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IT
来源:信息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5

 

  灵活、创新,善于借力的苗卫东给变革时代的众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IT主管们提供了一种值得参考的IT之道。

  文|丁娅琳

  坐在沙发上侃侃而谈诺兰(Nolan)模型和波特原理(Porter´s theory)的苗卫东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根本不像一名中规中矩的国家级大型研究所的技术领导。尽管他在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亦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1研究所,下称北方车辆研究所)已经工作了近20年,身兼所长助理、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保密办公室主任3个角色。

  苗卫东身处的北方车辆研究所座落在卢沟桥畔的绿树丛荫深处。作为全国最大的特种车辆总体研究所,该研究所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坦克装甲车辆研究所,并研制一小部分其他特种车辆,譬如机场地面设备、警用和环保车辆等。每次国庆阅兵式上,北方车辆研究所研制的坦克、装甲车辆,都是陆军阅兵式中的绝对主角。

  在这样一个研究型组织里,对于IT应用,苗卫东的理解是“信息化是融在其他主业务里的,不可能单独把信息化提出来。没有对主业务的深层次理解,不可能做信息化。”

  借力使力

  北方车辆研究所的IT建设始于办公自动化系统(OA)。

  2002年,苗卫东真正开始全面负责研究所的信息化工作,当时所里的信息化进程几乎需要全盘重新规划。在推进信息化上,苗卫东巧妙地进行了借力。“因为信息化初期必然要改变原有人的工作习惯、做事流程,阻力是必然的,信息化工作必须依靠一个强势部门去推进。”于是苗卫东开始依托研究所的“司令部”,利用所长办公室主任的特殊位置来推动信息化。

  北方车辆研究所拥有覆盖44个专业的4个科研技术部、1个信息中心和2个试制部,拥有坦克传动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电磁兼容试验、道路模拟试验、车辆环境试验、电池实验等40余个现代化试验室。而信息办就作为所办下边的一个机构,专门来推进。

  苗卫东带领6名手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全所推进OA。当时,研究所选定了专业服务中国装备及装备配套制造业的软件公司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金航数码)的办公自动化平台。在OA的推行过程中,得到了北方车辆研究所所长毛明的大力支持。毛明所长的带头使用,促使OA在北方车辆研究所的推广势如破竹。

  这不能不说是苗卫东的聪明。自2002年起,苗卫东就兼任北方车辆研究所办公室主任职务,在此期间,苗卫东就开始与研究所里各个部门如研发、财务、生产等进行频繁地交流和沟通,并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管理协调水平。“现在回过头来想,担任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为后来主持信息化提前修炼了内功,”苗卫东回忆道。

  在实施OA之前,北方车辆研究所文件的流转以纯手工方式进行,从文件的拟定、打印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发,大概需要3~8天才能完成,有时候甚至需要拖到一个月才能完成全面的分发流通。而现在,很多报告数小时之内就能完成拟定和分发,把大家从繁琐的事务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OA的全面应用也是北方车辆研究所信息化全面转入良性发展的转折点,信息技术工具为全所提高了效率,开始赢得了人心。这为苗卫东后来推进北方车辆研究所信息化的“四大应用、两个基础、一个平台”奠定了基础。

  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北汽福田汽车(爱股,行情,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汽福田)杨国涛也曾通过借力的方法让信息化得以顺利推进。杨国涛在北汽福田担任总经理助理兼综合管理部总经理,而综合管理部下辖人事、绩效评估、信息化等诸多职责。因为职务优势,他将信息化的职责与绩效考核挂钩,明确了“信息化没按要求做到,奖金就会扣发”的规则。2003年他才来到北汽福田,北汽福田的信息化刚刚起步,但是因为跟绩效挂钩,他推行的信息化建设立竿见影,落实效果在业内有目共睹。

