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来源: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共海南省委文件

  
琼发[2004]16号

  
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4年8月31号)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提出海南省加快新型工业发展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我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我省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新时期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努力提高我省工业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新兴工业省,打造环境、产业、体制三大特色,实现我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原则
  
  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相对集中工业布局,不搞遍地开花,大力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促进产业集约化和生态化;根据比较优势和市场变化,实施大企业进入、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培育壮大现代工业支柱产业;坚持“以存量换增量”和“优质资产重组”的原则,推行“强强联合+股份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速20%。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4%左右。全省一、二、三产业比例趋近于3:3:4。争取在引入国内外大企业推进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项目建设上有所突破,全省的地方税收接近100亿元,新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同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盘活或处置主要的半拉子工业项目。
  
  到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第二次产业的比重提高到36%左右。
  
  (二)结构调整目标
  
  产业结构升级。到2007年,炼化、天然气、浆纸、汽车、医药、光纤光缆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占工业产值比例达到66%以上。
  
  所有制结构改善。实现对我省绝大多数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对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改造,使国有经济在重要领域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尽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组织结构优化。争取到2007年,培育出产值100亿元骨干企业3家,10亿元企业10家。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淘汰落后工艺取得明显成效。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0.6吨标准煤;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1500千瓦时;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35吨;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50%;重要矿产资源实行有计划的控制开采。
  
  (三)产业发展目标
  
  至2007年的未来4年内,重点发展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及配件、林浆纸一体化等一批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医药、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石英砂与玻璃制造等新的产业增长点。
  
   ——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大力发展尿素、合成氨、甲醇、三聚氰胺等油气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其中化肥140万吨/年、甲醇120万吨/年、三聚氰胺12万吨/年。
  
   ——汽车制造及配件。加强与国外公司的技术合作,引进性价比高的新车型投放市场,加速配套项目的建设,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全省汽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辆。
  
   ——林浆纸一体化。落实好速生林建设,保证原料供应,形成林浆纸及制品一体化,制浆能力达到60万吨。
  
   ——医药。充分利用我省南药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优势,整合医药研发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海口药谷”建设,积极引入智力技术,发展高科技医药业,积极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培育优势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优势品牌集群,打造海南生态医药业,力争全省药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电子信息。发展光通信等信息产业,形成年产光预制棒96吨、光纤360万芯公里、光缆160万芯公里生产能力。同时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
  
   ——农产品加。主要以水产品和热带水果加工为主。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到100万吨,其中出口30万吨。天然热带果汁饮料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
  
   ——电力。加快新的电源建设,确保电力适度超前发展。以清洁燃料天然气发电机组为主,实施电厂油改气工程,加快南山18万千瓦燃气电厂的建设。以大带小,淘汰两台5万千瓦机组,建设两台30万千瓦机组。分步开发小水电、风能发电。
  
   ——水泥。水泥产业以满足本省需求为准,适度发展。部分出口越南,以易货贸易的方式,交换一部分燃煤,缓解本省能源紧张的局面。根据企业的投资规划,4年内在我省境内在建、拟建日产5000吨以上的大项目1条;改造日产1200吨的项目1条;淘汰立窑水泥生产能力100万吨。
  
   ——钢铁。淘汰小轧钢生产能力10万吨。
  
  至2010年的未来7年内,利用我省资源优势,建设对全国有竞争力和有较大影响的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浆纸、玻璃、橡胶制品和水产品加工六大生产基地,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建设200—300万吨进口LNG终端一座,气化产气26—40亿立方米,新开发海上天然气30亿立方米,带动一大批利用天然气的优势产业发展。
  
   ——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新增丙烯35万吨,聚丙烯35万吨,固硫剂40万吨,同时考虑上年产80万吨乙烯项目。
  
   ——浆纸制造业。新增制浆能力达100万吨,达到年产木浆250万吨规模;进一步发展高级印刷用纸等纸深加工。
  
   ——石英砂与玻璃制造。引进世界著名石英砂加工企业,开发利用我省石英沙资源。兴建大型玻璃生产线,力争优质浮法玻璃产能达到80万吨/年,玻璃深加工占30%。
  
   ——橡胶制品。淘汰小胶厂100家,整合建设几家大的橡胶制品厂,形成年产标准胶30万吨规模。拟建年产200万条子午线轮胎生产项目,智能轮胎占50%提高橡胶制品的附加值。
  
