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仁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央提出“五化並舉、兩化融合”。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舉措,對產業的發展將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為它標志著國家信息化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的戰略重點就是促進“兩化”的融合,而“兩化融合”的戰略重點則在於裝備制造業。
工業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工業技術的發展使工業化的內涵在不斷變化,第一代工業化是機械化工業化,第二代是電氣化的工業化,第三代即自動化的工業化。1971年微處理芯片的發明,導致工業化進入了它的第四代,以數字化為基本特征,走向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工業化。20世紀80年代初,IBM開始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技術開始對傳統的自動化技術進行全面的數字化改造,使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測試、供銷等各個環節實現網絡化和智能化,使信息化與工業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化、自動化,跟數字化、自動化、網絡化不是相互排斥的,是一個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過程。數字化、智能網絡化是建立在機械化、電氣化、工業化基礎之上的。所以沒有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就不能振興制造業,隻有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纔能推動現代產業體繫的發展。
由於現代信息技術向制造業的全面滲透不僅促進了制造業的全球化,實現許多新的、復雜的生產技術,而且產生了許多新的工業化理念,如即時生產、全面質量控制、無庫存生產、無廢料生產、大規模客戶化生產等等。通過計算機輔助制造CRM技術將企業和企業集團中各個生產與管理節點上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可以構造一個集成化的工業化時代。
“兩化融合”的戰略重點是裝備制造業。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部門的工業化和信息化都離不開制造業。馬克思在《資本論》裡面談到,大工業必須掌握它特有的生產資料,即必須用機器來生產機器。工業革命最大的成果是誕生了機器制造業。所以裝備制造業實際上是國民經濟的脊梁,是極為重要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全球最先進的制造業,美國不可能在信息革命中遙遙領先。2006年,在全球制造業份額當中美國還是占到25.5%,是最高的,日本占了13.9%,西歐占26.1%,中國占12.1%。我們跟發達國家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談到裝備制造業,有必要來看看企業信息化的內涵。我們長期以來在很大層面上把企業信息化放在企業的生產和管理的信息化上,比如說推進ERP的應用等。實際上企業的信息化,一個是研究和開發的信息化,包括設計、研究能力和現場的開發等等,第二就是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改造和各種零部件和整機的生產,使其具備信息化的特征。比如說各種直接通過數字控制的機械制造設備。從流程的角度來講,包括產品設計、制造和測試在內的整個生產流程的信息化,包括直接數字控制的機械制造設備;從管理的角度來講,主要是供銷存和客戶關繫管理。不難看出來,真正的難點在生產裝備的信息化上。因為信息化的裝備是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相結合,綜合研究、設計和開發的結果是科研與技術創新的成果,其研發、開發和生產具有高技術、高成本、高投資、高風險特征,而且專業性很強。這往往使得擁有這些裝備的企業望而卻步,換句話說,它們自己是沒有能力研發這些裝備的。用裝備的企業沒有能力來研發這些裝備。那麼管理的信息化實際上也隻能依賴於通用的網絡和計算機技術以及各種通用的軟件。
因此,目前大力發展信息化的生產裝備成為非常突出的問題。針對各行各業的CAD、CAPP、CAE、CRM繫統,包括各種各樣的數字和專用設計及計算機控制繫統在內,專業性很強,但對提高各行各業的勞動生產率卻極為重要,需求量也很大。所以我們要辨識行業信息化的戰略要點,確定每一個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勞動生產力的生產環節,進而為其開發信息化的制造設備。