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及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研究制定并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兖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加快发展,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一五”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05年,全市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达3700美元,是2000年的2.1倍;地方财政收入可达9.6亿元,是2000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可达257亿元,是“九五”投入的3.2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实现48.6亿元,年均增长16%。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济宁市12个县市区前列,进入山东省经济强县市第一方阵,经济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县第50位。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15.7:49.4:34.9优化调整为10:57:33。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可达18亿元,年均增长8%,被国家农业部列为部长联系市(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先进市”称号。工业立市进程加快,形成了造纸包装、煤电化、橡胶化工、汽车农机加工、食品、医药、电子等支柱产业和太阳纸业、银河集团、联诚金属等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家,可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5亿元,利税35亿元,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可达103亿元,年均增长20%。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现代服务业有了新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可达61亿元,年均增长16%。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五年间,全市共实施500万以上的重点项目486个,完成投资210亿元,建设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太阳纸业集团投资38亿元建设的太阳工业园、银河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的银河工业园、兖矿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的国际焦化园,搭建起了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园区框架;联诚金属、齐鲁特钢、翔宇化纤、绿源食品、华龙日清、白象食品等企业的一大批重点项目投产,形成了我市打造现代工业基地的基础;行政办公中心、综合文化广场、新党校的竣工启用,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九州方圆、维多利亚、明珠、华安等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的快速推进,中小学危房改造、三期城乡电网改造、西北护城河治理、乡村道路建设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东西城区21.8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8个镇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西城区建设步伐加快,东城区改造品位提高,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87公里,率先在县级城市开通了城市电动公交线路,建成了日处理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集泄洪防汛、绿化美化于一体的城市滨河公园。生态市建设开始启动,城乡环境质量有了新的改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达到32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29%。国土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采煤塌陷地得到较好治理。实施村镇康居工程建设,农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了村村通公共汽车、通有线电视。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基本完成了产权改革,民营经济成为市场主体,总户数达2.4万户,民营企业近2000家,上缴税金9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90%以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营经济先进市”。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显著,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全市农民累计减负6500多万元,累计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1200万元。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行政审批中心运转良好,投资、财税、教育、医疗、保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实现了乡镇干部、教师工资由市级财政统筹。外向型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有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可达4.5亿美元,年均增长151%,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27亿美元,是“九五”的3倍。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五年共实施各类科研项目180余项,10余项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称号。义务教育学生合格率、优秀率超过国家标准,高考本科万人比升学率多年保持济宁市第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加强,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先进市”、“山东省教育示范市”。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连年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一批文艺作品在全省、全国获奖。公共卫生“两大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4.2%。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先进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被评为“山东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新闻出版、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地震、水文气象、史志档案、残疾人等项事业都取得新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4382元和3328元增加到9096元和5089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4平方米增加到29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质量明显提高,楼房化率达到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8.6亿元增加到60亿元,年均增长16%。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8.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稳步推进,社会救助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城乡困难群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各项任务全面或超额完成,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经济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财政实现了由吃饭型向建设型的转变,城市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和谐社会建设已显雏形。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措施,在全市掀起了解放思想、比学赶超大讨论,先后召开了全市经济工作千人大会、发展民营经济万人动员大会、优化发展环境大会、争创文明城市动员大会,组织各级干部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挂职培训,在全市形成了争先恐后、竞相发展的浓烈氛围。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适时提出了坚持“工业化、产业化、民营化、城市化”四化方针,实施“大集团、梯队、培植”三大工程,推进工业立市;突出抓好“素质、和谐、创建”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平安兖州”,确保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工业立市。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市工作的总抓手,着力培植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采取现场办公、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等举措,全力支持工业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的发展,促使工业企业招商引资实现了新突破,开创了工业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平安兖州”、“诚信兖州”和“文明兖州”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清正公平的廉政环境、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在全市形成了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五是坚持执政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续几年实施“为民办十件实事”工程,着重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发展环境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市的基础条件,“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压力。
