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口年”的电子政务建设
来源:国门时报e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3
今年是“十五”的收尾年,也是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年———这是一个“关口年”。在一些专家看来,在过去4年里,我国电子政务的网络建设超前于应用,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初,虽然我国政府网站数量已经超过1万,但是信息化应用则滞后于开发。一部分人热中信息化,另一部分人虽扛着信息化大旗,却在原地踏步;软件产品游离于需求、高投入低回报;还有一些规格高、价格贵、过程复杂的相关软件,被一部分单位当作头号选择,实施后不但使用起来费力,相关资金投入也相当高,造成资源浪费、重复投资等问题。甚至有的地方在没有整合资源和做全面评估的情况下,就为了政绩盲目地上信息化。部门自成体系现象严重,跨部门应用系统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隔离成一个个独立的“烟囱”。这个问题是“十五”期间电子政务设计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很多“金字”工程未能通过立项审批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跨部门的重点业务系统被牵头部门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没有达成共识,自建、自用和自成体系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明显,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人为地割裂成了一个个“烟囱”,潜在的“信息孤岛”风险突出,政府协同能力受到极大牵制。

  虽然问题不少,但是据来自赛迪电子政务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我国政府2004年电子政务投资额为412亿元,占全国所有行业IT投资的10%左右。相关人员预测,2005年我国政府IT投资将实现482亿元,2009年将达86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5.9%。但是对于如此大额投资,我国至今也没有颁布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一旦这些巨大投资“打了水漂”,责任的判定和评估将没有依据,这无疑令人们感到担忧。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家对电子政务的投资将会持续稳定呈上升趋势,但是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重建设轻应用、重电子轻政务,仍然突出,电子政务投资存在很大风险。为了改变以上状况,在去年10月底召开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要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节省开支,不搞‘花架子’和‘形象工程’,避免重复建设。”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电子政务仍须克服资金有限、构架还不完全明晰、标准不清及时实施等众多困难,向前发展。按照“十五”规划预定的目标和任务,今年电子政务建设如果能顺利完成任务,必须在应用环节上有所突破。

  在“关口年”,我们的电子政务建设除了要正视和解决上文提到的一些问题以外,还不能忽略以下的一些问题:第一,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很多,但是政府财力有限,电子政务必须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热点问题开展,我国远没有进入全盘信息化的时期,一定不能照搬西方模式。第二,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政府职能、业务流程和产业结构中的变数太多,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考虑我国社会转型特点,电子政务设计和建设要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绝不能从理论概念、理想模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