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来源:大地 更新时间:2012-04-14

  ——略论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

     岁末年终,当我们依例盘点2007年纷繁复杂的大事时,党的十七大首先冲入我们的视界。

  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十七大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与时俱进。它系统反映了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经验,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

  今年8月起,为了迎接十七大的召开,《大地》杂志用三期相继推出“党旗下的辉煌”理论篇、现象篇和纪事篇,突出报道了我党近期以来的理论建设成就、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十七大的召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从第21期起,连续3期,《大地》杂志隆重推出十七大的报道。十七大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十七大报告的许多“新表述、新亮点”,为人们展现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新景象。从十七大为中国指明的发展道路到十七大新表述新亮点,《大地》杂志给予了不懈地解读。

  本期,我们在“本刊特稿”倾情推出一篇全景式梳理十七大报告创新思想的理论性文章——《一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在年终为大家奉献一道丰盛的思想大餐。文中60个“第一次”从更深的理论层次和更广的历史视野为读者“盘点”十七大报告。作者不光是为了梳理和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知我们的下一步将如何迈出,以及迈向何处。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所作的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其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系统反映了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经验,反映了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最新思路。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对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进行初步的梳理和解读。

  1、第一次提出了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宝”。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把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作为夺取胜利的法宝。这次党的十七大报告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充分反映了解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法宝论”。解放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今天,我们党突出强调解放思想,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尽管党的十四大报告曾经有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这一论断,但十七大报告直接把“解放思想”明确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并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又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将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3、第一次对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之间的差距以及前进中面临的困难作出了新概括。十七大报告在系统概括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后,明确指出“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并概括了现阶段存在的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这就是:(1)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2)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3)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4)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5)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6)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7)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8)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这一概括,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在前进过程中的清醒理性,反映了我们党对将继续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的坚强决心,而且突出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期待的高度关切,对群众切身利益和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4、第一次用“三个就是要”对改革开放的目的作出了系统揭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过去党的文献对于这场伟大革命的目的虽曾有过表述,但用“三个就是要”来全面阐述改革开放目的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是第一次。报告指出:“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一概括,使改革开放的目的涵盖了从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到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再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重要方面,揭示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广泛性、深刻性。

  5、第一次用“三个最”对新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作出了科学概括。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那么,应当如何认识这一历史进程呢?十七大报告用“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三个最”的句式为领衔的三个自然段,对新时期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定性作出了科学概括。这一概括,揭示了新时期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6、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通过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新时期29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证明,十七大报告关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与此同时,十七大报告还用“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两段振聋发聩的论述,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澄清人们的思想认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7、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党新时期在理论探索上的“三大觉醒”。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段论述表明,新时期我们党在理论探索上经历的“三大觉醒”就是: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这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其中,第一个觉醒以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为标志,主要解决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第二个觉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为标志,主要解决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第三个觉醒以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标志,主要解决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8、第一次用“十个结合”系统概括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十七大报告概括的“十个结合”是:(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2)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3)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素质结合起来;(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8)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10)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既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伟大实践的生动展示,也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基本经验的深刻揭示,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科学概括。尽管党的十三大报告就宣告我们党已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对这条道路的完整表述,则是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来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段论述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概括,表明我们党经过改革开放29年的实践探索,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比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之时大大地丰富和深化了。

  10、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段论述,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又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强调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1、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出了明确解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很多人对它的确切内涵并不清楚。十七大报告对此作出了十分精要的解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段论述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面伟大旗帜、一条正确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三者是一个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

  12、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位作出了明确表述。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它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借鉴了国外的发展经验,而且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3、第一次用“两个没有变”和“六个新”对“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明确概括。所谓“两个没有变”,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所谓“六个新”,就是“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对于“两个没有变”,我们要长期坚持并保持清醒头脑;对于“六个新”,我们要坚持科学分析、全面认识、深刻把握,因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这“两个没有变”和“六个新”结合起来,就表现为当前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就是十七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方面:(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频发时期。

  14、第一次全面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十七大报告用“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样四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既通俗又准确。

  15、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阐述。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当然首先是经济发展,要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但十七大报告同时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强调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从而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融为了一体。

