技术应用的系统性增强对政府引导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法律手段加强资源整合、理顺机制体制、完善工作体系,营造更加有利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环境和条件势在必行。

记者获悉,在多方努力下,信息产业部于两年前着手牵头制定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下称《条例》)已被列入2007年国务院二类立法计划,并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条例》征求意见稿包括总则、信息技术应用目标、信息技术应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示范、扶持与奖励、标准与知识产权、人才保障、法律保障和附则九部分内容。其中,信息技术应用实施部分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着重点,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大创新投入和扶持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建立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与奖励部分则从增加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给予税收优惠、评优表彰等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予以鼓励。

据了解,在此之前,北京、湖南、山东、天津和杭州等省市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已先于国家出台了地方性信息化法律法规,另有十几个省市的信息化立法正在酝酿、制定当中,各地对全国性法规的出台期待已久。肖华认为:“地方的工作走在前面,有利于全国工作的推动,而地方的工作走得太快的时候,中央的工作也被动。”虽然在此问题上面临困惑,但他坦承,“越往后发展地方工作走在前面的现象就会越突出。”

肖华表示,《条例》出台之后,此前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在一些环节上将无可避免地面临调整和修改。尽管如此,各地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负责人及各行业代表对此项法律的出台仍然抱有极大的期待。孙志恒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条例》的出台将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对于地方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此次的《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会议上引起热烈讨论,各地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负责人及各行业代表对条例的出台表示了一致认同,并从各自工作的实际出发,对《条例》的适用范围、实施细则等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肖华表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下一步将形成《条例》送审稿,上报国务院法制办。种种迹象表明,在多方努力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迫切需求推动下,信息技术应用全国性立法呼之欲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