   ——水产品加工。至2010年,水产品加工总量达到150万吨,其中速冻加工138万吨,加工出口总量50万吨。
  
   ——钛铁矿深加工。钛铁合金12万吨/年,钛白粉产能2万吨/年。
  
   ——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
  
   ——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
  
  三、工业布局及行业结构调整重点
  
   (一)工业发展布局
  
  工业布局的原则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对优势取向,推动产业集聚,不搞遍地开花。总体框架是:
  
  琼北综合工业区。充分发挥海口省会中心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区位优势,建设以高新技术、信息产业为龙头,汽车、医药为重点的综合工业基地。
  
  西部工业走廊。西部工业走廊澄迈、临高、儋州、昌江和东方等是我省工业的重点发展区域,以港口、铁路、工业园区为支撑,发展现代重(化)工业,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和陵水等沿海市县,以各具特色的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水产品加工、木材加工和家具业等轻工业以及发展石英砂矿和钛铁矿的深加工业。南部的三亚、乐东等市县,发展旅游工艺品加工和蔬菜、水果保鲜加工等。中部的五指山、定安、屯昌、琼中、保亭和白沙等市县,因地制宜,根据资源条件,发展林、竹、藤制品等具有地方特色农林产品深加工业。
  
  (二)主要工业园区
  
  依托港口、环岛高速公路及铁路建设工业园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设施作用,实现集约发展。建立和完善海口、老城、洋浦、昌江和东方五大工业园区,把工业园区建成为新型工业化载体。各园区特色突出,功能配套,发挥应有的集聚效应作用。至2007年,工业入园率达到50%,2010年工业入园率达到80%。
  
  海口工业园。整合海口保税区、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金盘汽车工业开发区、海口药谷,突出医药、汽车制造两大产业,加快发展天然果汁饮料、食品、纺织、光纤光缆、家电等产业。
  
  老城开发区。以煤电、光纤、一氧化硅、特种钢材、精细化工、无纺布、人造板及利用电厂粉煤灰建设新型建材和预拌砼等项目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工业相结合。
  
  洋浦开发区。主要以炼油及石油化工项目、浆纸及制品、气电、面粉加工等大项目为依托,大力吸引大公司大企业。
  
  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以铁矿、铜钴冶炼、钴酸锂电池、钢铁、水泥、浮法玻璃、钛白粉、镁制品、蔗渣纤维人造板和新型建材,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等项目为依托。
  
  东方化工城。以天然气及天然气化工为主,项目以天然气化肥一期和二期项目、东方气田、乐东气田、大型甲醇、苯烯、和大型三聚氰胺等为主。
  
  (三)能源、资源结构调整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循环利用”的方针。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要矿产资源实行有计划的控制开采。转变“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小农经济思想,用先进的资源管理和开采技术,以实现集中供应、均衡生产、合理搭配。海南的铁矿、石英砂矿、钛铁矿在国内占有明显优势,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控制有计划地开采,发展矿产资源深加工业,再不能走卖原料、卖资源的老路。对一些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矿山要依法整治。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开展节能、节材活动。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重点发展节约、节电、多联供气余热余压回收、“三废”综合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组织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加快企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在耗能大的工业,用先进技术如窑外分解、直接还原、内循环技术,改造水泥、钢铁和发电等行业,使每吨水泥熟料标准煤耗、炼铁焦比分别下降至110千克/吨、400千克/吨和每度电耗气量(以崖13-1天然气质为准)下降至0.25立方/千瓦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蔗糖、废旧物资利用,对建材、化工和橡胶等重点污染行业的生产要进行全过程控制,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实施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集中综合利用以及改善运行管理等,减少污染物排放。要把污染型的工业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得到控制,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四、行业发展导向
  
  海南发展工业必须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三不”原则,必须坚持与生态省建设相协调。鼓励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环境污染小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精、特、新”劳动密集型产业;限制环境代价高、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不高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禁止高污染、高能耗、工艺落后的产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鼓励、限制和禁止发展行业目录,形成本地比较优势的领域发展,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五、发展措施
  
  加快工业化进程既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也要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新的国际产业分工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方式;既要寻找适合海南实际的工业化道路,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工业化模式的优点。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未来的一段时期,要完成上述目标,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实施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继续贯彻省委、省政府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方针,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求发展,继续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组国有企业。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与泛珠江三角地区以及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这一区域的产业分工,扩大与这一区域商品、资金、技术、人才的交流和区域合作,找准产业优势和切入点,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主动接收广东等地区高水平、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不接受淘汰产业的转移。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的国际知名度,积极招商引资。利用我省铁矿、石英砂矿、钛铁矿、南药和橡胶等资源优势,吸引战略投资者来琼投资。抓好年产15万辆汽车、东方化工城、林浆纸一体化等超百亿元产值项目建设。抓好福山LNG、海口电厂、进口液化天然气、石油储备、12万吨三聚氰胺、100万吨石英砂精选矿场等项目启动。
  