  16、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作出了明确界定。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段论述表明,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我们党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意味着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17、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作出了全面阐述。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论述,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不仅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而且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8、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统筹兼顾”作出了全面阐述。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论述,坚持统筹兼顾,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且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19、第一次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辩证关系。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另一方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0、第一次阐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命题,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同时还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内在统一的关系,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1、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求。十七大报告不仅要求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而且要求“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与此同时,十七大报告还要求全党同志“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22、第一次系统描绘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从“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五个方面,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反映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两条:一是首次使用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并以“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取代了十六大报告中“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人均概念的使用,意味着我们更加重视发展的普遍性、平衡性,比单纯计算总量来说无疑是一种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二是首次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相处,强调“天人合一”。把“生态文明”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强音来提出,这意味着我们党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更加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自觉地追求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宣示了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强烈政治意志。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我们党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理念经历了又一次升华。

  23、第一次用“五个成为”展示了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时的光明前景。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五个成为”内涵丰富,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把“更加具有亲和力”写进了国家的建设目标,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文化”在今天将得到进一步弘扬。

  24、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条具体发展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时,先后提出了五条具体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五条具体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五条具体发展道路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出,意味着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探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5、第一次突出强调了“信息化”在新形势新任务中的重要地位。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化趋势的发展,不仅速度日益加快,而且影响的广度、深度都在日益深化,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在日益扩大。信息化正在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所以十七大报告在要求认清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特别强调,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并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26、第一次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把“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这里,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用以取代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一直使用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概念。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27、第一次提出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论断。从党的十四大报告“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六大报告“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次十七大报告“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论断,是我们党在总结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提出的新要求。之所以突出强调“从制度上”这四个字,是因为实践中由于没有制度化的硬约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常常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它反映了我们对制度杠杆的越来越重视。

  28、突出强调了公益性质,并第一次提出要支持“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十七大报告至少在四个地方强调了“公益性质”问题:一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二是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三是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方面,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是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强调支持“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这意味着科学发展观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得到贯彻落实,意味着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公共教育医疗文化权益的关切,对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视。

  29、第一次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大转变”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三大转变”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三大转变”能否实现,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30、第一次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论断。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我们党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意味着,一是要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二是要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三是要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四是要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五是要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31、第一次突出强调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十七大报告至少在两个地方明确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一是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二是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它直接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因此,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将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艰巨的过程。

  32、第一次提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两个平等”原则。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意味着在我国今后的经济生活中不再允许有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不平等保护、不平等竞争的现象存在,公有制经济受特殊优待、受特殊照顾,非公有制经济受歧视的时代宣告结束了。

  33、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历程和显著成就的科学总结,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论断,也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意味着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34、第一次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观点。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如果我们把这一论断与十五大报告的“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六大报告的“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我们党已经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到了越来越重要的议事日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明确提出了考量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两个要素,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从而为人们正确处理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关系、正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供了政策指导。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是由政治体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人民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既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强大动力,因而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进程,而必须同这个总进程相协调、同步伐。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包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我国全面改革的主体,因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为了人民,同时又紧紧依靠人民。

  35、第一次提出了要保障人民的“表达权”。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表达权是一种重要的民主权利。保障表达权,就意味着必须保障人民有依法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自由表达自己意愿和诉求的权利,意味着必须改革和调整制约或限制人民行使表达权的各种不合时宜的制度规定和传统做法。

  36、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举措。十七大报告指出:“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长期以来,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在城市和乡村是实行不同的人口比例的,而且城市远远高于乡村。严格说来,这样的规定是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因此,这一建议的提出并逐渐付诸实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说,其意义将是不可忽视的。

  37、第一次突出强调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全社会政治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就必须把公民意识教育摆上重要日程,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来培养和造就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现代公民。因为没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好的制度;即使有了好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如果没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行。可见,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对于实现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38、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来重点推进。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一论断,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顺应了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客观要求。

  39、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一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待宗教工作的新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关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作用,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40、第一次提出了“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这是我们党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协调配合不力的现状而提出的一项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指把政府相同或者比较相近的职能加以整合,归入一个部门为主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如“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或者把职能相同或比较相近的机构归并成一个较大的部门,如能源、交通、农业、信息、社会保障、知识产权等部门都有整合的必要和可能。当然,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必须与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其他改革协调推进。

      41、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观念。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观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对于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完善权力结构、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从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42、第一次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基础上作出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和勇于担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传承文化、繁荣文化历史责任的强烈使命意识。因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水平后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但目前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适应。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不大,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其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

  43、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武装党员、宣传人民、教育群众,使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群众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也是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挥对实践巨大指导作用的需要。

