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看北京“数字鸿沟”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4-05-30
如果你告诉一个西部省份的网民:“北京有“数字鸿沟”,而且不断扩大”,他肯定回敬你一句“身在福中不知福”。

  他对此觉得难以理解也难怪,北京集中了国家相当大比例的信息资源,无论从网民人数、所拥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数量、各类信息资源总量,乃至注册网站数量、所拥有的技术力量等在全国恐怕没有多少省份和地区能够与之媲美。相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北京可以用“信息高地”来形容,而西部省份许多贫困地区连电脑是什么样子都还没有见过。不谈东西部的“数字鸿沟”,而说首都北京存在“数字鸿沟”,这不是 “站着说话不腰疼吗”?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据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有关调查,尽管北京信息化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在北京地区的不同人群之间确实存在着“数字鸿沟”。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同人群和区域信息化程度差异巨大,在调查中发现,白领和大学生群体、蓝领和个体工商户的信息化指数水平明显高于外来打工群体、下岗和失业人员、农民、残疾人和老年人,城区信息化水平明显高于郊区。而且“数字鸿沟”与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水平高度正相关。以此为依据,北京认为其内部存在着“数字鸿沟”。

  往常,“数字鸿沟”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或者落后国家之间,或者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之间。

  其实,在目前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巨大发展,人们对“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理解已经越来越全面和深刻,比如有专家就指出:“数字鸿沟”指的是两种人的状态,富有者(haves)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或者在这方面比较占优势;贫困者(have-nots)不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或者在这方面处于落后的状态。更通俗的定义有:它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

  由此看来,北京定义自己存在“数字鸿沟”是无可厚非的。以往人们认为我国“数字鸿沟”存在于大的地区之间,而没有从广义“数字鸿沟”出发,去看待和认识地区内部的信息“贫富分化”问题。

  前几天的一则报道可以拿来和北京提出自己存在的“数字鸿沟”做比较,该报道说,美国商务部历时五年完成的《网络中的落差》报告指出美国存在着“数字鸿沟”,在数字化技术运用和掌握方面,美国东西两岸明显强于内地,白人强于其他种群,甚至绝大多数拉美裔、非洲裔和亚裔人种还不能使用因特网。

  在笔者看来,北京市的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其更好地制定自己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缩小自己内部的信息化差异。由此可见,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和立体研究,对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和规划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