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举等撰文怀念"战友"、陈杰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国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副部长李立国、罗平飞、姜力、窦玉沛,纪检组长刘光和,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联名撰文,怀念刚刚故去的民政部副部长陈杰昌,文章题为《深切怀念我们的战友——陈杰昌同志》。文章全文如下:

    2007年12月10日17时10分,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杰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和我们永别了。党失去了一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终生的好党员,民政战线失去了一位为民政事业鞠躬尽瘁的好领导,我们失去了一位携手奋斗的好同志。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此刻,我们的心情沉重悲痛,我们的泪水潸然而下。

    陈杰昌同志1950年10月出生于北京市怀柔县黄坎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北方厚重丰饶的土地、勤劳朴实的人民养育了他,也培育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真挚的爱。1968至1973年间,他自中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因表现突出,1972年被组织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发展入党。197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大学毕业后,陈杰昌同志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自愿要求到祖国最艰苦的西藏工作。他在给学校党委的申请书中写到:“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毕业后要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1976年7月,陈杰昌同志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来到了西藏。如同千百个进藏工作的同志一样,陈杰昌同志秉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了西藏这片热土的革命和建设、为了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西藏人民的安宁和富裕,艰苦奋斗,无怨无悔,奉献了一生中最美好的20年时光。

    20年间,陈杰昌同志跑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体会的各种困难。他不畏严酷的气候、缺氧的环境和道路艰险,多少次驻戈壁、睡帐篷,多少次风餐露宿、车陷冰河,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跑遍了120万平方公里西藏全部地市和绝大部分县、乡,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为党委、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20年间,陈杰昌同志为西藏的改革发展稳定贡献了全部心血智慧。他多次参与研究和制定西藏自治区有关扶持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农牧区经济、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扩大对外开放、基层政权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为党委、政府起草了大量高质量的文件、文稿。他直接参与了在全自治区开展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大讨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自治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重点援藏项目的落实,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年间,陈杰昌同志同西藏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热爱西藏和西藏人民,把西藏视为第二故乡,把西藏人民视为亲人,倾注了真挚的情感;他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地站在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干部打成一片,做到与他们感情互融、思想互通、工作互动,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赢得了西藏干部群众的赞誉。

    陈杰昌同志到民政部工作后,很多同事和朋友曾和他谈起在西藏工作的经历和感受,问起他怎么看待当初的选择和志愿。他总会说起,在西藏20年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付出了很多,失去了很多,但也感到得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一起进藏的同学,确实都吃了苦,经历了磨难。但人的一生遇上一段艰苦的岁月,如果你能够正确对待它,它可能就是一种财富。在西藏的经历,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意志得到了磨练,境界得到了提升,对幸福的感受也更加深刻,面对困境也会更加坦然。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赋予你一种使命。贡献可以有大小,但只有你尽到责任,才能无愧于自己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1996年9月,陈杰昌同志调民政部工作。在民政部工作12年期间,他始终坚持把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发扬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理念,围绕推动新时期民政工作的进步、促进民政事业的发展和维护民政对象利益,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为推进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杰昌同志理论素养高,总结能力强,善于深刻思考新时期民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善于把民政事业放到党和国家的大局下去认识和把握。在他主持筹备的许多重要会议上、在他主持撰写的许多重要文件中,提出的许多富有指导性的观点、思路和措施,无不反映着他认识和思考的成果。同时,他工作思路开阔,创新意识浓厚,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通过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婚姻管理服务、福利彩票发行管理等工作的发展。

    他为推进新时期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高度重视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认为民政理论创新是民政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的先导。他身体力行,深入调研,善于结合实际开展政策理论研究。他主持成立了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工作协调小组,多次审议并集中发布研究课题,组织举办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政论坛”,为民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他为推进新时期民政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切实贯彻党和国家依法治国方略,注重民政法制建设,不断加大民政法制工作力度,积极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民政立法,主持起草多项民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动民政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了民政工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

    他为推进新时期民政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化不仅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产业革命,同时带来了一场行政管理方式的革命。能不能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民政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能不能取胜的重要条件。他组织开展数字民政和福民工程,推动建成民政广域网,主持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密切关注民政部网站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性进步。