  1、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期间,我市处在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社会转型加快的新阶段,面临着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经济快速发展期。2005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工业化、城市化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推进,这种先发优势更加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期。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鲁南城市带、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煤、水、电等资源丰富,具有承接国际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转移的优势,随着“工业立市、民营强市”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市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将会充分发挥。
  高投入回报期。“十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近两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仅2005年度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就超过100亿元,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市仍能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水平,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在建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并产生巨大效益。
  对外开放提升期。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持续扩大,招商引资效果更好,特别是5个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我市,将大大提升我市的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和谐社会形成期。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协调,人与自然将更加和谐,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民创业的氛围空前浓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社会呈现出风正气顺心齐的良好局面,必将促进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2、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竞争期
  随着WTO的过渡期结束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加剧,我市面临更广领域、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将逐步凸显。
  区域间竞争更加激烈。全国各地都在谋求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积极推进跨越式发展,发达地区不断加快率先实现现代化步伐,我省半岛地区的县市发展势头异常迅猛,济宁各县市区纷纷实施加快发展的战略,区域间综合经济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市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
  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市人均占有土地较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有项目无土地,项目等土地”的现象将会比较普遍。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局部领域、局部范围内的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不仅影响当前经济增长,也削弱了长期发展的后劲。
  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低,资源型和初加工产品多,自主创新能力弱。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展不快,民营经济管理粗放。招商引资总量还比较小,经济外向度低。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制约产业比较优势的发挥。
  人才不足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资源存在总量性和结构性短缺,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机制还不够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
  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还比较繁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比较落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镇办间经济差距较大,缩小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还非常困难,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稳定任务艰巨。
  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依托坚实的发展基础,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挥独特的比较优势,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更宽的思路、更硬的举措,着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动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兖州发展的新跨越。
  (一)总体思路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今后五年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乘势而上、大干大上”的总基调,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坚持工业化、产业化、民营化、城市化“四化方针”,大力实施大集团、梯队、培植“三大工程”,积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社会主义新农村,致力构建“和谐兖州”,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事业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二)指导方针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十一五”期间,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工作中要遵循好以下六项指导方针:
  1、必须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并不断完善总体发展思路,形成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做大经济总量。更加注重发展观念的创新,丰富发展内涵,更新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速度与效益相统一。
  2、必须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植优势产业,做强骨干企业,着力打造现代工业基地。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做大做美中心城区,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3、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继续实施 “五全”战略,全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继续举全市之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全方位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4、必须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的中心环节,着力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示范市”水平。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5、必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设文明兖州、诚信兖州、平安兖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6、必须唯真、唯实、唯严。努力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干部中培养坚持原则、勇于负责、坚忍不拔的精神,倡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风气,健全严格执行、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机制,激励起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干成干好的局面。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挤身山东省前10位,冲刺全国40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7000美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
   2、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5:55:40,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企业,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年均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2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
  3、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西城区、经济开发区、新兖工业园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建成省级文明城市。
  4、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行政管理、财税、投资、教育、卫生、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逐步建立,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年均增长2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
  5、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升。城乡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7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数提高到5.5人,拥有医院床位达到5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共同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6、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8%。电话普及率达到40部/百人,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20辆。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1.5万美元,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达到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在全国百强、山东省30强中排名进位和“两个率先”的目标,进一步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
