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区公安分局三获“全国优秀公安局”荣誉
来源:今日重庆 更新时间:2012-04-13
渝中区公安分局三获“全国优秀公安局”荣誉

  渝中区,重庆政治、经贸中心及水陆客运交通枢纽,日流动人口达百万人次。维护这片热土的社会稳定,打造平安渝中一直是渝中区公安分局1576名民警的奋斗目标。

  在采访中,一份最新调查显示:97.74%的渝中区群众认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98.71%的群众表示有安全感———一个平安和谐的渝中半岛正向我们走来。

  以人为本让百姓感觉更安全

  9月20日晚10点,李小姐值完夜班准备回家。她家在渝铁村,回家要经过一段黑漆漆的巷子。想到单身女子夜间行走不安全,李小姐找到了菜园坝派出所,请民警护送她回家。民警小王迅速联系一名社区巡防队员,一道把李小姐送到了家门口。

  “太感谢你们了!”在家门口,李小姐感动地说。其实,在渝中区这样的事很常见。

  2002年底,渝中区警方在七星岗、捍卫路等6个派出所试行“夜间护送服务”:民警、社区巡防队员或治安协勤两人一组,免费护送有需要的群众回家。两年多来,8000多人次享受了这一服务。接受护送的群众普遍反映,有了民警、协勤“保镖”,走夜路再也不怕了。

  今年初,这一服务在全区范围内推广,60多处易发案地段、部位有了夜间护送服务。

  除了“平安护送”,渝中区公安分局还积极向市、区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倡导“平安灯光”建设。目前,全区402处背街小巷或照明较差的治安复杂路段的路灯安装到位。

  同时,该局在全区主干道或背街治安复杂地区,统一布局了102个治安岗亭,使渝中半岛平均每平方公里内有四五个治安岗亭,群众有需要时能及时找到民警。

  此外,各派出所积极开展便民活动。南纪门派出所的户籍民警,每月探访社区居民60户以上,成了老百姓的贴心人。王家坡派出所开展了“平安警示”活动,在6个社区设立警务宣传栏,向群众公布当月治安形势、发案情况以及防范技巧。

  (背景)渝中区警方的“严防死守”,增大了违法分子的犯罪成本和作案难度,使该地区可防性案件发案率逐年降低。2005年1至8月,居民区可防性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7.13%,夜间“双抢”(抢劫、抢夺)案件下降5.6%。

  科技强警全力构建现代“天网”

  作为商贸中心,渝中区人口流动性大,犯罪形式多样化。1576名民警要守护23平方公里城区安全,其艰巨性可想而知。为此,渝中区公安分局选择了科技强警之路,着力打造全方位、全天候覆盖全区的科技含量高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

  2003年10月,该局新增25台巡逻车辆、75名巡逻民警,在全市率先推行派出所跨辖区的联勤巡逻机制,确保了每平方公里有一台巡逻车进行全天候巡逻。2004年11月,将电子巡更系统运用于巡逻勤务管理,巡逻密度达到以前的两倍以上。

  分局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全面开通了带宽10兆的光纤通信三级网络,给刑侦二级技术点装备了指纹活体采集系统,将110指挥调度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旅店业前台信息联网系统、金融联网报警系统等整合在一起。

  目前,渝中区警方运用科技的威力,织就了一张预防、打击犯罪的现代“天网”。

  (背景)治安防控系统的完善,使渝中区刑事案件发案数从2002年起连续3年保持以年均6.19%的幅度递减,2005年1-8月刑事发案比上年同期再次下降10.02%。

  从严治警精锐之师更显威力

  “让更多的人想做事,让想做事的人做更多的事,让多做事的人得到发展机会和合理回报。”这是渝中区公安分局的信条。

  为调动民警的工作热情,渝中区公安分局一改以往粗放的考评制度,启用了一套全新的《综合考评办法》:按警种的可比性将全局47个单位分为派出所、专业队伍及职能部门3个类别,以半年为周期实行分类考核排名。

  一些民警对“热点”岗位趋之若鹜,对一线单位避之不及。为此,该局于2003年试行民警竞争上岗制度,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2004年3月至今,先后在治安、经侦、户政等“热点”岗位推行岗位轮换制。共轮换了12名末位者,选拔了14名精干民警充实进来。此举充分发挥了人才效应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队伍战斗力。

  同时,该局十分注意提高民警的警务查缉处置能力。今年6月,该局组织118名民警骨干,在半个月时间里,系统学习如何盘查嫌疑人、如何搜索建筑物等技能。

  民警素质提高了,打击犯罪的力度明显增强。去年,渝中区警方以全市6%的警力破获了全市7%的刑事案件、13%的治安案件,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背景)2002年以来,渝中区公安分局产生“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1个、“全国模范公安派出所”1个、“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人。1999年以来,该局连续3次获“全国优秀公安局”称号。记者刘春帼 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