    他曾长期在办公厅工作和领导办公厅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使他考虑问题周密,办事认真细致;使他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解决复杂问题;使他思维敏捷流动,眼界开放开阔。他积极组织做好机关运转的各项工作,使民政政务服务工作上了一个新水平,为民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他注重提高民政宣传工作水平,推动民政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显著扩大了民政工作影响,树立了民政部门的形象。他强调做好民政信访工作,要求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树立了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意味深长的诗句,说的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乃至牺牲的人,总能得到群众的尊重,总会活在我们心中,党永远不会忘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怎能忘记,陈杰昌同志坚强的党性和革命精神。在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忠诚党的事业,忠于党和人民,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正如组织在生平中给予陈杰昌同志的评价,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倾注了所有心血,为民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怎能忘记,陈杰昌同志的勤勉敬业和忘我工作。他经常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工作,节假日很少休息,他的工作细心和耐心在民政系统上下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犹记得,他办公室那长明不熄的灯光;犹记得,他以“光阴无一分废掷,年华无一分虚度”来形容自己的忙碌;犹记得,他用“终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30多年来,他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坚守本职,注重实干,不管在哪一岗位,都能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如质、如量、如期完成组织交付的工作任务。

    我们怎能忘记,陈杰昌同志高尚的个人品德和人格魅力。他一生光明磊落,胸襟开阔,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实事求是,讲政治、讲正气、讲大局,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他作风扎实,任劳任怨,不居功自傲,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宽厚为怀,密切联系群众,真诚关心和爱护同志,积极维护班子的团结。他艰苦朴素,一生淡泊,生活节俭,从不攀比虚荣,他常说日食一升、夜眠八尺,知足者常乐。他作风正派,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已成为人们处事的典范,无论是对同事还是对朋友,他都是那样的亲切、宽厚和平和。

    我们怎能忘记,陈杰昌同志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他是在2005年3月查出患有重病。在治疗期间,他意志坚定,无畏无惧,以革命的乐观主义面对生活、面对现实,以信心、勇气和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他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积极进行治疗,坚持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尽可能地阻挡病魔前来的脚步。与他的严重病情相比,医生认为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治疗期间,他仍心系民政工作,牵挂民政事业的发展,经常关心民政工作的大事要事,继续为民政事业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为党、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尚。我们要对陈杰昌同志说,你是一个坚强的人,你是一个无愧于自己人生的人,你是一个无愧于工作和事业的人,你是一个无愧于家人和朋友的人。

    我们无法忘记陈杰昌同志,无法忘记他工作中的运筹帷幄、讲话中的精彩纷呈、文章中的流珠溅玉,无法忘记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法忘记他和同志们在一起的忙碌身影、快乐时光,这一切,都还宛如昨天,依然清晰可见。而今,他却带着一切的美好愿望,带着一切的美好憧憬离开了我们,就要融入到他深爱着的这片土地。此刻,我们不能不想起马克思的名言:如果我们能选择一种最适合于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我们的幸福属于成千上万的人们。我们的事业虽然是无声无息的,但它将永远与世长存,在我们死后,善良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他们的热泪。杰昌同志,你现在一定感受到了人们对你留恋的目光、对你不舍的悲痛吧。

    陈杰昌同志病重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关心,指示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全力救治。作为同事和朋友,在听到他确诊恶疾的消息后,我们如临晴天霹雳,感到非常震惊和难过。两年多来,我们配合医院和家属,积极提供治疗需要的各种条件,多方组织力量参与治疗。社会各界和全国民政系统也给予了很多关心和帮助。我们寄希望于医学昌明进步,寄希望于人间奇迹的发生,但终究无力回天,令人唏嘘不已。

    事业已归前辈录,典范留与后人承。我们,又该用什么来纪念陈杰昌同志呢?结论只有一个:学习他的品质,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我们向陈杰昌同志学习,就应该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革命品质,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始终心系群众、勤政为民,始终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做一个爱党爱国、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好干部。我们相信,陈杰昌同志的精神一定能够感召广大民政干部,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为推进新时期民政事业的发展,为维护民政对象的切身利益,不避艰辛,不计私利,勇敢坦然地面向挑战,面向困难。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陈杰昌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