  44、第一次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直在经历着大变动、大变革、大变化的过程。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了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并由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因此,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关注人们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健全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45、第一次提出了造就一批“中青年理论家”和“设立国家荣誉制度”的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尽管这两个论断的具体内容不同、适用范围不同,但都是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工作者的深切关怀,必将极大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46、第一次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教育是民生之基。学有所教,就是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劳有所得,就是要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使所有劳动者都能按照他们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医疗是民生之需。病有所医,就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至于使群众因为贫困而看不起病,也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保障是民生之盾。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住房是民生之居。住有所居,就是要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中低价位普通居民住宅建设,逐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47、第一次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领域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报告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就确立了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目的是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论断,既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又更加注重公平,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两个基本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因而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存在的差距过大,再分配就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的问题。再分配是政府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十七大报告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当然,如果再分配的调节力度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损害效率,同时又会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社会公平功能。因此,再分配同样也要注意促进效率。

  48、第一次提出了居民收入分配的“两个提高”政策。十七大报告指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这“两个提高”是我们党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国民收入是由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三部分构成的,合理调整这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据测算,从2002年以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的比重则均呈上升的趋势。居民收入比重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居民消费对国民总产值增长贡献率的下降,而这是不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是按照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来决定的,政府一般不加干预。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市场化,还存在着垄断经营、分配秩序混乱等现象,因而初次分配中还存在着许多扭曲的现象,劳动报酬增长机制不健全、劳动报酬支付缺乏保障等就是其中的突出问题。所以,这“两个提高”对于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9、第一次提出了“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十七大报告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一项与“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等政策密切相联的重大政策,是经济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进而不断焕发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50、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个最大限度”。十七大报告指出:“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三个最大限度”,所指的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局面,就是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通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归结起来,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51、第一次提出了“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原则。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论断,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强大的军队,军队的强大也必须以国家富强为基础。它要求在整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在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相促进,始终成为国家安全和和平发展的坚强保障,真正实现富国和强军从历史过程到发展成果的全面统一。

  52、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五个共同”理念。为了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七大报告指出:“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段论述,准确表达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格局和秩序合理走向的基本主张,深刻阐述了我们党所倡导的建设和谐世界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的博大胸怀。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要做到各国国内的事情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人民通过平等协商共同决定。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就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要本着互惠、共赢精神,在谋求自身繁荣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和权益,为发展中国家发挥自身优势、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创造更好条件,在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就是各国人民应该摒弃因价值观和发展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偏见和误解,携手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就是各国应该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加强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和平解决分歧和国际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就是各国应该站在全人类根本利益的高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框架内,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国际协作,充分发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技术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让力度,努力形成世界各国在协力保护环境中共同发展、在优化环境中持续繁荣的良好局面,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能够持续造福人类的子孙后代。

  53、第一次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这一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具有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正视自身存在问题、正确应对各种新课题新考验、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紧迫意识。

  54、第一次提出了“一条主线、五大重点”的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总体布局,充分反映了以改革创新加强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根本思路,为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检验标准。

  55、第一次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个模范、四个者”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这段论述,集中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反映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目标任务,指明了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努力方向,揭示了新时期全面衡量党员、干部素质的根本标准。“一个模范、四个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统一于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之中,必须全面把握、认真落实。

  56、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论断。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这一论断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一样,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决心。

  57、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内民主建设的“三大制度”。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任期制、常任制、票决制,就是我们党提出的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三大制度”。这“三大制度”,总结了多年试点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抓手,必将对党内民主建设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58、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论断。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个论断,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干部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公认。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对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干部选拔任用更加自觉地坚持走群众路线,拓宽发扬民主的渠道,改进群众参与的方式,进一步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于坚持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标准,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59、第一次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的作风的重要体现,关系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所以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切实改进党的作风问题时特别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一论断,为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努力方向。讲党性,就是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重品行,就是要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作表率,就是要时刻不忘自己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提出来,反映了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人生追求和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实现个人不断成长进步的重要途径。

  60、第一次对全党同志的精神状态提出了“四个一定要”。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这“四个一定要”,是在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观察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我国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着眼于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和开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新局面,对全党同志提出的基本要求。“四个一定要”,反映了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全党同志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过程中加以全面贯彻落实。

  尽管以上的梳理未必全面,解读未必精当,但通过上面的梳理和解读,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报告,一个反映全党意志、体现人民期待、顺应时代潮流的报告,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报告,体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统一、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统一,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