  (一)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打造现代工业基地
  大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相关企业的配合与协作,构造以造纸包装、煤电化、橡胶化工、汽车农机加工、食品、医药、电子等优势产业为主体的“七大产业集群”。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培植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5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群体。实施“品牌”战略,注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进一步壮大园区经济,加快发展镇办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我市建设成山东省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
  1、着力发展七大产业集群
  造纸包装产业集群。依托太阳纸业集团,大力发展涂布白板纸、牛皮卡纸、铜版纸、液体包装纸、高档文化和信息用纸、档案用纸等品种,积极发展与造纸相配套的助剂、高档包装、精品印刷等关联产业,搞好林纸一体化建设,形成育林、制浆、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建设太阳纸业集团与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合作的40万吨液体包装纸以及40万吨涂布白卡纸、40万吨高档铜板纸、30万吨胶板印刷纸等项目,抓好高旭、东升、明阳、天成等造纸助剂项目,推进宝祥、华龙、白象等高档包装彩印项目。到2010年浆纸产量达到260万吨,其中浆产量50万吨,机制纸及纸板产量210万吨。行业总体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利税40亿元。
  煤电化产业集群。加强煤炭资源的集约开采利用,提高煤炭开采工艺水平和回采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电化系列产品,实现能源的就地转化增值。积极支持兴隆庄、杨村、古城、田庄、新驿等国家统配煤矿的发展,加快小孟煤矿、大统矿业新矿井建设,区域内原煤开采量达到1500万吨。依托现有煤矿,进一步扩大热电联产规模,重点建设太阳纸业12.6万千瓦、热力公司2.4万千瓦、兖州热电厂2.4万千瓦、圣地热电公司3万千瓦、绿源公司6万千瓦的热电联产项目,积极抓好中燃基业煤矸石发电项目。着力发展以国际焦化公司、青钢焦化为主要依托的煤化工产业,加快200万吨焦炭及20万吨甲醇等项目建设进度,新建100万吨甲醇、20万吨焦油、5万吨粗苯等项目。到2010年,我市统计口径范围内的煤电化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利税60亿元。
  橡胶化工产业集群。依托银河集团、翔宇化纤、祥通胶带、宏宇胶带等企业,不断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做大做强橡胶化工业。重点抓好陆通轮胎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倍耐力公司合作建设的轿车轮胎、东方胶带有限公司与丹麦劳伦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高强力输送带、翔宇化纤的锦纶工业丝扩建、涤纶高强工业长丝生产线、轻型汽车轮胎、祥通胶带的摩托车轮胎等项目,形成1000万套轿车轮胎、120万套全钢丝载重子午线轮胎、170万平方米的高强力输送带、550万平方米的钢丝绳带、100万平方米的PVG/PVC胶带、20万套轻型汽车轮胎、10万吨钢丝帘线、10万吨聚合切片、6万吨锦纶帘子布、6万吨浸胶的生产能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橡胶化工产业基地。到2010年,全市橡胶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利税30亿元。
  汽车农机加工产业集群。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专业协作,使汽车农机加工业成为引领我市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汽车零部件加工依托联诚金属、环宇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汽车水泵、油泵、减震器、滤油器、钢圈等产品,重点抓好联诚集团与荷兰培特公司合作的汽车零部件、环宇车轮有限公司的汽车钢圈等项目,形成4000万件的汽车零部件、300万只钢圈的生产能力。农业机械以华源山拖、大丰机械为依托,重点抓好大丰机械公司的小麦收割机、玉米收获机、水稻收割机的扩产项目,不断提高大中型拖拉机、背负式及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依托宏达机械、大陆机械、金马机床等优势机械企业,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汽车水箱、曲轴等产品。合金加工逐步向汽车模具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加快发展步伐,形成年产60万吨优质特钢、2万吨轧辊、10万套模具生产能力。到2010年,全市汽车农机加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利税20亿元。
  食品产业集群。加大优势农副产品加工深度,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食品工业规模。重点抓好华龙、白象、绿源、嘉隆等龙头企业建设,实施好华龙日清公司的2万吨饮品、白象食品有限公司的高档方便面扩产、绿源肉鸭公司4000吨的熟食加工和羽绒精加工等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食品加工企业,配套发展一大批饲料加工企业,形成规模效益显著、技术档次领先,以方便面、面粉、肉鸭、肉鸡为主导的食品加工业集群。到2010年,形成年产方便面100亿包,肉鸭宰杀4000万只,肉鸡宰杀3000万只的能力,整体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利税15亿元。
  医药产业集群。对有一定基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医药行业,依托康泰药业、康华制药、益健药业、中药厂等企业,加快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整合资源,迅速膨胀规模,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档次水平。重点抓好冻干粉针生产线、空心胶囊自动线、国家二类新药阿克它利、药用中间体等项目,扩大巴洛沙星片、硫酸头孢噻利、益肝灵滴丸等新药的生产规模。加大中成药研究开发力度,逐步引导中药产业向技术现代化、工艺工程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市场国际化方向发展,扩大中成药、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制剂水平,尽快形成医药产业优势。
  电子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代高新技术产业群中最活跃、最具渗透力的产业。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推动我市工业产品更新换代、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实现工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措施来抓,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强化科技开发与创新,着力做好中钢科技公司的多晶硅等高新技术项目引进、落地建设工作。依托云龙科技等企业,重点抓好税控收款机、无线电抄表仪、微电子等产品的扩产,搞好银税一体机、出租车计价器、煤气表、水表、太阳能电池等新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拉长产业链,尽快把电子信息业培植成我市的主导产业。
  2、大力实施“三大工程”
  大集团带动。以太阳纸业、银河集团、国际焦化三家大集团企业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合资合作,加速膨胀,打造兖州的“航空母舰”。到2010年,太阳纸业集团投入100亿元,达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25亿元,跨入全国500强、世界造纸50强企业行列。银河集团投入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0亿元,建成世界一流的橡胶企业。国际焦化公司投入100亿元,达到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利税18亿元,建成世界一流的煤化工企业。
  加快梯队跟进。力促梯队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联合,尽快做大做强、形成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群体。到2010年,联诚金属、齐鲁特钢、翔宇化纤等3家企业要达到30—50亿元的规模,绿源食品、大统矿业、青钢焦化、华龙食品、白象食品等5家企业要达到10—20亿元的规模,高旭化工、云龙科技等10家以上企业要达到5—10亿元的规模。
  培植新企业。坚持大开放大招商,引进一批新项目,培植一批销售收入过千万、五千万、过亿元的新企业,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扶持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十一五”期间,每个镇办都要新上5个投资过5000万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项目。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突破300家。
  3、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七大产业集群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集团、梯队企业要注重引进人才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主导产品的质量档次。积极开展与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吸引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申请发明专利,支持企业创优创牌,促使更多企业争创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争取到2010年,建成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研发机构,国家、省名牌产品达到20个以上,新增国家、省著名商标10个。
  4、努力壮大园区经济
  以“四园”为载体,加快投资进度,不断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太阳工业园要南北贯通,向西延伸,以造纸产业为主导,面积发展到6平方公里。银河工业园要向南发展到济曲快车道,以轮胎、胶带为主导,面积发展到5平方公里。国际焦化园要快速扩张规模,以焦碳、甲醇等煤化工产品为主导,面积发展到4平方公里。联诚工业园要加强与美国EP公司、加拿大麦哥那公司等国际著名公司合作,积极推进三期、四期、五期汽车部件生产项目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基地。经济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窗口、改革试验田、龙头带动功能的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招商引资,全面提升开发区品位和档次,力争每年引进2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五年累计投入120亿元,尽快形成以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为主导,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的省级示范经济开发区,区内企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新兖工业园要以太阳、银河工业园为主体建成省内著名的工业园区。全市新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无污染、低耗能的项目都要进园入区。
