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这一论述点明了理论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

  对于理论创新,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于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首要的,理论创新是一种必然。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内在要求,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坚持理论创新的内生动力。

  更重要的,理论创新还是一种必需。这种必需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需要,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方方面面新的实践需要不断创新的理论予以指导;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党要永葆青春、保持先进性、不断增强执政力,就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三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综合国力的竞争当然包括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建设战略理论的竞争,而理论的及时更新与自我发展能力是评价理论优劣及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充分认识到理论创新的必需性有助于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为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误区,从而保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关于理论创新的途径

  对于理论创新的途径,我们比较强调、运用的比较多又取得了宝贵经验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我们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在中国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还有一种也是比较重要但我们相对运用的比较少的方法,那就是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正是诞生于对这三类“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和扬弃。那么,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除了可以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而外,还可以通过对一切存在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和理论认识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来实现。

  对于我们来说,批判的对象主要有三类,即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实践中的“新生”经验。应当认识到,一方面,这三类对象中存在大量的“精髓”,他们和马克思主义总是存在这样和那样的联系,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他们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就断然地拒绝和排斥;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批判,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拿来主义,扬弃。

  科学认识和对待历史、现实以及具体实践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用扬弃的方法使其“马克思主义化”,有助于我们丰富理论创新的来源和方法。

  三、关于理论创新的主体

  理论创新是全党的责任和任务,必须依靠全党、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智慧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在实际工作中,中央、党的高层、理论工作者,对于理论创新重视、强调和投入的更多一些,而地方、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还比较习惯于对理论的学习、领会和宣传,对理论思考缺乏积极性,对理论创新更缺乏动力。这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创新机制方面的原因。

  所以,中央如何在保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改进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各层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更多的党员关注理论问题、研究理论问题、思考理论问题、解决理论问题,形成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理论创新体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关于理论创新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应当是全方位、多领域和多层次的体系。如果说,我们已经从理论上认识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性的问题,那么,我们还需要更具体、更深入、更系统地从理论上回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应当是什么样、怎么做的问题。这些理论回答会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它学科,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除此之外,理论创新还应当包括理论产生模式和传播方式的创新。结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年轻一代的特点,我们的理论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应当有大的变革,如何运用先进信息手段吸引青年人参与理论创新、接受创新理论,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
 

 
[作者:郑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