  见招拆招

  “我第一次接触到‘诺兰模型’时,当时就感到震惊继而被吸引了。诺兰模型的前4个阶段和我在研究所里做信息化的经历非常吻合。”几年前,苗卫东去华为-3COM公司参观信息化进程时,在交流中偶然接触到诺兰模型,晚上一回到宾馆就开始在网上搜索诺兰模型,后来直接应用诺兰模型来规划研究所的IT建设,并且对诺兰模型有了“本地化”的见招拆招。

  北方车辆研究所的信息化里程同样也是从单机应用起步,接着切入财务等系统,然后慢慢有了网络,把之前的孤岛一个一个连起来集成,实现应用。苗卫东表示北方车辆研究所现在已经完成了诺兰模型中描述的第三阶段并开始逼近第四阶段。

  不过,与诺兰模型原定的到了第六阶段才做知识管理不同的是,苗卫东根据北方车辆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做了不少因地制宜的创新。目前搭建的坦克装甲车辆的创新设计平台其实就是知识管理的平台;2008年开始上马研究所门户平台,目的是为了提高集成应用能力。

  “知识管理我们现在就开始做起来,因为这样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苗卫东解释这是因为北方车辆研究所的研发主业决定了他们IT规划和实施模式。自然,这也是他对诺兰模型见招拆招的活学活用。

  整体规划

  “我在所里的‘十一五’发展规划里提出了突破式的应用,就是北方车辆研究所的‘四二一战略’——‘突破四大应用’、‘强化二个体系’、‘提升一个能力’。”苗卫东说道。

  “四大应用”指对应管理、设计、实验、制造这4大块主要业务,需要建4大协同工作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协同设计系统、协同实验系统和协同生产系统;“两大体系”是网络安全体系和基础数据库与规范体系;而“提升一个能力”,就是提升系统集成能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北方车辆研究所的试验平台和设计平台。北方车辆研究所拥有堪称全亚洲最先进的各类测试实验室,如果不能全面应用其实就是一种浪费。2000年苗卫东提出了构建实验资源管理体系的设想,目前,第一期的协同实验系统基本上已经完成。

  同时,北方车辆研究所还引入了美国PTC公司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产品Windchill构建协同设计平台。“PLM是研发型企业的核心系统,也是一个非常难做的系统,现在我们做到第二期,期望能让全所的研发工程师都尽可能地用起来。”

  在PLM的第一期工程中,已将5个主要型号的设计数据(包含几万组的标准件、图系)全部导入系统。几大主要的技术状态控制、流程工作管理,比如细致到一张图、或者一个零件,从建模设计开始,到校核工艺审查、审批,直至最后的发放,都能在PLM系统里实现。

  这两年来,北方车辆研究所的PLM平台助研发功力大涨——以一个复杂的传动箱的开发为例,以往从画草图到出模型,用时6~8个月非常正常,而现在则只需要20余个工作日就能完成。

  从2007年初开始的PLM第二期工程正在持续改进、升级应用中。因为涉及的部门比较多,苗卫东又在马不停蹄地协调、沟通。

  苗卫东的设想是:北方车辆研究所信息化带来的第一次飞跃应该是OA的全面应用,第二次则是PLM的全面应用,第三次预计是知识管理的广泛应用。

  苗卫东诙趣地讲道:“把这3项任务全部完成,我就安心地退休。也算给自己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身兼3职的苗卫东仍然在北方车辆研究所的大院里忙忙碌碌。苗卫东对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活学活用和见招拆招,不失为大型事业单位和国企推动信息化的借鉴模版。

  诺兰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理·诺兰(Richard·L·Nolan)提出过著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划分理论,通称“诺兰模型”,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初始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第二阶段 扩展阶段

  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第三阶段 控制阶段

  在前一阶段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之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IT投资增长快,但效益不理想,于是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第四阶段 统一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企业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建成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IT建设开始由分散和单点发展到成体系。此时,企业IT主管开始把企业内部不同的IT机构和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IT系统和资源。

  第五阶段 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真正进入到数据处理阶段。这一阶段中,企业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第六阶段 成熟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真正把IT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知识管理在此时也开始全面应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