  (二)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大对工业投入的新途径。一是认真调研,国家行业发展政策进行结构调整,筛选项目,申报国债资金支持,争取国债贴息和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二是完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程序及管理办法。利用国有资产变现、产权转让、国有股份分红和国家政策性支持等资金建立工业发展资金。将工业发展资金集中使用,重点用于促进大项目落户的引导性投资上,用于重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用于只需少量资金就能投产、出效益的半拉子工业项目。筹建省建设投资公司,搭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信用平台,以省工业发展资金为基础,申请银行授信,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要积极探索工业领域利用外资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开辟新的外资利用渠道。吸引国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来琼参与重组、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省内国有企业。积极扩大对外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有效运用出口信贷、融资租赁等商业贷款,争取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四是积极发展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税收政策、上市融资、进出口等方面为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对外资开放的产业和领域,要同等地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领域与社会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大力吸引内地民营企业来海南发展经济,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投资主体、竞争主体和对外合作主体。加快国有经济的改革与重组,实现对我省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民营化经营,对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实行民营化改制,加快推进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五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中小企业通过拼盘上市、借壳上市等多种途径,争取在深圳二板市场上市。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一是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发模式,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改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公司参与、整体规划、稳健招商。搞好区内供水、供电、交通、电讯和污水排放等建设。保证供水管道、供电线路(单回路)、供气管道、道路、污水管道和通信线路等到工厂门口。凡落户在工业园区的企业,土地以最低成本价出让,对全省经济影响大的工业项目用地,政府可采取以租赁或土地入股等办法享有股权(5年内不收租金不分红),减少投资者的一次性投资。可以考虑用省的工业发展资金建设公共的办公楼和标准厂房出租或以成本价出卖,完善医院和学校等配套设施。二是加强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四网"(电网、公路网、通信网、水利网)、"两通道"(粤海铁路通道、西线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改善海港码头的基础条件,整合海口、马村、洋浦和八所等重点港口资源,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改扩建步伐,发挥海运成本低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岛屿经济的不足。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益。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扩大利用天然气,加快天然气田开发,在东方1—1开发之后,加速乐东15—1气田的开发,增加天然气供应能力。优化电源结构,强化骨干电网。要积极引入国内大的能源公司,参与建设海南电厂;利用海南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在洋浦燃油电厂改烧天然气后,继续研究清澜电厂的改造问题,充分发挥现有电厂的发电能力。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完善我省220Kv和110kv骨干电网,配套建设中低压配电网和电网调度通信自动化工程,积极推进海南电网与华南电网联网工程,保持电力略有超前的局面。努力挖掘潜力,降低电价、水价和运价,为投资者降低投资成本。三是改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一个窗口办事,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达到投资者到工业园区来,只要选定项目,报批手续等工作有区内工作人员办理。
  
  (四)完善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要稳定和完善财税政策。稳定完善轻税负政策,现行的对各类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除了地产地销增值税恢复征收以外,其它的保持稳定不变。在海南的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均为15%。二是简化有关规费,凡没有列入省政府收费目录的收费项目,一律取缔;逐步减少收费项目,简化收费手续,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对优先扶持项目的产业(企业),包括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投资1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项目等,实行地方税收优惠。四是完善《海南省投资大型工业项目优惠若干规定》以及配套的实施细则。
  
  (五)改革投资管理制度,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投资决策权,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鼓励社会投资,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改革项目审批制度,除国家明文具体限制或缺政府批文无法实施的以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政府主要审批发展规划、土地使用、环境评估、重要资源利用许可、税收减负、关境许可等手续。支持各类企业采用股权融资、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六)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促进。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过程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流通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利用C3P、CAPP、FMS和数控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产品结构,积极稳妥地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交易系统,加快企业内部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步伐,建立企业之间的电子订货、电子转帐和票证自动处理,逐步实现网络营销。
  
  (七)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培养、造就、引进一批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优秀人才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积极引进经营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改善创业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公开、平等、竞争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培养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聘用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流血人员来海南工作,做好智力引进工作。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淡化地域、户籍、档案、行业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配置,建立起合理的人才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采用股票期权制、年薪制等分配方式,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的选拔制度和经营者业绩评价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