  5、加快发展镇办经济
  实施促强扶弱战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镇办经济协调发展。各镇办要立足于现有的产业基础,落实“工业立市”战略,加大工业项目投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经济强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兖镇力争进入全国二十强,兴隆庄、大安、谷村、颜店等镇要在济宁市三十强中位次前移。加大对经济薄弱镇办的帮扶力度,促使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经济薄弱状况,新驿、小孟、漕河、鼓楼、永安等镇办要力争进入济宁市三十强。
  6、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广太阳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力争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做好工业企业节水工作,推进污水处理除磷脱氮工程、配套管网工程、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加强对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施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和再生资源化工程,抓好煤矸石的治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培育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把太阳工业园、银河工业园、国际焦化园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的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二)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
  围绕建设生态化、现代化工贸城市目标,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加快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把我市建成鲁南城市带、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的中心区。
  1、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区
  继续搞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点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善城乡道路、公用设施、环境治理等各专项规划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形成科学的规划体系。“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我市总体上要形成中心城市发展区、重点工矿区、城郊型现代生态农业区等三大功能区。即:中心城市发展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及新兖镇、大安镇、谷村镇的一部分,重点发展优势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矿区,主要包括兴隆庄镇、新兖镇、新驿镇、小孟镇的部分地区,重点发展能源及煤化工业、观光旅游业。城郊型现代生态农业区,包括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加快提升城市形象
  以西城区现代化标志性建筑群及东城区高标准片区开发为重点,整体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进程。西城区开发建设要结合组群结构大城市的整体规划,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要求,突出高雅大气、简洁明快的城市风格,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规模。围绕行政办公中心,规划建设一批综合办公写字楼、高档商住楼、星级酒店等高层建筑,加快建设一批多层次、多风格、多功能、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住宅小区,合理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影剧院、档案馆、文化馆、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抓好环境的绿化美化,尽快把西城区建设成为生态化、花园式现代都市区。继续搞好东城区改造,突出重点,重塑景观。抓好火车站周围、建设路与中御桥路、九州广场等商务中心区的改造提升,使其成为带动东城区更新改造的重点和亮点。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鼓励片区综合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九州大道南部、西北护城河周围等居住片区的改造,改善东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加快大禹、兴隆文化园建设,配套完善文化、体育等相关设施。把东城区建设成为以商贸为核心,居住为主体,历史为文脉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商住区。大力推进以经济开发区、新兖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产业聚集带建设。逐步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产业优势突出、规划布局合理、人居环境优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新型精品城市。
  3、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加快构筑便捷灵活、畅通有序的城镇路网框架。根据《济宁都市圈规划》,加强沟通济宁、曲阜、邹城的交通通道出入口建设。按照构建“九横十一纵”城市路网的总体规划,加快建设西城区雍州路、梁州路、青州北路等为重点的高标准道路。分阶段推进东城区主要路段的改造,切实搞好道路排水系统的配套建设,确保城市路网在雨季能够畅通无阻。实施“老油路”改造工程,提高县乡公路等级标准。积极引导客运向高速、安全、可靠、经济、舒适,货运向大吨位、专业化、物流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客运量达到540万人次,货运周转量达到6亿吨公里。
  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好“扩能”工程,加快城市供电、供热、供气、供水系统能力扩容和网络拓展,重点抓好东郊变电站、西郊水厂、天然气门站及九仙桥路、迎宾大道的排水管道等项目建设,构建运营安全、供给稳定的城市“生命线”,到2010年城市集中供热率和居民气化率达到70%以上。完善和改造现有电信、广电等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实现中继传输数字化。继续实施好城市“绿、亮、清”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实施康居工程,改善小区居住环境,配套建设社区服务设施,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社区。加大城镇环卫设施投入,增强对城镇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的设备能力。
  4、强化城市综合管理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推行特许经营制度,统筹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和土地利用,努力盘活城市资产,营造更加适宜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坚持宣传教育与严管重罚相结合、日常管理与突击整治相结合,逐步将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联合执法、长效管理的新机制。加强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的管理,重点搞好违规建设整治、重点区域整治和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对府河、护城河,火车站、九州广场、一中花坛周围,龙桥路、建设路、中御桥路、九州路和南环城路以及南、北泗河大桥、太阳环岛等城市道路出入口的全方位整治。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构建鲁西南商贸物流中心  坚持膨胀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创新发展思路,改革体制机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业,形成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1、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运用现代新型业态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商贸集聚区,加快门面店改造步伐,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式超市等现代营销方式,塑造具有兖州特色的商业街区,搞好中山路土产杂品、中御桥南路建材装饰、龙桥商贸路车辆机电配件、西御桥路服装、东御桥北路休闲购物等五条专业特色街建设,形成以中御桥路、建设路、九州路为中心的商业区。积极引进沃尔玛、家乐福、贵和、银座等著名商业企业和知名品牌,利用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推进传统商业资源优化整合,加快组建大型商贸企业,以广场商厦、富居家具为重点培育对象,力促规模扩张,做大做强,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具有区域影响的购物中心,打造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加强城乡各类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的改造完善,提升档次,使之逐步由棚架式市场向楼堂式市场发展,重点建设火车站小商品市场、息马地商城、金都商城、永丰建材城等一批专业市场,着力培植建筑建材、旧货中转、家俱装饰等大型批发市场。积极争取我市成为国家“万村千乡”工程试点县,引导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依托供销社增加商业网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适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消费习惯变化的需要,发展各具特色、健康营养、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餐饮业,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提高餐饮水平和质量。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产业、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以完善物流供应链为目标,大力培育物流企业,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依托北站,充分利用其周围的仓库、场地,加强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迅、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着力抓好物流城的规划建设,促使物流企业集中,建成鲁西南最大的物流园区。打破行业分割,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推动传统运输、货运代理、仓储流通等企业的存量资产重组,延伸服务功能,尽快向新型、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建立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洽谈、交易、支付和结算等物流业务的网络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吸引中外运、中邮物流、中铁快运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到我市发展。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骨干物流企业。
