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积极构建节约型经济
来源:辽宁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刘秀华 金 丽 

  马克思说:“节约无异于增产”。构建节约型社会,要以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为基础。构建节约型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也是一个社会管理命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构建节约型经济,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大。《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而中国仅排在第54位。报告选取了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种资源原材料消耗量来计算节约指数。我国五种资源的单位GDP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这说明我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增长仍处于十分粗放的阶段。我们的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而且许多资源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非常困难。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构建节约型经济首先还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这其中既有有限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也有资源价值最大化问题;既有发展循环经济问题,也有环境保护问题。要从根本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节约型经济过程中面临的将是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特殊性在于,并不仅仅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而且是对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活动进行统一、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实现均衡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大生态环境与小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第二,构建节约型经济,要解决好多种所有制和谐发展问题。建设节约型经济,主体是企业。不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要在建设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中大显身手,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各种所有制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支持政府实现节能减排指标,已经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也是履行企业公民责任的社会行为。同时,政府要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政策渠道,引导企业进行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自觉开展技术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抓紧把节约型利润增长方式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最终成为企业的经营习惯和行为标准。从目前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实情况看,不同所有制企业发展的内驱力有所不同,政府对不同企业的引导方式也存在差异。在倡导管理就是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政府如何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节约行为?是通过政府政令措施,还是通过有力的调控手段?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推行节约工作必然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在能源、原材料、水、土地、信息等资源管理方面条块分割、自成体系、政出多门,不利于构建节约型经济。通过系统规划和沟通协调,才能避免互相掣肘,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开发利用等工作。

  第三,构建节约型经济,要解决好运行机制和经济结构问题。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八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我国资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也存在严重浪费现象。这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关,也与管理水平低、监督不力有关。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节约型经济,就必须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这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应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天然气价格等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的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建立对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是近期节约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明确的节约目标和切实有效的节约措施;建立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的统计工作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此外,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术、工艺和装备落后,这也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要通过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同时,要注重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