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灾害突如其来,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中国人民在经历了今年初冰雪灾害之后,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地震发生之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四川汶川地震,交通、信息、通讯全部中断,地震中心区与外界全部隔绝,给抗震救灾工作增加了难度。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总体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相关应急法规、应急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还很落后;全民危机意识和危机教育比较薄弱;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抗灾和保障能力较低等等。在抗震救灾、帮助灾区共渡难关的同时,做为信息化工作者之一,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健全应急信息化,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应急管理因其涉及面广、起步较晚、理论知识、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特殊性,在国内信息化建设中一直处于滞后状态,虽然经过多次大的事故,国家也有相关政策支持,但是应急系统的建设都以通讯和视频、指挥中心等硬件网络为主,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相对进展缓慢,目前国内已经建成或规划建设的应急指挥系统,从地域分布来看,多集中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南宁、深圳、成都等);从行业领域来看,则多集中于公安、消防、医疗等公共领域;从资金投入方向来看,多集中于硬件,约占投资总额的70%,而软件和服务则分别仅占15%左右;从实际效果来看,多为只应急不联动或小联动(即110、119、120三警合一),而诸如信息集成、联动响应(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联动)、协调指挥、统一调配、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效能则还处于相当薄弱的状况。
通过雪灾和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我个人认为在灾后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应以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快国内应急系统整体建设,切实保障民生安全。
2、 分级分层进行应急系统的建设,自上而上,级级落实,需要向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一样,落到实处,将应急系统建设工程做为“一把手工程”。
3、 加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提高防灾减灾、协调指挥调度的能力。
4、 加强应急-突发事件预报预警工作,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更为有利于防灾减灾。
5、 提高全民危机意识,加强应急教育培训。结合基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做到村镇电子政务系统、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之中。
6、 加快信息采集、智能报警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7、 健全应急资源设备、物资使用及管理流程。
8、 加强应急预案的建设、应急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信息化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掌控。
9、 加强应急产品体系建设,做到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应该具有四个层次的应急信息化产品体系:城市级应急联动指挥系统、行业(各部委)应急管理系统、区域应急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