  3、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跟踪市场需求,抓住新的消费热点,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一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信息网络,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推进电子政务,建立电子商务、工业、农业、金融、财政税收、城市建设与管理、公共安全、科技教育、社区服务等应用系统和基础信息库,构筑公用信息平台,实现城乡互联互通。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壮大律师、会计、审计、担保、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推广决策咨询、投资论证、资产评估、企业诊断、经纪代理、公证鉴证、工程监理、环境监测等各类中介服务,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三是全面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拓展陪护、医疗、托幼和清洁、维修、保安、物业管理等服务领域,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高效、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四是规范完善房地产业。实施安居工程,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整顿房地产市场,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激活住房二级市场。五是支持发展金融保险业。鼓励金融创新,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步伐,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增强服务功能;规范社会保险业,丰富各类险种,拓展保险市场。六是探索发展会展业。规划建设会展中心,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节、招商会、交易会、展览会以及其他各种综合性会展活动,进一步扩大我市的开放度和知名度。不断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业态,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汽车服务、教育培训、家装家饰、租赁等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
  4、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业。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宗教等人文资源,修复兴隆寺、基督教堂等历史名胜古迹,做好李白、杜甫在兖州的大文章,发展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挥兴隆庄煤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被评定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优势,重点发展工业旅游和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农业观光游、城郊休闲游,着力抓好台塑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开发生态游,满足城市居民的出游需求。依托周边曲阜邹城孔孟文化、梁山水浒文化、微山湖铁道游击队景区等热点旅游线路,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把我市建设成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星级酒店、宾馆的改造建设力度,配合新城区开发,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建设高档次、高水平的酒店、宾馆及服务休闲场所,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到2010年,建成三星级以上宾馆5座,旅游涉外宾馆10座,旅游接待能力达到50万人次。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转变、传统农民向高素质的现代农民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按照“稳粮油、强畜林、优布局、重特色”的原则,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产品品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一是优化发展种植业。围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目标,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等无公害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大力发展高价值的“新、特、名、鲜”经济作物,建成高标准设施栽培蔬菜基地2万亩。二是加快发展林果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重点抓好3万亩黄金梨冬枣等无公害绿色果品基地、3万亩桑蚕基地、5万亩优质高档花卉苗木基地、10万亩速生林基地。三是做大做强畜牧业。加快肉鸭、肉鸡发展,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肉鸭出栏千万只、肉鸡出栏百万只等一批标准化养殖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到2010年,畜禽饲养总量达到7800万只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档升级,争取到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家,有5家成为省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20家成为济宁市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为农户提供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市场开拓、技术信息等各类服务,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行“无公害行动计划”和“出口绿卡制度”,全市瓜菜果品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有机农产品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
  3、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组织科技人员和龙头企业搞好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服务,推动农业科技入户。精心实施国家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重点项目,促进粮食生产高产优质高效。高标准建设农高园科技示范项目,重点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就业培训“阳光工程”,五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实现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总动力达到56万千瓦。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沼气、太阳能等综合利用技术。加强以培肥和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实施2.2万亩土地治理项目,抓好病险水坝除险加固、排灌设施更新改造、节水改造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三期项目,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100%。
  4、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推行村庄建设的城镇化、农民居住生活的社区化,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采取村企合一、以厂带村、小村并大村、矿区搬迁合并等形式,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积极推广新马青乐园模式,加大村庄改造力度,发展多层住宅,力争更多的旧村完成改造任务,实现农民居住的楼房化、现代化。加强以饮水安全、电网上档、道路硬化升级等为重点的公用设施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以上。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以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合理有序流动的居住户籍登记制度。继续开展好“三下乡”活动,进一步为农民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普及科技意识,倡导文明生活,培育一批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积极开展文明小康村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社会新风貌建设,创造农村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力争到2010年,全市85%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文明小康村的标准,建成一批全省新型样板村。
  5、强化各项支农政策
  坚持“多予不取放活”的方针,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落实农业农村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有效机制。二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使用权合理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健全农业投入政策。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按照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1、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新突破
  积极推进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审查和监督。规范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办法,加强构建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合作,健全项目推介会制度,稳定银企合作机制。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启动民间投资,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支持太阳纸业、银河集团、国际焦化、联诚金属、齐鲁特钢等企业上市融资,力争有3家企业上市。鼓励优势企业发行债券、参与期货市场交易,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切实搞好所有制和企业改革。继续大力实施全面放开、全民经商、全民招商、全力保护、全面推向民营经济的“五全战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技术、人才、法律等支持力度,设立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培育一批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民营企业,培植一批外向型、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群体。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规范、完善改制不彻底、不到位的企业,重点抓好商贸、供销、粮食等系统的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机制,提高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效能建设,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行政水平,建立和完善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规范精简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放权搞活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推进经济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进入市场,重点抓好自来水、煤气、热力、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继续抓好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事业、农村公路养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农村全面健康发展。加强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注重发展社区公益类民间组织,增强承担公共服务的能力。
  2、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努力扩大利用外资。突出“四园一区”招商引资的载体作用,优化要素配置和产业布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外资项目,培育特色鲜明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力争“四园一区”直接利用外资占全市的70%以上。发挥好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的突出优势,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的主战场,鼓励和吸引战略投资者。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内外企业产业转移,搞好产业对接,主动接受辐射。拓展招商领域,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扩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开放度。提高招商质量,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加快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加强国内区域间经济技术协作和联系,重点搞好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县市的经贸协作和交流。“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三资企业50家,吸引市外国内资金500亿元。
  调整优化出口结构。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展壮大我市传统优势产品出口规模,全面提高我市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优化贸易方式,巩固发展一般贸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申报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努力扩大机制纸、汽车轮胎、汽车零配件、农副加工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巩固日韩、欧盟、北美及港澳台、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拓展非洲、拉美、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积极发展进口贸易,加大对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力度,提升工业装备水平。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鼓励太阳纸业、银河集团、联诚金属等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开店设厂,拓展国际市场,承包海外工程,开展劳务合作,开发利用国际资源,吸收、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十一五”期间累计外派劳务800人次。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健全完善保障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科技事业发展,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加强劳动就业培训基地、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中介机构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组织机构,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就业者素质。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培训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型岗位,鼓励自主创业,重点解决毕业学生就业和“4050”下岗人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00个。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通道”培训计划,切实强化劳务输入输出服务机构建设,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向外地转移,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每年新增农村劳务输出人员1万人。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重点,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实个人帐户,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市场统筹。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人员参保率达到90%以上。完善各种医疗保险制度,规范困难企业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办法。提高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行市级统筹的农民养老保险,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畴。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低保标准,解决好改制企业、破产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和困难救助问题,对城乡低保家庭和困难职工实施医疗、教育、住房和法律援助,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立农村五保户四级联保长效机制,加强老年公寓和镇敬老院建设,提高集中供养率。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社会保障体系。
  2、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完善“以政府办园为示范,以社会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免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固在10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搞好城乡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农村师资力量,提高现代化教育装备水平,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重点抓好优质品牌高中建设,兖州一中建成全国示范性高中,实验高中建成全省示范性高中,其他普通高中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积极扶持孔子学府、精华园等民办学校的发展。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完成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教师进修学校、职工教育中心的合并,建成教学设施先进、专业门类齐全、办学形式灵活的职业教育中心,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行列。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效益。到2010年,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2500人。注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加快特殊教育中心(聋哑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健全科技进步指标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增强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营造一个“重视科技、依靠科技、发展科技”的环境。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设科技馆,不断增加科技三项经费,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资金,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到2010年,培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12家,民营科研机构达到100家。实施各级科技计划120项,申请专利200项。全市科学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提取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
  4、繁荣文化事业。努力挖掘兖州历史文化精髓,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留古城神韵、展时代新颜”的原则,规划建设大禹文化园、兴隆文化园、九州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高档次的标志性现代文化设施。加快改造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一批高水平、特色性群众文化设施。二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抓好城乡群众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四基”建设,重点加强各镇文化中心、各村(居)文化大院建设,组织好每年的“农民文化艺术节”及文化大蓬车戏曲巡回演出等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文化活动。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资源整合,重点发展广播影视、文化休闲、网络信息、艺术品创作交易、体育服务等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兖州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四是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大手笔、高起点打造兖州文化品牌,精心组织国庆和春节等节庆性的大型文艺活动,推出具有兖州特色文化项目,争取更多的文化作品获得国家、省市的奖励。
  5、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市人民医院建成品牌医院,达到三级院标准。市第二人民医院、久益医院,加强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档次,力争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加强市中医院建设,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市。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加大对卫生院(室)的投资力度,整合医疗、防疫等公共卫生资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预防保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社会卫生服务为重点,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非典等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切实搞好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规范完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降低药品和医疗收费价格,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6、积极发展体育事业。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素质。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8人以上。搞好体育设施建设,在西城区规划建设适应现代比赛和活动的体育中心,结合西城开发和东城改造,建设一批多功能、开放式群众性体育活动场所,扩大群众体育活动占地面积,达到人均0.17平方米。切实提高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抓好田径、拳击、散打、举重等优势夺牌项目,竞技体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办国内外体育比赛,力争每年举办1—2次具有地方特色、享誉国内外的知名赛事。
  7、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实现从单一控制人口数量向控制数量与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并重的转变,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优生优育服务体系,提供完善的生育健康服务,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缺陷儿出生率。加强流动人口居住地管理与服务,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
  8、积极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保障法律赋予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权利进一步得到实现。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参与的权利,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丰富妇女儿童的文化生活,切实保证《兖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的如期全面实现。
  (七)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进生态市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净化、绿化、美化人居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
  大力倡导节约意识,培育健康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农业方面,着力构建现代化生态农业体系,突出抓好沃土工程,改变对耕地高强度和粗放式利用,适度减少化肥的使用,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多种手段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加快改善土壤质地,平衡土壤养分。在工业方面,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发展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延长生产流程,促进产业配套,形成以热电联产、热气联产、循环利用等为特点的生态型工业经济。重点抓好建设用地、能源、原材料的集约利用,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低的工艺设备,努力推行清洁生产,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市80 %以上的环境管理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在产业园区方面,推进生态园区试点,通过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推行区域循环,形成企业间工业生态系统,把不同企业连接成为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实现物质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废物最小化排放。在城区和中心镇方面,要加强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实现工业污染从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从分散治理向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从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转变。
  2、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使环境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加快城区燃气管网建设,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有效开发多种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废”的无害化处理,部分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最高标准。结合南水北调对治理污染的要求,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日处理能力达到6万吨。力争所有电厂达到废水零排放。对因采矿造成的生态环境和土地破坏及时恢复治理,塌陷区要结合塌陷程度和复垦条件,复垦为农业、林业、渔业、牧业、旅游用地,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85%。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至少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他固体废物无害处理率为95%以上。
  3、建设和谐的生态人居
  充分利用优良的环境质量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所有居民提供方便、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不在城市中心区安排大中型工业项目,坚决禁止上有污染的项目。继续做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建设西城区、改造东城区、开发小城镇都要留足、留好绿化用地。重点抓好城镇绿化骨干工程和精品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生态村镇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居住标准高、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示范性中心镇和中心村,全面启动生态型村庄建设。
  4、推进“四大工程”建设  ——“蓝天工程”。调整生产和生活的能源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加强企业的环保化改造,重点是控制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量,改善大气质量。要扩大城市供热、供气面积,抓好大企业脱硫、粉尘减排和农村桔秆综合利用工作。
  ——“碧水工程”。建立城市碧水系统,加快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推进市区内河治理,不断改善全市水域环境质量。重点抓好泗河城区段水环境、大堤加固、洸府河治理工程及采煤塌陷水面治理工程建设。
  ——“绿色工程”。以创建省级园林化城市和建设林业生态体系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营建绿色兖州。重点抓好东城区、西城区绿化,高标准完善提高农田林网,大力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加强湿地保护,构筑绿色屏障。
  ——“洁静工程”。加强市区交通噪声管理,推进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建设日处理能力500吨垃圾处理厂,全面启动各镇垃圾处理、农村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八)加强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兖州”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适应新形势,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机制,营造新环境,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扎实推进“文明兖州”、“平安兖州”、“和谐兖州”建设。
  1、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依法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搞好镇村政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搞好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 “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突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三大工程”。一是大力实施“素质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社会风尚。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引导群众提高文明素养。二是大力实施“和谐工程”,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加强“诚信兖州”建设,倡导互助友爱、平等互助、融洽相处,关爱弱势群体,主持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加强知法守法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三是大力实施“创建工程”,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争创全省、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力争国家级文明单位达到4处以上,国家级文明村镇达到5处以上,省级文明单位达到20处以上。
  3、推进平安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推动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建立起大治安、大信访、大安全、大保障、大调解的稳定工作格局。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教育引导高收入者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和加强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政法队伍和基层综治组织、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增加安全设施投入,到2010年,亿元GDP死亡率降低到0.5以下,10万人死亡率降低到7以下。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地震、气象、地质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行防灾减灾、卫生防疫、市场监管等配套联动,全方位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切实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
  四、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一)支撑条件
  1、要素支撑
  为确保“十一五”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的原则,综合考虑供需平衡,必须努力增强水、电、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的供给和保障能力。
  (1)水资源支撑。“十一五”期间全市水资源总量,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但到2020年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切实做好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坚持开源节流,蓄水、引水、节水并重,加快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广泛应用中水回用等节水技术,加速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给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水价和水务管理等制度改革,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
  (2)电力支撑。根据山东省电网和电源点建设进度、济宁市供电网设施改造规划,预计到2010年我市将形成2座220千伏变电站,10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的规模,网架较为可靠,加上地方热电厂新增装机容量,电力供应是有充分保障的。为了缓解电力电量峰谷严重不平衡的局面,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高效、充足,要进一步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抓好重大输变电项目建设,搞好220千伏和110千伏网架的调整完善,全面提高受电能力,加强电力需求的预测管理,采取错季用电、错时用电、错峰用电措施,引导电力消耗大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
  (3)土地支撑。由于国家将依然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上我市土地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又缺乏后备资源,上级分给的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项目建设用地与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加快塌陷地、报废沙塘窑厂、露天采坑的治理工程建设,搞好农业区内未利用土地的综合开发,加强土地储备,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强化用地管理,积极做好土地指标的争取和分解工作,严格禁止“圈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开发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
  (4)人才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需求存在较大供需缺口,在加大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平均每年需要从市外引进人才1000人左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用人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加快发展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一大批高中级技工人才,注重对企业家的培训,提升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充足的智力资源。
  (5)资金支撑。当前我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窄,筹融资手段少,缺乏民间资本的有效组织形式,中小企业融资难。要全方位、多层次拓宽融资渠道,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大力争取各类金融机构的支持,想方设法启动民间资本,搞好上市融资,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切实搞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分解落实,确保各项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2、项目支撑
  重大项目建设对于实现“十一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意义重大。要下大力气,重点安排一批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影响深远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市重点项目的管理范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对外合作等途径,广泛筹措资金,着力推进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五大类135项、规划总投资930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1)工业项目。包括造纸及相关产业项目、橡胶化工及煤电化产业项目、汽车零配件等机械加工项目、粮食及畜禽深加工项目、煤炭开采及深加工项目等92个,规划总投资752亿元。
  (2)城乡发展项目。包括城乡交通项目、城乡供水项目、大气环境治理项目、水环境治理项目、固废治理项目和生态建设项目、城乡污水处理项目、城乡垃圾处理项目等13个,规划总投资36亿元。
  (3)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包括科教项目、卫生项目、文化项目、体育项目等9个,规划总投资8亿元。
  (4)农业水利项目。包括农业项目、水利项目、其他项目等6个,规划总投资7亿元。
  (5)服务业项目。包括商贸项目、旅游项目、物流项目、信息项目等15个,规划总投资127亿元。
  (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条件下,政府职能逐步从项目管理转向规划管理,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规划是新形势下政府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行政许可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五大统筹的主要途径。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和转变政府职能,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着力建设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大体系,层层落实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强化各级责任。加强督查调度,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方方面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制度保障
  研究制定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必须强化规划意识,加强规划对政府部门、企业、民间机构、社会公众的指导和约束功能。政府的各种行为都必须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所有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镇办规划,都必须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所有的项目、资金的安排,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总体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的审议、监督机制。对不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布点,要建立报告、质询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推动重大决策落实。
  3、政策保障
  要积极争取并用足用活上级政策,立足市情,用心研究和把握国家政策导向,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制定《兖州市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在财政资金、金融贷款、土地指标、水电等安排上,对优势主导产业予以重点倾斜。设立重大建设项目和骨干企业扶持奖励资金,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继续争取上级政策扶持,破解瓶颈制约因素,尤其要在采煤塌陷地治理,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国家、省重点产业基地及文化工程建设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
  4、机制保障
  要创新规划的实施机制,推行规划全过程的公示、听证,扩大规划的社会效应,在全市上下形成关心规划、熟悉规划、支持规划、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综合运用经济、行政、财政、价格等手段,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加强发展和改革部门对于规划的组织协调能力,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协调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进展和衔接。制定“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实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规划协调。实施好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实行中期评估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修编、调整建议。
  今后五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全面实现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人民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